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对痛风性膝关节炎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观察

2019-01-11陈振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刺络痛风性活动度

陈振锋

广东省东莞塘厦莞华医院,广东东莞 523710

严重的痛风性膝关节炎是常见的疾病,关节能力的下降和持续疼痛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在国内,针灸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总体效果不佳,温针灸虽然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仍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联合治疗可能是提高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有效方式[1]。本研究对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对痛风性膝关节炎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以提高对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治疗认识,改进治疗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6年7月~2018年4月收治的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102例,纳入标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书,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痛风性膝关节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诊为痛风性膝关节炎者;排除标准:妊娠期者、哺乳期者、合并严重肾、肝疾病者、过敏体质者、无法配合治疗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51例,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40~70岁,平均(52.7±4.6)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4.2±3.1)个月;对照组51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38~69岁,平均(51.9±4.9)岁,病程6~22个月,平均(13.9±3.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温针灸方法:患者可选择坐位,或者仰卧位,选择2%碘伏对施针部位消毒,应用1.5寸针对梁丘穴、外膝眼穴、足三里穴、血海穴、阳陵泉穴垂直进针,取2 cm艾条点然,套入针柄,点燃端与皮肤贴近,注意举例,避免烧伤皮肤;应用1寸针对阴陵泉穴、血海穴、内膝眼穴垂直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每周3次,持续治疗4周。

1.2.2 观察组 在温针灸基础上,采取刺络放血治疗,刺络放血方法:选择2%碘伏对局部进行消毒,应用S号注射针头对阿是穴、膝阳关穴、阴谷穴、血海穴、曲泉穴、委中穴进行快速点刺浮络,45°角进针,保证血液顺流而出,待血液自然停止后,进行5min拔火罐,将针口附近积血出尽,12h内不能接触水,每周1次,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采取膝关节HS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包括功能(22分)、肌力(10分)、疼痛(30分)、活动度(18分)、屈膝畸形(10分)、关节稳定性(10分),满分100分,计算总分,减分项目:单手杖、伸直滞缺5度、外翻每5度、单拐杖、伸直滞缺10度、内翻每5度、双拐杖、伸直滞缺15度;分数越低,代表膝关节活动度越低[2]。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疗效果评定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经检查恢复至正常,无疼痛发生;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经检查基本恢复,偶感疼痛;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改善,但不明显,经检查有恢复趋势,会感到疼痛;无效:与上述不符;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的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功能、肌力、疼痛、活动度、屈膝畸形、关节稳定性的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肌力、疼痛、活动度、屈膝畸形、关节稳定性的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肌力、疼痛、活动度、屈膝畸形、关节稳定性的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功能 肌力 疼痛 活动度 屈膝畸形 关节稳定性 总分观察组(n=51) 治疗前 7.48±1.86 2.03±1.23 8.33±1.52 5.43±1.63 3.14±1.41 2.91±1.44 29.26±9.12治疗后 19.16±2.11 8.20±2.30 17.98±1.98 17.36±2.12 17.32±2.42 9.53±1.40 89.49±12.36对照组(n=51) 治疗前 7.14±1.38 2.00±1.09 9.15±1.46 5.42±1.71 3.03±1.67 3.12±1.30 30.81±8.64治疗后 15.25±2.10 6.14±1.84 13.14±2.00 13.00±1.61 9.03±1.11 7.16±1.42 63.66±10.11 t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0.522 0.046 1.259 0.015 0.169 0.322 2.379 P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2.495 6.182 1.068 8.958 8.192 3.699 1.057 t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6.002 3.162 7.429 6.692 12.725 3.638 39.648 P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0.029 0.049 0.016 0.024 0.001 0.047 0.001 t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17.928 9.471 14.812 18.312 21.766 10.161 92.450 P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t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12.448 6.355 6.124 11.635 9.210 6.201 50.423 P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0.001 0.027 0.029 0.001 0.001 0.028 0.00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效果(96.08%)优于对照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痛风性膝关节炎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由嘌呤代谢障碍和血尿酸增高所致,而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以疼痛为主,并且也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红肿、浑身无力等,该病治疗较为困难[4-5],在国内,温针灸是常用治疗方法,针刺特定穴位对神经功能有正面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促进患处血液循环,且温针灸不同于常规针灸,于留针过程中点燃艾绒,加热针柄,热力传入体内,通过热反应以行气活血、温通静脉,效果更胜一筹[6],但单独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效果仍然堪忧,本研究结果中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仅80.39%,因此说明该方式对部分患者无效。改进温针灸的治疗效果对该病的治疗有所帮助,而从温针灸技术上改进是一方面,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方式的治疗方案也是提升疗效的一种途径[7-10]。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放血疗法首载于《皇帝内经》,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治疗方法,对浅表静脉的刺激,放出癖血[8-9],中医中认为,气血运行不畅对脉络造成的影响较大,而血洛阻滞诱发疼痛,通过刺络放血,调节血管功能,引起局部血流良性变化,对症状的缓解有利[10-12]。其治疗作用和温针灸并不冲突,因此可联合使用,虽然国内目前对刺络放血研究并不多,但仍然有报道在此前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13-15]。本研究观察了两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传统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后对临床症状的缓解十分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功能,而全面的总有效率的评定中,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痛风性膝关节炎是症状严重,治疗棘手的疾病,单纯采用温针灸效果不佳,而联合刺络放血后,可从不同途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有利。

猜你喜欢

刺络痛风性活动度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四黄散外敷联合平衡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