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盟背景下高校创业班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9-01-11李红艳柏文静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企大学生课程

李红艳 柏文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创业浪潮,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自然成为了国家大力扶植的创业对象。而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自然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构建更为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难题。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组建创业班的形式推行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发展,但在想法落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究。

1 校企联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介绍

1.1 校企联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存在不小差异,与专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出了更明显的综合性,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与提升。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突破校园的限制,通过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孵化基地等相关组织的联合实现创业教育的立体化,保证教育实效。目前,国内各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都已经意识到了联合社会力量,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选择、实践平台构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在积极联合政府、企业、基地等组织,全力整合社会资源,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1.2 校企联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与政府、企业、孵化基地等组织建立了多维度的合作关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方面,高校通过与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行业企业等进行沟通,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创新人才的定义;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方面,高校已经在尝试通过校企联合共研项目的形式,开设专业深度融合类创业课程;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部分实力雄厚的高校聘用了大量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为学生进行更为实际的创业技能的传授,教学模式更倾向于企业内部培训,形式和氛围均更为灵活;在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方面,部分高校已经将自身的校企合作单位、地方创业孵化基地、金融服务机构等组织纳入到了平台之中,保证平台的支撑性;在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绝大多数高校已经联合企业组建了包含创业教育教师、项目指导教师和创业孵化导师的“三阶式”教师团队。

1.3 校企联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展望

企业在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只有企业能够明确创新人才的定义,也只有企业能够了解创业人才的成长历程。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每一步都要融入企业的信息与智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应该是校企联合明确创业人才学习需求,校企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校企联合共建创新创业专业,校企联合共研创新创业课题,校企联合筑造创业实践平台,校企联合共建创业师资团队。企业要充分承担起其社会责任,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高校要与时俱进,为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 创业班教育模式相关研究述评

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研究机构、学术组织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这一领域很早就展开了研究,且收获了丰富的成果,对于“创新”和“创业”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界定。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把“创新”的概念定义为“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作为创新的主导[1]。经济学家霍华德·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察觉和追逐机会的意愿和获得成功的信心和可能性[2]。国外学者对于“创新”与“创业”的界定也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我国学者的研究。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外学者研究的视角涉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孵化等多个维度。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涉及创业班这一主题的成果非常有限,但有一部分学者针对创业学习的群体特性展开了研究,也得出了“创业学习的群体氛围对于创业者知识的主动吸收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这一结论为高校创业班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却发展得较为迅速。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已经覆盖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大学生创业效能感、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的众多方面。在高校大学生创业班的构建与运行方面也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首先是针对创业班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代表性学者包括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宇、张永夏等,强调创业教育是全方面能力的教育,高校应该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构建创业精英班,培育实干型创业人才[3]。其次是创业班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代表性学者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潘玲玲等,强调高校在构建创业班的过程中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高度融合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通过渗透式创新创业教育发现创业型人才并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创业人才选拔与强化。最后是校企融合背景中创业班的构建与推行,代表性的学者为江苏理工学院的吉雅雯、孔学等,强调高校创业班与企业联合组建,结合企业的资源明确班级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内容,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精英化、订制化培养。总体来说,国内学术界关于高校大学生创业班的研究还相对有限,研究结论也存在过于空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

3 高校创业班运行现状介绍

3.1 创业班的开设情况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创业班,如武汉大学开设的“自强创业班”,上海理工大学开设的“2+1+1”模式创业班,温州大学开设的“创业精英班”及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敦煌创业班”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高校依托创新创业学院或校企联盟等平台创建的创业班的数量已经达到近百个。国内各高校在开设创业班的过程中拥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形式,有的高校是围绕科研项目的转化,如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就是以项目为依托,专注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孕育高科技创业企业。有的高校则是以课程为核心,学生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加入创业班进行学习,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向学生推出包括经济法与经济合同、电商概论、营销心理学等28门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在创业班的学习训练创新思维,掌握创业技能。还有一些高校将创业班与自身的育才计划进行了融合,不仅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更是组织如创业冷餐会、创业夏令营等活动,借助创业班实现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体而言,目前国内无论是双一流大学或是职业院校都已经在尝试开设创业班,推进创业的精英化教育。

