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研究

2019-01-11陈良娟杨汉才许志定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二聚体血浆

陈良娟 杨汉才 许志定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罗定 527200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见,据相关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会提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血浆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利用对其水平的测定可以对纤维蛋白生成情况进行判定,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2-3]。基于此,本文选取2017年7~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探究通过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疾病类型将所选患者分成急性心肌梗死组(n=100)、急性脑梗死组(n=100)、冠心病组(n=100)三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44岁,平均(57.6±7.2)岁;急性脑梗死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46岁,平均(58.1±7.5)岁;冠心病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为43岁,平均(57.8±7.4)岁;另外择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大为71岁,最小为40岁,平均(57.5±7.1)岁;四组患者各项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行以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尿激酶10~150万U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静滴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

所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通过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对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别测定。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要求开展检验。所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在相同时间进行测定,在检测之前对检测系统精密性、完好性进行检查,避免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检查方法如下: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3mL静脉血,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血液样本注入肝素锂真空采血管中。然后通过离心机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5min,转速为3000r/min,确保离心的充分性以及持续性。离心处理完成后,取出分离后的血浆,并放置在日立生化分析仪7600-020配合使用配套试剂,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严格按照设备及试剂使用说明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析,并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81±0.04)mg/L、急性脑梗死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为(1.70±0.04)mg/L、冠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5±0.04)mg/L;经过临床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02)mg/L、急性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2±0.02)mg/L、冠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3±0.02)mg/L;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12±0.01)mg/L。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脑梗死组、冠心病组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脑梗死组、冠心病组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三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mg/L)

表1 三类型心血管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s,mg/L)

注:t0、P0代表组内对比检验结果;t1、P1代表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健康体检者对比检验结果;t2、P2代表治疗后急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体检者对比检验结果;t3、P3代表治疗后冠心病组与健康体检者对比检验结果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0 P0急性心肌梗死组 1.81±0.04 0.31±0.02 335.410 0.000急性脑梗死组 1.70±0.04 0.22±0.02 330.938 0.000冠心病组 1.75±0.04 0.33±0.02 317.522 0.000对照组 0.12±0.01 -t1 409.885 P1 0.000 t2 383.206 P2 0.000 t3 395.333 P3 0.000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且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过临床治疗明显降低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但受到血液中环境作用,局域性和小规模的纤溶系统仍存在于血液系统中,所以即便经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仍比健康体检者高。由此可见,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判定具有较高的可行性[4-5]。临床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临床诊断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对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进行确定,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6]。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标志物[7]。针对这一标志物的测定,传统方法包括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尽管这些方法操作简单,但敏感度相对较低,所以近些年临床通常以免疫比浊法为主要测定方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情况进行判定[8-9]。

免疫比浊法属于抗原抗体结合动态测定方法,其是通过D-二聚体单体克隆抗体包裹乳胶颗粒,使其与血浆中D-二聚体相结合,促使其凝聚,增加反应环境的浑浊度[10]。在抗体浓度固定条件下,通过仪器对反应液浊度变化进行测定,与标准浊度变化曲线对比,计算血浆D-二聚体含量,此种测定方式检测时间短,且成本低,因此具有显著临床价值[11-12]。

D-二聚体由交联纤维蛋白降解而来,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低,但当机体出现血栓,则会提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主要是因凝血发生时纤维蛋白原对凝血酶产生作用,激活了机体纤溶系统,使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更多地遗留在血液中[13-14]。通过γ链共价链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碎片交联,形成与γ链相连的成对D片断[15]。如果人体血液中发生病理学损伤,则会出现凝血与纤溶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使凝血功能亢奋性提升,进而提高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浓度不断提升,说明血浆中有大量D-二聚体产生,将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病理性激活,进而造成纤溶系统亢进和血液高凝状态[16]。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通过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可以对疾病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临床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二聚体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