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

2019-01-16宋玉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23期
关键词:动脉血阻塞性康复

宋玉霞

(盱眙县中医院,江苏 盱眙 2117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i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该病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并发肺心病及呼吸衰竭等严重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吸入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等引发的肺部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且男性患者占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95%以上[2]。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增加其对运动的耐受性,延缓其病情的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3]。为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收治的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其进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检查的结果证实,其病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中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2)不存在意识障碍。3)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4)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5)近期未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情况。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95.45%),女性患者1例(4.55%);其年龄为52~70岁,平均年龄为(58.25±3.92)岁;其病程为1~10年,平均病程为(3.12±2.23)年;其抽烟史为10~20年,平均抽烟史为(15.24±1.23)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95.65%),女性患者1例(4.35%);其年龄为55~73岁,平均年龄为(58.23±3.20)岁;其病程为1~15年,平均病程为(3.25±2.32)年;其抽烟史为13~25年,平均抽烟史为(15.36±2.1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传统护理。具体的方法是: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保持其呼吸道通畅。让患者持续以低流量吸氧。遵医嘱为患者使用抗炎、止咳、平喘、祛痰的药物。观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其病情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具体的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热情地接待患者,主动为其介绍病房内的设备、病区的环境、医生及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要遵守医院的探访制度和作息制度。向患者的家属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家庭环境、工作经历及病史等。2)为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患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等,提高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其能够自觉规避导致其病情加重的因素,提高其对治护的依从性。3)保持病房内温度、湿度适宜。定期打扫病房,对病房内的空气和物品进行消毒。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禁止在病房内摆放有强烈气味、可散发细小颗粒的物品(如气味强烈的食物、容易飞散花粉的花卉),避免刺激患者的呼吸道。4)该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容易产生自卑、绝望等不良的情绪。护理人员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分析导致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观看内容积极向上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使用语言和动作安慰、鼓励患者,尽量不告知其病情恶化的消息,避免加重其不良的情绪。让患者的家属和朋友多关心患者,与其一起回忆快乐的往事,告知其一些积极的消息,帮助其建立继续生活的希望。5)本次研究的对象均具有较长的吸烟史,每天的吸烟量也较多。对此,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吸烟的害处,告知戒烟对其康复的重要性。邀请一些戒烟成功的人为患者讲解戒烟的经验及戒烟后获得的良好身心体验。在患者戒烟取得一定的成效时,及时表扬患者。让患者的家属和朋友支持患者戒烟。6)让患者多吃鸡蛋、鱼及海带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的水果、蔬菜。控制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免增加其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导致其呼吸困难。7)教患者学会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气的方法。让患者每天进行2次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训练。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次持续15 min,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每次持续5 min。定时为患者拍背,促进其排痰。若患者无法顺利排痰,可让其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稀释其呼吸道内的痰液,必要时为其吸痰。8)鼓励患者每天到室外散步、做强度较小的健身操,增强其肌肉及关节的功能。逐渐增加患者散步的时间,提高其对运动的耐受性。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增减衣物,避免其受凉。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肺活量(VC)。观察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均未得到改善或其病情在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aCO2、PaO2、FEV1及VC相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PaO2高于对照组患者,其FEV1及VC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其PaCO2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s )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指标(±s )

组别 例数 时间 PaCO2(mmHg)PaO2(mmHg) FEV1(L) VC(L)观察组 22 护理前 51.30±7.95 86.94±3.50 3.42±1.74 1.66±0.64护理后 37.85±2.20 93.66±4.71 4.41±1.96 5.67±3.11对照组 23 护理前 50.78±7.94 85.93±3.53 3.43±1.68 1.67±0.63护理后 46.52±3.13 87.72±4.12 4.06±1.64 2.78±1.22

2.2 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护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护的效果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据统计,全球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高达9%~10%。该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包括长期吸烟、吸入粉尘或化学物质、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及发生呼吸道感染。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及婴幼儿时期肺发育不良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输氧、扩张支气管及抗感染等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有效地防止其病情加重[4]。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提高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水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其进行有效的肺功能训练,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免疫力,阻止其病情的进展,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PaO2及治护的总有效率均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FEV1及VC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其PaCO2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与何佳梅[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增强其肺功能。

猜你喜欢

动脉血阻塞性康复
勘误声明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