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2019-01-11吴海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急症危重急诊科

吴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 518101

心脏病具有风险高、病情凶险等特点,尤其是对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来说,从急诊科室进入抢救室然后转运到病房的每一个环节均会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1]。虽然说院内转运路途近、时间短,但鉴于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术后病情危急、管道多等情况,术后转运风险较大[2]。上世纪八十年代,无缝隙护理管理理念在美国诞生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探究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急诊科抢救室危重心脏病患者96例,并设置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患者均与危重心脏病诊断标准相吻合。(2)经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患者均知情。与此同时,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不配合等患者。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18~79岁,平均(52.3±5.5)岁;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急诊科抢救室危重心脏病患者100例,并设置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患者均与危重心脏病诊断标准相吻合。(2)经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患者均知情。与此同时,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不配合等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8~81岁,平均(54.3±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转运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交接、安全护理这些方面。

1.2.2 观察组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内容如下:(1)积极建立急诊科室与ICU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积极调整ICU与急诊科室相互独立的局面,建立两者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并设置一位科室护士长,同时管理两个科室,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架构[3]。(2)强化培训。对急诊科以及ICU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两个月培训,指导其全面熟悉并掌握转运交接流程,高效使用转运交接单。与此同时,开展情景模拟演练,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组织护理人员模拟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转运交接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物品准备、抢救配合、人员安排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抢救技能以及团队配合能力[4]。(3)优化和完善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转运交接流程。第一,转运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主管医生与护理人员一起评估患者转运的可行性,主要对患者呼吸道管理、生命体征等各种情况进行管理。与此同时,积极准备各种转运设备,主要包括呼吸气囊、氧气瓶、多功能监护仪等[5]。第二,通过制度规定,负责转运的人员必须包含一名护士和医生,且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较强的责任心以及应急处理能力,转运工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第三,转运过程应保持患者各种管路畅通,保护患者隐私,做好保暖工作,帮助患者保持安全体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理工作[6]。第四,规范各项交接内容。自行设计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转运交接单,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到达急诊科时间、ICU时间、急诊处理、用药监护等方面,并及时检查患者各项资料就位。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到达ICU后,由护理人员共同协助其进入病房,连接好各项监护设备、记录各项参数,并交接检查结果、病历、静脉通道等情况,ICU护理人员与急诊护理人员共同签字[7-8]。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危急值漏交、责任推诿以及科室间电话询问次数。(2)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9-10]。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满意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贵重物品交接、生命体征、电话询问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90分为非常满意,分数60~89分为满意,分数<60分为不满意。每组发放30份调查问卷,回收60份,回收率100%。经检验,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7,各维度α系数为0.79~0.82,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较好,提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交接情况比较

观察组危急值漏交1.0%、责任推诿2.1%以及科室间电话询问3.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交接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93.3%,对照组非常满意8例,满意15例,护理满意度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临床上,心脏病是发病率较高的循环系统疾病,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病情危急、抢救难度大,这对临床护理以及患者转运交接提出较高要求[11]。

全程无缝隙护理是现代护理管理中的新型护理模式,完整性、连续性及无缺陷性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医疗需求、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给予满足,全方位提升护理质量[12]。(1)无缝隙护理管理能为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赢得救治时间。救治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需要医院开展以ICU以及急诊科室为依托的绿色抢救通道。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进入抢救流程之后,相当于进入绿色抢救圈中,整个抢救过程交接、转运过程层层关联、环环相扣。护理人员需要提高患者转运的规范性,在转运之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准备所需物品并加强转运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转运到下一科室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危急值、重要物品、各项检查报告等进行交接,这对医生快速患者病情并积极救治有重要作用,为抢救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赢得宝贵时间[13]。(2)无缝隙护理管理还能有效完善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转运流程,全面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院内转运是抢救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的重要环节,转运过程的病情监护以及安全转运保护措施,是转运成功的重要保障。做好人员、设备等措施的准备,为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提供持续不间断的监护与抢救,能有效降低各项转运风险,这为成功救治危重急症心脏病患者奠定了基础。使用转运交接单进行转运,能有效避免因口头交接导致的各种隐患,完善了转运抢救流程,使得各项医疗行为开展有据可依[14]。签字确认等方式,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这能有效降低科室间相互推诿、电话询问次数,提高交接效率与交接质量,全面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15]。通过本文研究证实,危急值漏交、责任推诿以及科室间电话询问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综上,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危急值漏交、责任推诿以及科室间电话询问次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急症危重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甚者独行理论在急症救治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