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机遇

2019-01-10琚常佳

文化与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公众

覃 哲 琚常佳

1995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评估报告中专门指出,气候变化将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系列健康风险。此后,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问题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官网曾发文表示,气候变化是“21世纪最大的全球健康威胁”[1]。根据IPCC及其他科学研究的结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气温、降水变化以及由髙温热浪、暴雨洪涝和干旱等事件造成的直接暴露效应;二是通过自然系统如生物性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和空气污染等造成的间接暴露影响;三是受人类系统调节,特别是对经济和社会的干扰所造成的间接影响,如职业、营养不良和心理压力等。[2]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气候变化将可能导致1亿人以上陷入极端贫困,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归结为对健康的负面影响。[3]在进行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保障人类健康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气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脉络

人类对气候与健康的关注由来已久,因为气温、降雨、干旱、寒潮等气候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极大,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观察思考包括气候在内的自然环境对身体健康以及人群素质造成的影响。

(一)国外研究脉络

在古代西方,有关气候与健康关系的探讨最早出现在医学、地理学与哲学领域。如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著作《论空气、水和地方》中就对气候与人群的健康有专门论述:“(居住在温暖气候里的)人们比较北方人活泼些和健壮些,他们的声音较清明,性格较温和,智慧较敏锐;同时,热带所有的物产比寒冷地方的要好一些。”[4]这可能是对气候与健康关系的最早论述。

随后,人类在长期观察中发现,气候、土壤、山林川泽等自然环境不但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巨大,还可能对人类群落的精神面貌乃至不同种族的文明造成影响,这些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逐渐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学说。该学说认为:一个区域的气候情况,不但影响着该地区人群的健康,让当地人拥有明显的体貌特征,同时也型塑着当地人群的精神气质与社会制度。该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和较大的勇气,而“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5],而这些由气候塑造不同的人群性格进而影响了这些民族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逐渐形成了有差别的人类文明。

随着大航海和海外殖民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关心欧洲以外大陆特别是热带地区气候给人类健康带来的问题。因此针对欧洲殖民者如何抵御热带地区疾病的医学与社会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此类科学被归为“热带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认为“疾病在欧洲人的眼中,仍然是热带世界的代名词。”[6]遍布瘴疠的热带地区充满着健康风险,另外,湿热的天气也会导致生理上的懒散和道德上的松弛。

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者埃尔斯沃思·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在继承“地理决定论”思想的基础上,专门对气候与人类健康及人类文明发展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气候决定论”,认为具备优良气候的地区,人们精力更为充沛、身体更为健康,该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也会更高[7]。不同的气候塑造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饮食结构,这些因素会对该地区的人口素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亨廷顿认为,气候影响的不仅是人们的生理健康,在智力发育等精神健康问题上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8]另外,亨廷顿在对多个古代文明的兴衰历史进行研究后提出,由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问题,可能是加速一个文明迅速衰败的重要原因,他在《气候改变历史》中写道:气候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干旱洪涝等灾害,严重削弱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再加上疟疾这种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性传染病大流行,在古代常常会给一个古老文明带来巨大的打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衰落,很可能跟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9]

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类燃烧化石能源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问题也渐渐受到了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慢慢抛弃了狭隘的地域歧视,开始以全球为视野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1995年IPCC在第二次评估报告中首次将气候变化与健康作为单独章节,指出气候变化“会对人类造成严重但未被充分认识的健康风险”。[10]此后多次的评估报告中,均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密切关注,在 2007年在IPCC出版第四次评估报告之后,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1]“目前,科学界对于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包括对高温热浪、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传染性疾病、粮食安全和营养、空气污染、社会冲突等的理解,以及对新出现的健康问题,如非传染性疾病、不良孕产结局、职业健康与劳动生产率等的关注”。[12]

(二)国内研究的脉络

在中国的古代,虽然很少学者对气候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专门探讨,但并不代表我国国民对二者关系不重视,从殷商时期大量占卜天气的甲骨文记载到“后羿射日”等古代传说都说明了气候是中国古人最为关心的事情。[13]自古流传的“不时不食”等谚语,“不服水土”等医学判断,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气候与健康关系的观察与思考。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传入中国,中国的相关学者也开展了气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1902年,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中提到“夫酷热之时,使人精神昏沉欲与天然力相争而不可得。严寒之时,使人精神憔悴,与天然力相抵太剧,而更无余力以及他。热带之人,得衣食太易,而不思进取。寒带之人,得衣食太难,而不能进取。”[14]20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社会学家孙本文等学者都通过自己的学术视角介绍了亨廷顿的“气候决定论”学说。除了介绍之外,竺可桢在《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15]等文章中专门对气候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香港脚、软骨病、肺痨等疾病分布研究疾病与当地气候之间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被当成“资产阶级地理思想”进行批判,相关的研究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又有中国学者开始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结合史料数据展开对古代灾疫、人口迁徙等内容研究。

