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2019-01-14沈雯江玉梅

销售与管理 2019年14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育人功能

沈雯 江玉梅

[摘 要] 金融类高校博物馆兼具金融类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的双重属性,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与功能。文章从分析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定义和育人功能入手,梳理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概况及育人现状,针对育人功能的不足提出育人模式创新策略:开展分众化教育活动,增强育人吸引力;举办特色主题展览,发挥育人能效;整合教育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建设数字化展馆,拓展育人覆盖面;全媒体教育营销,扩大育人影响力。

[关键词] 金融类博物馆;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育人模式

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是金融类高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金融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开展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模式研究是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的现实诉求。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指出,高校博物馆作为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是教学科研与实践的重要基地。2012年,教育部成立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明确了高校博物馆具有文化传承、艺术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辅助等重要功能,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40周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金融历史文化备受人们的关注,社会对金融创新教育和人才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类高校博物馆如何运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成为新时代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新命题。

一、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定义和功能

(一)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定义

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高等院校,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和传播金融业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社会公众的公益性组织。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依托丰富的实体教育资源开展多通道育人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重要功能与职责所在。金融类高校博物馆兼具金融类博物馆与高校博物馆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育人功能既有高校博物馆的共性,又有金融教育的特性。

(二)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1.专业教育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的核心功能

金融类高校博物馆依靠高校金融类相关学科专业优势而建,很多是在货币陈列室、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起来。博物馆拥有大量钱币、票证等金融业展品供学生参观、实验和学习,并承担着学校教学实践的重要使命,对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具有很强的辅助功能。

2.通识教育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的重点功能

“博”是博物馆的一大特点,具有博大精深之意,除了藏品的丰富,文化底蕴的厚重,还在于其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金融类高校博物馆不仅是汲取专业知识的沃土,更是获取精神财富的宝库。尽管金融类高校博物馆属于专业性博物馆,但其藏品所关联的文化却极为广博,除了金融外,还涵盖历史、地理、经济、书法、艺术等多个学科,使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能得到知识的浸润和文化的熏陶。

3.德育教育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的根本功能

德育教育是高校博物馆教育之基。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要充分探究专业知识以外的丰富文化,挖掘藏品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史为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树立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社会教育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的重要功能

社会服务是高校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社会教育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金融类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开展的教育类别主要有金融启蒙教育,普惠金融教育,终身教育等等。

二、我国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概况及育人现状

(一)我国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概况

据文献整理及网络调研,我国具一定规模的金融类高校博物馆主要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古钱币博物馆、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文化馆(包含货币金融博物馆、哈尔滨商业票证馆、文革票证馆等)、广州金融学院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博物馆、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东北亚金融博物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博览馆、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等。

从全国范围看,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数量不多却特点鲜明。我国金融类博物馆多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筹办。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所属的高校中,其中的大部分也都与中国人民银行存在历史渊源,博物馆的文化与银行业、金融业主题密不可分,主要包含貨币文化和金融机构文化。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受众除了高校师生和一般社会公众外,也有较大一部分是来自于金融、银行、证券等行业的领导、专业人士或钱币学会等组织的专家学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领域前沿热点,能对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1]。

(二)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育人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和总体战略已成为业界共识。横观我国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育人现状,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功能被普遍重视,博物馆已成为高校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立体课堂,辅助教学作用和效果明显。总体来说,博物馆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高地,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但是在教育功能的深入发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宣讲缺乏针对性,对藏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参观讲解内容千篇一律;育人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面向社会的教育活动数量较少、形式单一、活动辐射面窄;资源整合不成熟,数字化程度不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些都成为当下金融类高校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三、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模式创新策略

(一)开展分众化教育活动,增强育人吸引力

博物馆的传统教育采用的是大众教育模式,人人皆可来博物馆参观,接受平等的博物馆教育。“分众化教育”是指教育的受众从原来的大众转变为针对某一特定的群体,这种教育模式运用于博物馆,就是在对博物馆的受众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若干目标受众群体,并且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差异化教育活动和服务。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受众主要可以分为高校师生、行业专家学者、其他社会公众三类,其中高校师生和行业专家学者是目前大多数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服务的主要受众群体,而其他社会公众群体包括中小学生、国际友人、收藏爱好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等,因受高校博物馆开放程度的局限,在所有受众中的比例不高,为次要受众。根据金融类高校博物馆不同受众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行业结构等特征,开展主题丰富、针对性强的多元化教育活动,更容易激发相应受众的兴趣和共鸣,从而增强育人的吸引力,更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3]。

