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丝绸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019-01-08王继全刘亚洪洪缓缓

丝绸 2019年5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浙江传承

王继全 刘亚洪 洪缓缓

摘要: 浙江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生产大省,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浙江人的骄傲,在古“丝绸之路”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新时代经济、科技、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如何让丝绸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让丝绸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是弘扬浙江丝绸文化的时代课题。进一步加大丝绸技术的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知名品牌的塑造和产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工作,是创新发展浙江丝绸文化,讲好浙江丝绸故事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丝绸文化;一带一路;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浙江

中图分类号: G05;F426.81(25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9)05-0108-06  引用页码: 051304

Abstract: As a major silk production province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ilk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pride of the people of Zhejing. It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 ancient “Silk Road”.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rade in the new era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ow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of silk glow with new vigor and vitality, and le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ilk closely integrat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opic of age to carry forward Zhejiang silk cultur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ilk technology,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molding of well-known brands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culture are important ways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Zhejiang silk culture and to tell the story of Zhejiang silk.

Key words: silk culture; the Belt and Road; inheritance; innov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Zhejiang

中國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丝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丝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风俗礼仪、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几千年来,中国丝绸的生产和发展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浙江丝绸文化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天时地利的优势,而且也是浙江人民辛勤劳作、勇于开拓的辉煌成果,在其曲折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彰显了浙江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了中国丝绸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断提升,丝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如何转型、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而丝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和挑战。

1 浙江丝绸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丝绸文化就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丝绸产品的视角来看,具有卓越的特质、绚丽的花色和柔软的手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从丝绸产品的社会功能来看,由于其具有高贵的品质,从而成了馈赠佳品、礼仪美德的象征载体和文明传统的珍贵符号。因此,深刻认识、挖掘、保护丝绸文化的元素,不仅是对丝绸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

1.1 丝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自然的主客体互动,不但创造、积聚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作为主体的人也创造了特有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具体文化表现形态的想象、观念、思维、精神等,都是人们的物质交往、物质行动等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想象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对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1]。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而“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2]。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蚕桑丝绸的生产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悠长。美丽的丝绸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标识,深深地印刻着中国社会变迁的烙印,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纵观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史,丝绸是国宝,一直融合在语言文字、文学、诗歌、艺术、宗教礼仪、风俗习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丝绸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厚重的东方古文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几千年来,人们在生产丝绸、昌明丝绸、利用丝绸的过程中,不但为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服饰需求,还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就了“丝国”的美誉;不仅传承了东方的内敛与含蓄,展现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开辟了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带去的不仅是一件华美的服饰,更是中国灿烂的文明。借助于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不但强化了区域、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增进了与贸易往来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友谊,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丝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在当今世界,随着各民族、社会、区域、国家之间交往的不断加深,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愈加重要。特别是在文化软实力作用日益强大的世情下,讲好中国故事,展示良好中国形象,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1.2 絲绸文化是浙江的一张靓丽名片

浙江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生产主要区域,丝绸产品品种繁多,质量上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丝绸市场的繁荣、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浙江人的骄傲,也是浙江的一张靓丽名片。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祖就发现蚕蛹结茧,并从中抽丝,结织衣物,御寒保暖。1958年浙江湖州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4750多年的丝线、丝带和平纹绸片,专家们据此推断当时可能已有原始的织机[3]。由此来看,正是浙江一带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中国蚕丝业生长的萌芽。

虽然在辉煌的良渚文化消失之后,浙江的文明发展经历了一段低潮期,但到了春秋时期,吴国的丝绸业开始繁荣发达起来。到了东汉的三国时期,特别是在唐代的兴盛时期,丝绸生产中心开始由北方向南方转移,浙江的丝绸产品沿着“丝绸之路”远销到中亚各国。在其后的宋、元、明、清时代,浙江的丝绸生产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官营和民间的丝织业都十分发达,丝织生产技术和产量节节攀升,丝织品的色彩逐渐绚丽多样,深受百姓乃至达官贵人的喜爱和青睐。工匠、商贾们所带来的精湛技艺和贸易,进一步推动了浙江丝绸的生产和发展。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湖州丝绸作为中国唯一产品参加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获大奖,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获奖,1929年参加全国首届西湖博览会获特等奖。因此,浙江丝绸的良好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杭嘉湖一带的城镇被赋予“丝绸之府”的美誉而名扬天下也实至名归。丝绸的兴盛丰富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发展历史,并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习俗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为东西方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乃至在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的丝绸产业得到了恢复、改造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丝绸产业结构经历了调整、改革、重组阵痛,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浙江的丝绸就像美丽的西湖一样得到了世人的艳羡和爱慕。浙江的丝绸产品因其优美华贵和精湛的生产工艺,也往往成为赠送外国首脑和贵宾的重要礼品,承载着中外文化传播交流的光荣使命。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决定,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杭罗织造技艺”则是其中重要代表性项目,彰显了浙江丝绸文化的重要人文价值和世界影响力。

2 浙江丝绸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都是影响文化走向的主要因素。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得益于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浙江人的勤劳和创新。在丝绸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从桑树的种植、蚕宝的选育,还是蚕茧的缫丝、织造、染整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织造出上等的丝绸佳品,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也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在丝绸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中,不仅需要产品的多样化,而且更需要产品的时代化和知名品牌的塑造。但是近些年来,浙江丝绸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知名品牌的塑造等方面,与世界上一些知名产品相比,皆存在不小的差距,从而影响着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1 桑园种植面积减少,出口贸易下降