新世纪之后,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积极致力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工作,2008年卫生部门开始提出“健康中国”战略,2017年,“健康中国”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推进该战略的过程中,国家意识到工业化、生态环境等因素对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健康水平提高的战略目标,近十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开始着重围绕 “探索气候变化导致疾病发病风险上升与传播的机制,分析气候与相关疾病的区域敏感性和人群脆弱性的分布模式,评估气候变化导致中国疾病负担的增加和人均期望寿命的损失等国家重大需要”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6]。

二、气候与健康传播的研究进程

虽然气候与健康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学术关注的热点,但以新闻学、传播学的视角探讨气候与健康问题成果还比较少。竺可桢在1929年发表的《地理教学之目的》一文中,曾指出过传播气候等地理信息对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温度之于物产,雨量之于人口,……皆有因果关系”,“在今日民权澎涨之时,军政工商之大政策,胥惟国民舆论之马首是瞻,则知己知彼,百战百胜。”[17]

在21世纪以前,虽然学者们对气候与健康传播的理论探讨很少,但很多科学家却长于开展气候与健康的传播实践,竺可桢教授就是典型的一例,他一生写作了众多的科普小品文,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气候与健康研究领域,竺可桢先生写作了诸如《中国人之体格再论》、《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天气与人生》、《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等一系列科普文章,这些文章或发表于当时的报刊杂志之上,或改编成广播稿,有时他也会以演讲的方式传播他的研究心得。竺可桢的文章和演讲,多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切入,向受众讲述气候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文风通俗简洁,没有晦涩的科学术语和艰深的理论,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将它们视作气候与健康传播的范例文本。

在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随着气候传播研究的不断推进,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涉足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目前国外的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以风险传播的视角切入为多,目标在于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威胁的认知、态度及行动意向情况,进而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建议。

近年来,在中国,来自医学、气象学、传播学的学者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在医学方面,研究内容同样集中在公众对气候变化引起健康问题的认知及行为调查上,如暨南大学严青华的硕士论文《广东省居民对热浪的健康风险认知及适应行为研究》、山东大学王金娜的硕士论文《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热浪与健康的认知及应对行为现况调查》,其研究主要了解受调查人群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获知渠道以及最希望获知信息等相关内容,并提出相关的传播建议。医学研究者基于对受众调查的情况,认为我国居民对于气候变化的危险性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宣传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十分紧迫和必要。[18]亦有气象学者从气象服务、灾害管理等视角对气候与健康信息的传播进行论述,如中国气象服务中心的宋建洋等人所写的《健康气象服务现状及展望》,分析了国内外健康气象服务产业现状,旨在阐述健康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趋势和方向。

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15年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与健康传播研究的关系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在2016年底的摩洛哥马拉喀什联合国气候大会气候传播边会上表达了将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融合研究的倡导。[19]2018年3月,我国第一个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在广西大学成立,同年10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在广西大学联合主办了“2018气候与健康传播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相关单位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就气候与健康传播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气候传播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一)气候与健康传播的定义

在我国率先开展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郑保卫教授曾经给“气候传播”下过一个定义:气候传播是指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 简言之,气候传播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20]

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来认识将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打通后的“气候与健康传播”,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认识和定义: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信息及相关科学知识向社会与公众传播并使其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的社会传播活动。[21]

(二)气候与健康传播的目的与对象

1.研究目的

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是一门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活动,其理论来源既依赖气象学、气候学、医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又离不开传播学、政治学、管理学、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如果从学科细分上来说,气候与健康传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为时过早,应归属于应用传播学领域中气候传播研究的一个分支。

从已有的气候传播和健康传播研究的基础上看,气候传播和健康传播之间又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如从传播的目的上看,根据传播学家罗杰斯对健康传播的定义:“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大众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22]结合前述郑保卫教授对“气候传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单独对气候传播和健康传播进行研究,抑或是将气候与健康传播融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开展探讨,其传播的内容都是相关的科学知识与信息,传播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传播活动改变公众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实现人类安全、健康、免于贫困等公共福祉。

2.研究对象

由于国内外气候与健康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研究的进路也较为单一,但根据“传播五要素”即传播者(谁)、传播内容(说什么)、传播媒介(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对谁说)、效果(产生什么效果)来划分,目前及今后的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类型基本可以从气候与健康的传播者、气候与健康的传播内容、气候与健康的传播媒介、气候与健康传播的受众、气候与健康传播的效果几个角度展开。