1.提供“菜单式”讲解服务

讲解服务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育人的重要方式。讲解服务的优化一方面要改善讲解内容。深挖藏品文化内涵,讲好藏品背后故事,将金融类藏品与历史、科学、文学、艺术等结合起来,增强讲解内容感染力,使参观者获得直观视觉感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文化滋养。另一方面,也要改进讲解方式。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讲解团队一般由博物馆的专职人员和学生志愿讲解员组成。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及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往往通过记忆讲解稿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面对所有观众,讲解词都是一成不变的。在分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博物馆应跟据不同观众特征和需求,准备多套讲解“菜单”,比如侧重货币理论与金融发展史的“专业版”讲解词,侧重普惠金融知识的“普惠版”讲解词,兼具故事性与趣味性“启蒙版”讲解词等等,观众参观时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讲解模式进行“点单”。可将博物馆专职人员与学术志愿者讲解员进行分组分工,学生讲解员主要负责“普惠版”与“启蒙版”讲解,而专业性较强的版本可由博物馆的专家或专职人员亲自讲解[4]。

2.开展针对性体验教育活动

尽管观展能带给人直观、丰富的视觉体验,但简单的观赏达不到深入学习的效果,因此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针对性体验教育活动。针对高校学生,可围绕陈列主题组织文化沙龙、讲座等活动,解读藏品背后的货币金融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针对专家学者、教师和科研人员,可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探讨前沿,汇集智慧,启迪灵感,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创新,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指导;针对中小学生,可设计“反假币情景表演”、“趣味点钞比赛”等互动游戏活动,寓教于乐,实现其金融启蒙教育和沉浸式体验教育;深入社会大众,开展实用性、互动性强的社科普及活动,比如进社区开展人民币防伪与金融诈骗防范宣传,送展下乡、送展进社区宣传货币金融文化等等。

(二)举办特色主题展览,发挥育人能效

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常规性展区的陈列主题和形式相对较为固定,观众一旦满足新奇感后就不再踏足,容易使博物馆成为“一次性”参观场所,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博物馆,藏品本身不一定能贴合所有公众的兴趣点,博物馆只有不断创新,增强育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观众形成持续不断的吸引力,才能长效地发挥育人功能。金融类高校博物馆需要深入挖掘展品所蕴含的各种文化精髓,与时俱进,传承创新,选择新颖贴切的内容主题,创作公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主题展览,激发观众的新奇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文化的熏陶。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办“红色政权货币展览”,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开展“一带一路货币展览”等特色主题展览活动,将时代精神、民族特性、金融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精华等主旨深度融合,实现博物馆多效育人功能。

(三)整合教育资源,凝聚育人合力

单个高校博物馆囿于有限的本馆资源与开放条件,教育信息资源交流闭塞的情况下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影响育人的范围和效果。金融类高校博物馆应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整合专业教育资源,增强育人合力。

1.金融类高校博物馆+高校

高校是金融类高校博物馆的直接管理单位,高校对博物馆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博物馆育人活动的实施和育人功能的发挥。除了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提供政策、经费、资源、制度等软硬件基础,学校还应加强对高校博物馆育人活动的指导,加强对高校博物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学校可引进文博专家指导博物馆育人工作,支持博物馆专职人员参加专业技能、育人能力的深化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加入博物馆育人团队,全面整合学校优势人才、资源和文化,将高校教学、德育、实践育人等工作与博物馆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5]。

2.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文博机构

文博机构主要是指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其他社会文博类组织。一方面,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加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金融类高校博物馆可以联盟为平台,开展馆际交流与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形成相互助推、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另一方面,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还可与社会文博类组织建立联系,实现教育资源和信息互通,共同打造教学实践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联动合作组织出更具影响力的育人品牌活动。

3.金融类高校博物馆+行业机构

大部分金融类高校博物馆与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等有历史渊源,博物馆可借此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钱币学会等行业机构的业务与学术交流,借鉴行业机构金融育人的做法和经验,甚至与行业合作,创造文化育人新模式,扩大金融文化育人领域。

(四)建设数字化展馆,拓展育人覆盖面

在当今“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建设金融类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展馆已成为大势所趋。数字化展馆有两层含义:一是建设数字博物馆,把博物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后以3D的形式“搬到网上”,使用户跨越时空限制、足不出户就能了解钱币的故事,学习金融机构的历史演变、金融人物及金融思想、货币防伪等文化,拓展博物馆育人的覆盖面;二是建设数字虚拟展厅,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全息影像等技术展示文物及相关文化,对货币文物的发掘情境、铸造过程、金融发展历史故事等进行集合复原和虚拟显示[6]。观众佩戴VR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古代中国手工翻砂法铸币等场景。数字虚拟展厅的高科技高交互性、高内容适配性和趣味性,能吸引更多的公众主动走进高校博物馆接受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新兴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绍新,张卫星等.钱币博物馆与金融教育相关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3.(11)

[2]赵景龙.中国高校博物馆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3]张凯.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功能与发展对策[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3(5)

[4]郑晶.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15.(6)

[5]王悦.从分众化角度研究博物馆学[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

[6]王琳媛,陆亚男.论高校博物馆育人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

[作者单位]

浙江金融職业学院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作者简介]

沈雯,女,(1987-),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情报相关理论与实践。

2018年度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会课题;课题组成员:殷世波,王金森,卿毅,江玉梅,吴冰,陈君(主要执笔人沈雯)。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育人功能
挖掘音乐育人功能,搞好小学音乐教学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浅析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育人作用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