3.2 创业班的培养模式

创业班强调的是创新创业人才的订制化培育和精英化培养。在国内虽然已经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了名目各异的创业班,但对于创业班的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尚处探索阶段。2009年年底,上海理工大学率先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创业试点班,这也可以称为是高校创业班的雏形。上海理工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采用的是“2+1+1”的培养模式,这三个数字指的并不是学年而是学分,其中“2”学分是学生通过修读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获得的,而两个“1”则分别指的是“创新大作业”和“创业大作业”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科竞赛、参与创业实践等形式获取,而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诞生的“创业尖子”会被吸纳进创业班,进行“听、说、做、写、看”的全面化培养。国内也有一些高校实现了借助创业班推进创业教育“点上突破”的尝试,如武汉大学在2017年组建的“创业自强班”就是学校通过层层选拔,吸纳跨专业、高绩点的32名同学进入创业教育高端阶段[4],这也将是高校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3.3 创业班的课程内容

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创业班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与其班级定位存在很大的相关性。采用专业融合教学式的创业班,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更倾向于在专业课中融入更多创新创业元素,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电子商务创业班就将学生的课程设置为创业通识教育、创业基础操作实践、创业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创业运营发展和技能提高、个性化发展及多元化拓展五个模块,具体课程包括电商创业实践、电商人力资源管理等[5]。采用校企联合模式构建创业班的高校,在创业班课程的设置方面则会更多的考虑企业方的培养需求,如江苏理工学院组建的“农夫山泉创业班”,在学习内容方面就会涉及农夫山泉的企业文化、产品系列、生产运营、营销模式等,实训的部分也更多的结合企业的资源优势,带有明显的企业“标签”。强调创业精英化教育的高校,在创业班的打造方面会整合多方力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更为丰富,包含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创业风险防范、创业财务管理、新媒体营销等更加专业的内容[6]。

3.4 创业班的教学成效

目前,虽然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业班尚处探索阶段,但很多高校的创业班已经有了自己的名气,创业班的教学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业班的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创业班不仅会为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涉猎,更是会为学生提供链接外部资源的平台,让学生与更多企业界人士或创业者进行交流,这些活动本身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锻炼了学生表达、交际、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创业班催生了大量饱含创意的创业项目,很多高校会通过组织创业班学生参加高品质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验证学生的创业想法,锻炼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大量有价值的创业想法和项目,为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的打造奠定的基础。最后,创业班也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团队及企业的数量的明显提升,上海理工大学开设的首届创业班就实现了29人毕业,21人创业的辉煌成绩,这为国家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加贡献了力量。

4 高校创业班发展局限分析

4.1 课程设置不灵活

目前,国内高校在设置创业班的课程体系时由于教务管理制度的限制,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的问题。例如,绝大多数高校的创业班中会开设企业家精神与创业领导力、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经济法规等课程,这些课程均是根据学校制定出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的,一旦开设出来至少在两年的时间里面是必须延续讲授的。这种课程的固定化开设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中也许是可行的,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却缺乏了时代的迎合性。此外,部分高校的创业班在课程的讲授上也存在着过于笼统的问题,无法为学生传递更为深入的创业知识,不少内容只是泛泛的讲授,这也限制了课程的实际价值。

4.2 教育经费不充裕

现在,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经费的匹配上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甚至还有一些高校并没有为创新创业学院或创业班匹配专项的创业教育经费。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要涉及到创业导师的聘用、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创业教育交流会议的组织、创业基地的参观走访、素质拓展训练等众多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是要保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方面是存在巨大缺口的,现有的经费难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导致很多极具创意的教育方案无法落地。此外,也有一部分高校是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责任不明确,而导致了经费匹配不合理的现象。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教育经费不足都会限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影响创业教育环境的整体质量。

