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01-11王立国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学生

王立国

教育部于2010年4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工作[1]。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也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由于创业教育认知不足、实践平台构建乏力、创业师资短缺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展开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现有研究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如何构建更为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为了摆在学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国家创业型经济体系建设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国家期望通过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增加民营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综合型大学及科研型大学相比,更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强调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本身重视的也是实践技能的学习,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具有先天的契合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地区的人才结构性矛盾,更是可以增加国家民营企业的数量,进而为创业型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1.2 地区市场人才结构优化的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但市场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了出来。传统的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单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随着国家各产业的融合与升级,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市场更为实际的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有着良好的创业内在基础和条件,在全民创业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3]。此外,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者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底蕴和更为强大的创新潜质,能够更好的推进新兴产业的诞生,催生出更多新型岗位,为市场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可能。

1.3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高校重新思索人才培养的定位,革新教育理念与方法,拓展教育维度,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概念,它重视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创业素质的养成,这一过程不仅要不断摄入经济、管理、社会等多个门类的知识,更是会涉及沟通、执行、交际、组织等多维度的能力。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型的素质教育,满足了高校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方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的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宿州学院的杨亚柳、武洋等[4],这一类研究重点集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学科地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与就业教育有显著区别的独立教育形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地位,并以服务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避免出现形式化创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福建工程学院的林文及湖南工程学院的姚旭兵等,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学者们普遍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涵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搭建集政府、高校、孵化基地、投资机构于一体的教育平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邹亮及东北石油大学的孙宇等,学者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自身的教育定位,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借助社会资源,以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平台为切入点深化创业教育实效。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为陇东学院的马永祥,这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在推进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务必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环节中需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多年的探索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不少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方面,代表性的学者包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Saras Sarasvathy(萨拉·萨拉瓦蒂)和美国长岛大学的Robert Wally(罗伯特·瓦利)等。国外学者的研究维度主要包括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估、创业教育过程中各类组织角色确定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创业学教授Saras Sarasvathy认为应用型大学在培养创新创业学生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能力为导向确定课程结构与内容,在教学中不断验证教学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美国长岛大学的学者Robert Wally认为应用型大学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务必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刻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时代信息,课程内容必须具有绝对的实效性和创新性。美国罗格斯大学Michele Scott(米歇尔·斯科特)教授认为应用型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创业教育过程中政府、高校、投资机构、孵化基地等各类组织角色的明确,集合多方力量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阶梯式课程设置,通过创业通识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创业实践训练等环节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到学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学校针对不同学年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类课程了解创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则会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接触到如创业财务基础、大学生网络创业、创业风险分析、创业项目评估等更为专业的课程,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会通过学校与就业局共同组织的创业实训课程验证创业想法,优化创业项目和团队。第二种形式是以精英化培养为前提的订制式设置。目前,国内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开设创业精英班,针对具有创业热情和潜质的优秀大学生进行课程的针对性设置,创业精英班的课程丰富而灵活,包含团队建设、风险防范、项目调研、新媒体营销、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

3.2 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干型创业人才,而实干型创业人才是无法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塑造的。鉴于此,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推行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融合“课堂、竞赛、科研、协会、讲座”的“五位一体”式教育模式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将学习内容主题化,在课堂上采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沙盘模拟、商业游戏等灵活有趣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下借助线上慕课或微课的资源拓展学生的创业信息。此外,由于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学时上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整体学时相对较少,很多学校选择充分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以创业协会的形式集聚创业爱好者,并为其链接各种创业资源,让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创业认知和能力[5]。

3.3 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实干型创业人才的培养不能简单依靠理论的灌输,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训练。目前,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竭尽全力的构建更为高效的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了包括“课上实验、课下实操”,“校内学习、校外验证”,“线上模拟、线下交流”的多维立体式创业实践教育平台。高校纷纷引入了如“创业者”、“创业之星”、“新商战”等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软件,保证学生能够在创业实验环节中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流程和特色。同时,很多高校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创业孵化基地,更有一些高校创立了独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从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创业融资、创业竞赛等多个方面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学习需求。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已经逐步走向联盟化,平台中不仅包括高校的资源,更包含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多种组织的力量。

3.4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法律、语言、心理等众多的领域。这一特性就致使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必须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和代表性。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以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为主,配合学工、团委、就业指导等部门的一些教师,再聘请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以这样的方式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需求。在创业教师能力的提升方面,高校采取的主要是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及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会等形式,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创业教师的专业认知,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近两年,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的方式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共赢[6]。

4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课程体系缺少衔接性

目前,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基本采用的都是“创业通识课+创业选修课+创业实训课”的模式,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和创业实训等,学时一般在4-12之间。表面上看,现在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比较合理,涉及了创业认知、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等环节。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创新方法、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市场调研、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组织构架、营销管理等数十个主题。现在高校给出的学时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存在着课程衔接性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创业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学习到的也只是一些非常浅显的知识,这对于精英型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4.2 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

