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19-01-16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蛋白酶颈动脉

研究显示,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基质金属蛋白酶、白细胞介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等密切相关,这些代谢异常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2-8]。脑梗死病人的血清Hcy和CysC水平变化异常[9-10]。近年来研究显示,Hcy、CysC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密切关系[11]。Hcy是甲硫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属于含硫氨基酸,在人体内浓度甚微。但高Hcy血症通过形成超氧化物损害血管内皮,进而引起或促进血栓的形成。同时高Hcy血症还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引发血小板黏附性增加,最终引起血栓[12]。CysC是一种表达在所有有核细胞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参与Hcy的代谢过程,通过抑制相关酶的活性提高Hcy水平[13]。因此,有学者认为Hcy和CysC水平的异常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14-16]。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对血管壁的直接测量,可用于评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等的相对危险度增高密切相关[17-19]。有关Hcy和CysC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不多,本研究通过检测脑梗死病人Hcy、CysC和颈动脉IMT水平的变化,观察Hcy和CysC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2013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200例为观察组。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标准[1],首次发病,发病至入院时间<7 d;②有明确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体征,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③受试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检查。

排除标准:①出血性脑血管病、心源性脑栓塞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既往有精神及心理疾病史,伴有严重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失语、构音障碍及听力损害等不能配合者;②严重心、肝、肾病人;③恶性肿瘤病人;④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者;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急慢性感染者;⑥半年内使用过抗凝与纤溶、雌激素、避孕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近1个月服用过影响Hcy的B族维生素、叶酸等药物者;⑦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⑧近2 周内行外科手术或有创伤史者。

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名为对照组。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 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血脂、血糖、Hcy、CysC)。

用HP-5500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5~12) MHz。受试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彩超检查由同一位操作者应用同一台仪器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选择距离颈总动脉分叉1.5 cm左右的颈动脉后壁测量IMT,取双侧颈动脉病变较为严重一侧IMT为个体值,观察血管形态、结构、有无斑块形成及部位。

观察组根据IMT进一步分组,即IMT正常组(IMT<0.9 mm)、IMT增厚组(0.9 mm≤IMT<1.3 mm)和斑块组(IMT≥1.3 mm,或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或超过周边IMT的50%)。斑块组病人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分为硬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是指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者;软斑块是指超声检查中呈弱回声或等回声;混合斑块兼有硬斑块和软斑块特点者。

2 结 果

2.1 两组受试者基础临床资料 两组受试者性别比例、年龄、心率、体重指数(BMI)、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和Hcy和CysC水平升高(P<0.05)。详见表1。

2.2 观察组中不同IMT亚组Hcy和CysC水平比较 随着IMT的增厚,Hcy和CysC水平也逐渐升高(均P<0.05)。详见表2。

2.3 观察组不同斑块亚组Hcy和CysC水平的比较 混合斑块组的Hcy和CysC水平高于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软斑块组又高于硬斑块组(均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病人基础临床资料

表2 观察组IMT亚组Hcy和CysC水平比较(±s)

表3 观察组不同斑块亚组Hcy和CysC水平比较(±s)

2.4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r=0.358,P<0.05)和CysC(r=0.462,P<0.05)水平与IMT呈正相关。将IMT<0.9 mm赋值为0,IMT≥ 0.9 mm(增厚和斑块形成)赋值为1作为应变量;将与IMT有明显相关性的临床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排除血压、血脂、血糖等后,Hcy(β=2.969,P<0.05)和CysC(β=2.369,P<0.05)仍是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3 讨 论

Hcy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产物,Hcy水平过度升高可引起机体动脉内皮结构和功能改变,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及血小板聚集,影响纤溶凝血系统,促进机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15]。研究发现,高Hcy血症可能是造成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21]。本研究提示脑梗死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IMT的增厚,Hcy水平逐渐升高,混合斑块组的Hcy水平高于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软斑块组又高于硬斑块组,表明Hcy在脑梗死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闫斌等[15]的研究结果类似。

Cys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常用于肾功能的早期评估[3]。研究显示,CysC 与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其表达失衡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机制有以下几方面[2-3,5,9,11-14,16]:①参与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影响粒细胞的吞噬、趋化功能;②改变血小板功能,促进血栓形成;③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④通过CD40L途径介导斑块不稳定性。Bengtsson等[22]研究发现,CysC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和稳定性有关,提示Cys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研究发现,脑梗死组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IMT的增厚,CysC水平逐渐升高,提示CysC水平随IMT增厚严重程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不同性质斑块病人的CysC水平分析表明,混合斑块组的CysC水平高于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软斑块组又高于硬斑块组,软斑和混合性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为稳定性斑块,说明CysC在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判断上还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张俏忻等[23]研究报道一致。

本研究分析Hcy和CysC与IMT的相关性显示,Hcy和CysC水平与IMT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排除血压、血脂、血糖等后,Hcy和CysC仍是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说明Hcy和CysC参与脑梗死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并与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蛋白酶颈动脉
不同蛋白酶酶解制备鸡肉小肽的工艺条件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酶法水解杏鲍菇谷蛋白制备抗氧化肽
关于麦芽中蛋白酶的分解研究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思乡与蛋白酶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