APP下载

外伤性截瘫患者自行间歇清洁导尿训练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要点分析

2019-01-17吴杨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9期
关键词:外伤性间歇尿管

吴杨玲

610036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外伤性截瘫是指由于直接或者间接作用损伤脊髓而引起的瘫痪,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损伤引起的瘫痪称为高位截瘫,将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引起的瘫痪称为下半身截瘫。外伤性截瘫患者,损伤阶段以下的运动功能完全消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膀胱功能严重受损,排尿功能发生障碍,膀胱过度充盈,黏膜充血,可出现肾结石、肾积水、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本科室对外伤性截瘫患者采用自行间歇清洁导尿训练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外伤性截瘫患者60 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5~56 岁,平均(40.5±3.5)岁。试验组患者年龄26~55岁,平均(40.5±3.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式:⑴对照组:专业护理人员,在无菌环境下,对患者进行常规留置尿管操作,女性患者尿管插入尿道4~6 cm,男20~22 cm。固定导尿管后留置。留置期间,定时间断性夹闭尿管,白天2~3 h/次,夜间4~6 h/次,每周更换1次导尿管。⑵试验组:①自行间歇清洁导尿操作方法:由康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本人进行导尿操作,操作者准备好所需物品后,给双手消毒,患者取作为坐于消毒垫上,使会阴充分暴露,打开消毒包,用碘伏棉签,给会阴及尿道口消毒,取出尿管,并用硅油棉球擦拭,使其润滑,然后将尿管插入尿道。女性患者尿管插入尿道4~6 cm,男性患者20~22 cm,使尿液流入接尿器。患者记录每次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的时间、排尿量以及残余尿量。②训练膀胱功能:于导尿前30 min 进行膀胱训练,让患者有自主排尿意识,患者可以用手轻扣大腿内侧,牵拉阴毛,刺激膀胱从而产生尿意。或者屏主呼吸,向下用力,以增加腹部压力,压迫膀胱产生尿意。③制定饮水计划及排尿量:控制患者饮水量在2 000 mL/d 以内,早、中、晚各饮水400 mL,早中、中晚期间以及睡前各饮水200 mL,若患者输液,应视具体情况减少饮水量;患者排尿后,应保证膀胱容量在500 mL 以下,根据尿量多少,4~6 h 进行1 次排尿。自行间歇清洁导尿期间,每周进行1 次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2]。

指标观察和评价:观察对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出现尿路感染的患者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照组出现尿路感染14 例,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6.67%;试验组参出现尿路感染4 例,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排尿障碍是外伤性截瘫患者主要功能障碍之一[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丧失自主排尿意识,膀胱过度充盈,黏膜充血,易出现肾结石、肾积水、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对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自行间歇清洁导尿训练膀胱功能十分必要[4]。

本研究发现,采用自行间歇清洁导尿训练膀胱功能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留置导尿的患者。通过自行间歇清洁导尿训练膀胱,有利于恢复和重建膀胱排尿功能,减少感染的机会,保护膀胱,避免出现肾结石、肾积水、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患者自行间歇清洁导尿,也有助于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人负担[5]。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外伤性截瘫患者,采用自行间歇清洁导尿训练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有较高的临床护理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

猜你喜欢

外伤性间歇尿管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
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