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古典诗词中的“用典”之秘

2019-01-11台州市第一中学

中学生天地(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后用典鳜鱼

■台州市第一中学 李 戈

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写道:“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隐事难……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说李商隐就像水獭会将自己捕到的鱼整齐排列在岸上一样,在写诗的时候把书摊在屋子里,目的是为了遍查资料用好典故。

其实不止李商隐,历代诗人、词人都爱用典,这一手法在古诗词中很常见。这也导致“用典”这一考点频频出现在高考卷中。但是,同学们的得分就不像“用典”的出场率那么高了。

要想破解“用典”之秘、准确赏析其艺术效果,其实不难,从字面上看,“用典”包括“用”和“典”,就是“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 典故分“事典”和“语典”

根据来源,“用典”的典故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两大类。

“事典”就是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比如2008年浙江卷古诗词鉴赏考查的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文后要求填空:“此诗颔联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据《史记》记载,屈原被贬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白居易则在《琵琶行》中说自己“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以屈原、白居易被贬异乡自况,正是“事典”。

“语典”近似名言引用。比如2013年湖南卷古诗词鉴赏考查了贺铸的《钓船归》: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文后要求填空:“‘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____’句”。在这里,作者直接化用“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名句,即“语典”。

● “用典”包括“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

从与作品的感情结合方式上看,“用典”大致可以分为“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与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比如前面说到2008年浙江卷考查的《日暮倚杖水边》,屈原正直爱国,白居易忧民忧时,作者以被贬异乡的屈原、白居易自况,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仿佛一二,从中表达高洁秉直的信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这就是“正用”。

“反用”则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与典故原意是反的。比如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头二句化用了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班超的名言。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班超投笔从戎,平定叛乱,被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几年后因年迈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作者想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宁愿长期驻守边疆、战死疆场,也不愿活着回到玉门关。所以,马援的典故是“正用”,而“定远何须生入关”与班超原句的情感意思大相径庭,是“反用”。

从情感表达的含蓄程度来看,“用典”又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前者如2013年湖南卷考查的贺铸《钓船归》“鳜鱼肥”一句,直接摘录“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词语。后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写打猎时弯弓射天狼的情景,实际上此处化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 重视注释,破解“用典”

借用典故,往往是借古事古语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使立论更有理有据。同时,当作者不能直言其事、直抒胸臆时,用典还可以使文辞含蓄、委婉,起到暗示作用。此外,用典往往以寥寥几字概括前人前事,还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考场上,无法正确赏析“用典”手法的症结有二:没发现“用典”和“反用”情况下理解错误。

高考考查“用典”的难度整体并不大,出处多来源于经典诗文中的名句,或者课文涉及的人物故事浓缩概括。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诗词注释中往往会“高能预警”用典信息。

比如2014年浙江卷给出了两首诗,要求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其中一首是徐照的《三峡吟》: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文后对“上有青枫林”注释道:《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注意到了这一点,就能答到“借典故写愁”这一采分点。

在赏析“用典”手法和作用时,同学们对“正用”把握得更好一些,因为只要能了解典故的大意,就能用类比或自喻的正向迁移思维完成鉴赏。而“反用”的情况往往不易察觉,造成理解错误。比如2016年全国卷I古诗词鉴赏考查了李白的《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文后问“诗中运用了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任公子”的典故有些同学会感到陌生,好在题目中对最后两句诗有注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结合注释及诗文上一句的“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可知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此外,李白显然是以“任公子”自比的,但是此处并非“正用”——像任公子一样钓一条大鱼,体现大干一番的豪情;而是“反用”——当下是盛世,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要放下鱼竿了,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猜你喜欢

文后用典鳜鱼
鳜鱼行情又遭暴击!4天内至少下跌2元/斤,新鱼上市几经波折
鳜鱼26元/斤,中大难求!是继续等还是卖?就地过年,鳜鱼能否“贵”起来?
本刊对参考文献的一般要求
American Families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习近平用典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漫谈诗词“用典”
文后参考文献英文文献作者的著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