现在,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都是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商业游戏、主题调研、手工沙盘、电子沙盘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非常灵活,在课堂上能够很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些方法本身也存在不少的弊端。以头脑风暴为例,这种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一般会出现在“创业想法的寻找”这一主题中,学生以6-7人的学习团队为单位,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痛点展开想象,集思广益的爆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和创业点子。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也能够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但实际效果的展现却是需要学生本身拥有丰富的信息储备,如果学生对于社会新闻、商业资讯、科技前沿、百姓生活等方面知之甚少,其实很难在头脑风暴中诞生出有价值的想法或项目。换句话说,这种流行于企业的思考方法在高校中的使用效果是有限的。此外,一而再,再而三的头脑风暴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已经出现了瓶颈。

4.3 实践教育缺少实效性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一直是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大难题,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教学参观或举办创业讲座和沙龙等形式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有很多高校会将参加创业类大赛的获奖情况和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情况作为论证自身创业教育成效的依据。但这样的“成绩”本身是过于乐观的。现在国内创新创业大赛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大赛确实可以很好的验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整体质量和项目的商业价值,但更多的大赛注重的是形式和创意,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价值不高。同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也存在着申报和结题相对较为容易的现象,这对于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简单几次的参观走访和创业沙龙也只是能让学生“看个热闹”,实际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所以,现在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计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时还是缺少了深入的思考和验证。

4.4 师资队伍缺少角色感

前文提到,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主要由经济、管理专业和学工、团队、就业三个职能部门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中的教师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是创业教育教师,负责各层次创业课程的讲授,这主要是由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担任。另一种是创业咨询教师,负责创业团队的培育和创业项目相关社会资源的链接。然而,一个完整的创业师资队伍应该包含至少六种角色,分别是“项目指导教师”、“创业教育教师”、“科研技术专家”、“企业管理导师”、“创业孵化导师”和“创业投资导师”。目前,高校配备的创业教师存在着严重的角色缺失问题。很多高校会将“创业教育”、“项目指导”、“科技转化”、“企业管理”四个角色强加到创业课程讲师的身上,这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更是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所以,创业师资队伍的质量问题也是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原因。

5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完善

5.1 构建专业深度融合创业课程体系

针对创新创业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元素的形式进行解决。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受到整体学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专业的总体学时会控制在2000以内,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想要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出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此只能通过在现有专业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元素的方式来实现创业教育的完整性。建议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现有创业课程体系中尝试将触角延伸到专业课程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个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开设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专业课程,如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模块化能力分类,在企业结构管理能力模块中就可以开设像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管理这一类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既包含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又涉及了新时代创新创业思维。这种模式将是未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可行方案[7]。

5.2 校企联合共同探讨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是要在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上有所体现。所以,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只依赖学校一方,一定要将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组织联合起来,整合各方资源进行人才的挑选和打磨。建议高校与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联合起来,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教学方法、实践训练模式等内容,也可以借助教育部推行的校企合作教研项目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想法的落地和验证。在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要保证信息的沟通和资源的共享,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实际需求,构建更具实效性的创业教育体系与模式。甚至可以尝试校企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学院或创业精英班等形式进行试点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积累和问题的分析,要在不断的尝试中验证想法,明确努力方向。

5.3 结合教学实习提升创业实践质量

创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建议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现有创业实践教育基础之上,更多的将创业实践教育与教学实习进行融合。目前,很多高校会与大量的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完成专业的教学实习和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其实,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吸纳一些当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之中的企业,这些企业也许相对弱小,并不具备强大的行业竞争力,但这些初创企业中却蕴藏着很多创业企业的运营技巧和智慧,学生可以通过在这类企业中的实习接触到更为真实的创业者和创业公司的信息,端正自身的创业认知,提升创业技能,拓展创业人脉,丰富创业资源。当然,初创型的企业也许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薪酬和岗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实习意愿,高校可以将创业实习设置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第六学期或是第七学期,以“双选”的形式进行,并给予一定的实习补贴,通过这样的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投入[8]。

5.4 政校企联盟构建立体化师资队伍

目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几乎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难题,高校只能通过“政-校-企-基地”联盟的方式加以解决。政府提供税务、工商、保险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导师”,企业提供拥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导师”,高校提供拥有扎实创业教育功底的“创业教育导师”和拥有深厚科技研发水平的“科研技术专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孵化导师”、“创业投资导师”和“项目指导教师”。通过四方合力实现“项目指导教师”“创业教育教师”“科研技术专家”“企业管理导师”“创业孵化导师”和“创业投资导师”六种角色的全覆盖。当然,合作的前提是四方共赢,这一想法的落地同样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共研项目的形式来展开,政府负责对教研项目进行认证,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人员负责整理思路、提供智慧、提交成果,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获得高校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基地则是可以以项目为切入点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关注。毫无疑问的,多方联合共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未来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9]。

6 结 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创业型经济体系构建的重要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教育的本质,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创业需求,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鉴于其专业特性,使其不能局限于高校的课堂之上,必须进行各类创业教育资源的融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金融机构、创业孵化基地等组织必须加入到创业教育的领域之中,集合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构建更为健康和持续的创业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大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