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潜词语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

2019-01-14

江苏教育 2019年49期
关键词:语意沉潜词语

词语是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古人吟诗作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凡优秀文学作品,其作者也非常注重词语的千锤百炼。有些词语,看似毫不起眼,可有可无,细品深究,实则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巧抓关键或重点词语,沉潜其中,反复揣摩,细细品味,走进词语的世界,领会字里行间的深意,感悟语文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与赏析能力。

1.沉潜词语品味语意,挖掘言外之意。

词语表达,既有表面含义,又隐含内在深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由表及里挖掘词语潜在的言外之意,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下《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主人公阮恒抽血后的细节:“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表示“哭”的词语:啜泣、呜咽、哭泣,从这三个表示“哭”的词语中,引导学生感受阮恒害怕的内心世界。接着,让学生找出阮恒哭泣时的动作:捂、掩盖、咬。从这组词的分析中,让学生感受、理解阮恒内心害怕,但为了朋友却愿意承受痛苦的矛盾心理。通过分析关键词语,细品深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意,让学生懂得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深意的理解。

2.沉潜词语感受语境,体味“韵外之致”。

词语作为文章的基本单位,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而且可以展示一幅幅多彩绚丽的画面,营造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情境,使文章意境悠远,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聚焦词语,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沉浸词语情境,大胆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语境,领会文本思想情感和内在意蕴,体味文本的韵外之致。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上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时,可以从一个“望”字着眼,先紧扣“山水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湖光和秋月两相和的画面。接着,继续追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和”还有什么深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和谐心境。通过沉潜词语,帮助学生加深语意理解,再现文本的审美意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3.沉潜词语拓展迁移,感悟味外之旨。

每一个词语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温度,有些词语看似寻常普通,实则意蕴丰厚,情感真挚,饱含哲理。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沉潜词语,品读感悟,由此及彼地拓展迁移,从而丰富词语内涵,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体悟味外之旨。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下《千人糕》一文时,教师可以聚焦文中最后一句“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聚焦“的确”这个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事件的情节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思考理解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链接生活,拓展迁移。通过“千人衣”“千人饼”“千人轿车”的举例,让学生明白:每一项劳动成果,都需要很多人的辛勤付出。这样,通过聚焦词语,沉潜思索,品读感悟,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文字隐含的道理,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

猜你喜欢

语意沉潜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感知语言形式,探究深层语意——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设计符号学视域下的近代淄博大鱼盘纹饰语意维度研究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找词语
柳青:沉潜于生活深处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沉潜冷梅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