4.3 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内很多开设了创业班的高校,对创业班人才的培养选择的都是“3+1”的模式,即学生需要完成自身专业三年的学习,在第四学年进入到创新创业学院或创业班进行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创业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在第四学年中进入到创业班的同学接受的学习和训练与原专业是不同的,这一变化中间会涉及到学生的管理、课程的考核、学分的置换等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的部门也包括了教务、学工、专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多个组织。目前,不少高校的创业班在推进中都出现了学生管理、教学规范、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从侧面映射出了创业班在管理机制上的不成熟。创业班在高校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因此如何制定更为实际的管理机制,保证创业班能够顺利运行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4.4 师资队伍不完备

创业班是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英化的体现,创业班的教师必须覆盖多种角色,如创业教育教师、项目优化导师、企业管理咨询师、素质拓展教练、科技研发专家、金融投资导师等。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师资源方面的短缺,高校内的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于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或学工部门,这些老师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社会资源和创业经历方面的欠缺却成为了限制其教学深度的重要元素。创业班培养的是最优秀的“创业尖子”,如果在师资上无法予以保证,那么无论开设多少门课程,或组织多少次的活动,都无益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5 高校创业班教育模式构建

5.1 多方调研明确教学需求

高校在思考创业班教学定位及课程设置问题时,要坚决杜绝“一厢情愿”式设定。不能只站在高校一方的角度,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代表、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公司等各类组织进行沟通,多方面了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的选择。在推进创业班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定期与各类企业进行联系,切忌只与单独的几个公司沟通,要集合多家建议灵活设置创业班的课程。在创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建议给出具体的课程,可以只是给出某几类的课程,实际的课程开设要根据社会调研的结果来进行。在某种程度上讲,创业班的课程本来就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届届不同的情况。

5.2 校企联合共探教育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业班教育模式的设计方面作法各异,有的高校选择将创业管理作为学生的第二专业,而创业班自然成为了修读第二专业的依托,有的高校选择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创业尖子”的筛选,依托创业班实现创业人才的精英化培育,有的学校以兴趣为前提,创业班不设置固定学员,只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学生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创业知识。但所有这些设想能够实现的前提都是企业的加入,建议高校在开设创业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拉企业“入伙”,与地区的行业联盟一同开设小规模创业班,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均采用企业主题培训的形式,不求“大而广”的了解创业知识,只要求“小而精”的解答创业疑问。

5.3 强化交流优化管理机制

校企联合构建创业班的基础是通过深度交流,时时了解行业的创业人才需求变化,并进行相应教学内容的升级。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高校在通过强化交流实现管理机制的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才的支撑。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表面上是多部门联动,实际上只是由几个人来运作,这无疑会限制创业教育工作的质量。所以,高校在推进创业班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员的供给,将创业班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细分,并指派给具体的工作人员,实现“人-事-岗”的全面匹配。在工作团队中,有专门负责与政府、企业、基地等组织进行联系的“信息官”,也要包括组织、策划各项创业实践活动的“策划官”,还要包含负责争取各项资源的“外联官”,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细化,并明确相应责任人,才能保证创业班能够实现有条不紊的发展。

5.4 政校企联盟共建师资团队

创业班教师团队的建设一定要包含至少六种角色,分别是专业教育教师、团队优化教师、项目孵化教师、企业咨询教师、风险投资导师、科学技术专家。师资团队中的这六类教师应该来自不同的组织,如专业教育教师可以来自高校,由高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的教师担任。科学技术专家同样可以来自于高校,他们可以是高校各个分院中的技术骨干。团队优化教师可以是创业孵化基地中的素质拓展训练教练。项目孵化教师应该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则是拥有创业经验的企业界人士。企业咨询教师应该是企业中拥有丰富运营经验或创业经验的管理人员。风险投资导师应该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只有组建了更为全面的创业教师团队,才能保证满足大学生创业者的各种学习需求。

6 结 论

创业班是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尝试,目前高校开设的各类创业班都各具特色,也存在的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必然。高校在组建并推进创业班的过程中,务必要明确定位,结合政府、企业、基地等多方建议确立班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切忌盲目推行形式化创业教育[7]。此外,高校在与政府、企业、基地、金融机构等组织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各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尽量保证各方信息的对称化。总之,创业班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精英化教育的主要载体,而创业班的构建及教育成效的展现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撑。

猜你喜欢

校企大学生课程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