三、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的机遇

(一)在国内,“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目标的提出为研究指明了方向

党和国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问题一直高度重视,近十年来,更是将这两项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并且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绿色发展”同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作为国家实现全面、科学、有效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健康中国”,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党中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人民健康问题都得到了重要论述,十九大报告提到:“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报告中又启动了“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订实施的全过程。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更为明确地阐述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健康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23]根据这一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与大众健康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两者联系和融通起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健康中国2020”和“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规划中都可看出,政府工作将更加重视预防工作,始终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和建设有利健康的环境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点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离不开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企业、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宣传气候变化、保障公众健康权利的行动中来。传播活动可以让更多的社会主体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动员公众传播与践行低碳环保、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证“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两个目标的实现。

(二)国际上,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健康合作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机遇

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判断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目前开展多学科研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在2012年6月,“里约+20”峰会上,设立了“未来地球计划”,该计划希望能够建立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工程领域的全球研究网络,旨在打破各领域的知识壁垒,重塑知识结构,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成果和解决方案。在这个计划项目中就提到希望来通过各学科的联合,确定和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和健康威胁,评估、制订策略来解决、预防和管控在不同国家、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24]

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上,研究者也逐渐认识到,单纯通过自然科学研究和卫生部门的工作很难有效防范健康风险,需要诸如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社会科学的介入。而气候与健康传播,就是一项通过传播的手段来改变公众的态度与行为,以解决气候变化引起健康问题的社会活动,因此,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如能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科学合作,其研究成果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进而推动政府与公众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实现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切实保障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

四、气候与健康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做好理论概括,提高该领域的学科影响力

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认知调查和传播技巧研究领域,目前在该领域持续开展研究的学者很少,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解读和理论框架,研究的边界尚不明晰,缺乏自己的核心理念。它作为气候传播研究的一个分支,在该研究领域的地位也还未明晰,缺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在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宏大目标下,需要更多的学者对该领域进行关注,对该领域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化的理论建构,进一步明晰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提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核心理念,构建起行之有效的传播行动框架,不断丰富和完善气候传播的学科理论,也为推进气候与健康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二)继续加深气候与健康风险认知及态度改变的研究,降低公众的健康风险

在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对认知与态度的研究走在前列,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化:

1.对公众气候与健康风险认知与干预的研究需进一步加深。

基于现有的调查,公众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认识度还普遍比较低,公众在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上或许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在气候变化对自己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等方面却知之甚少,有研究者在北美4个城市开展了公众对热浪认知和高温预警反应的调查,结果发现60%的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不认为自己会受到热浪的影响,只有较少的受访者表示会对高温采取防护措施。[25]由此可知,如果公众对该方面的认识水平不提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发生改变,即使政府制订了合理的政策和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健康风险也很难得到有效地防范,认知调查与传播干预非常重要。

2.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气候健康风险认知和干预研究。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有很多,相关的伤害和潜在威胁不仅与人群自身的生理和人口学特征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在传播学领域我们可结合病种、地域、人口、社会经济等情况开展气候与健康风险的认知和干预研究,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够有效地配合行政、医疗、社会服务等部门开展卫生政策制订、公共服务供给和疾病防控工作。

(三)加深对多元传播主体的研究,推动政策的实施与目标实现

实现气候变化全球治理,降低人民群众的健康风险是一个紧迫且复杂的工程,气候政策、空气质量、生活方式都与公众健康状况密切关联,需要政府、媒体、NGO、企业与医疗机构、公众等相关方的共同推进。“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26]在气候与健康传播中,政府是主导者,主要发挥思想引领和政策指导作用;媒体是引导者,主要发挥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NGO是推动者,发挥社会推助和民间聚合作用;企业及医疗机构是担责者,要承担起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维护与保障公众健康福祉的责任;公众是参与者,需要动员他们积极投身减缓、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社会活动。

未来的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可把重点放在这些重要传播主体的话语体系和行动策略的研究上,可根据不同传播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各自优势,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它们所拥有的传播手段、渠道和擅长的传播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政府、媒体、NGO、企业与医疗机构、公众等传播主体如何实现相互配合制订行动策略。

结语

本文对气候与健康研究、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提出了气候与健康传播的研究机遇与研究趋势,旨在引起学界与社会对气候变化与健康传播问题的关注,从而形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全民健康的社会环境与舆论氛围。面对新领域、新课题、新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气候传播与健康传播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向着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公众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