根据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来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浙江的丝绸文化之所以得以历久弥新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得益于浙江丝绸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古往今来杭嘉湖地区一直是丝绸生产的重要产地,在中国丝绸文化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丝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丝绸产量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但是,近几年来,蚕农的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丝绸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浙江省2014—2016年的桑园种植面积持续减少,三年分别减少了4.5%、5.8%、12.5%。2016年浙江的蚕茧发种量为49.42万张,减少23.4%,蚕茧产量为22874t,减少21.2%。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导致蚕茧基地的退化,蚕茧质量的下降,也会导致缫制5A级、6A级高级蚕丝的生产原料不足。

据浙江省经信委发布的《浙江省丝绸行业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2017年蚕茧生产量比2016年下降10.51%,蚕茧生产已是连续五年两位数下降,五年累计下降幅度达60%,大幅下降的势头难以遏制。2017年丝绸商品出口8.08亿美元,同比下降028%,与最高年份(2005年)的16.11亿美元相比下降了近一半[4]。因此,丝绸产品的生产需要从源头抓起,才能为下一步的商品贸易、产品开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生产科技创新不足,产品质量欠佳

任何一个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原材料的优良,更重要的是生产技术的创新。从丝绸的生产技术工艺来看,中国的丝绸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智能化技术低,高级设备等很多都依赖国外进口。具有突出节能减排效果的冷轧堆染色、数码印花、冷转移印花等印染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率很低。丝绸生产设备的创新明显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丝绸行业发展的速度。例如,现在德国国内有超过130家纺织机械制造商,纺织机械超过90%以上用于出口到全球150多个国家。根据中国纺织网的最新报道,意大利最大丝绸制造商Ratti(2018)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5%[5]。

中国的丝绸机械制造企业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少数企业虽规模大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相对缓慢,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仍有不足,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曾感慨地说过,“国内丝绸织造的现有设备是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改良过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丝绸纺织机械上的创新不够,信息化改造也没有跟上。这在缫丝机械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至今仍然是皮带、齿轮、链条叠加的机器设备,工作原理仍然是物理感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导入近乎没有”[6]。因此,在如今大力发展智能化生产的潮流下,先进科技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十分重要。科技就是生产力,就是产品品质的创新,也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3 絲绸专业人才缺乏,创新研发能力不足

企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近些年来由于丝绸行业不景气,使得大批专业人才流转,高校也停止了相关专业的招生。如浙江理工大学丝绸专业在停招了二十多年后于2017年又重新开始招生。一些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员工的技术、管理培训不够,也限制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影响了企业的生命力。没有了高新技术的应用,丝绸行业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收入低,很自然地影响着人才入行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尽快实现高效智能化生产以外,还要恢复丝绸职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培育懂丝绸、爱丝绸的产业人才梯队对于丝绸产业提升至关重要。

2.4 知名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

浙江丝绸文化的悠久历史传承,主要得益于具有优良的丝绸产品和信得过的品牌。丝绸是中国的瑰宝,浙江是中国桑蚕丝织生产的主要发祥地,浙江丝绸的生产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产生了不少知名的“老字号”品牌,如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都锦生”,也有后来居上的“喜得宝”“达利发”“万事利”“天堂故事”等知名品牌。但是,倘若以全球的视角来看,这些“知名品牌”还不够“知名”,在国际知名的丝绸产品中,难觅中国品牌的身影。市场的占有率、产品的附加值等都较低。如一条同样规格的真丝方巾,贴有“爱马仕”品牌售价在1500元~5000元人民币,而国内比较知名品牌的价格仅为600元左右,这就是高端品牌的效应。即便是曾借助奥运“青花瓷”礼服、G20峰会的“夫人礼”的丝绸行业龙头企业的万事利集团,也和很多丝绸企业一样,长久以来都只能以OEM的方式,在低附加值的环节上赚取微薄的利润。对于丝绸生产的大省沦落此景,实感“悲凉”。因此,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的丝绸产品,不仅让优质的丝绸产品走进百姓家里,也要让浙江丝绸走进纽约、巴黎。路虽远而艰难,但每行一步都更接近目标。

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等方面努力,还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优秀企业文化的打造等。

3 浙江丝绸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自于生产实践,来自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而进行的不断创新。浙江作为丝绸产品生产的大省,拥有众多的知名品牌,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做大做强丝绸产品,继承弘扬丝绸文化的优秀传统,创新发展浙江丝绸文化,讲好浙江丝绸故事,是浙江人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丝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丝绸生产的整个过程。从种植到缫丝的提取,从纺织到产品的上市,每一个生产程序都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而丝绸文化就是每一个丝绸产业链中的协同发展。有人认为丝绸产业的发展、丝绸文化的弘扬主要依靠品牌的创新,通过市场的认同和消费,来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事实上,市场知名品牌的认可,前期的生产是基础。没有先前的农业、工业的良好加工,没有高科技的投入,就没有精美的产品,也没有良好的终端消费市场。因此,提升桑蚕养殖的质量和产量,加大丝绸生产的科技投入,注重知名品牌的塑造,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产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开展丝绸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展示等,是创建良好丝绸产业的支撑体系,创新发展丝绸文化的主要路径。

3.1 加强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

从丝绸原材料的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浙江蚕桑农业的生产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整合、扩大。据《钱江晚报》2015年4月17日报道,浙江桑蚕业已连续8年滑坡,蚕桑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萎缩[7]。很多蚕农还只是零星的养殖,规模较小。即使有些家庭农场、蚕农合作社等经营模式,但从工业化的养殖发展趋势来看,还有不小的差距。又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生产的成本、质量基本上取决于人力和天气,所以,蚕农的养殖积极性不高,产量和质量自然也随之下降。在杭嘉湖一带,蚕茧基本上是3A、4A级的,6A级的蚕丝几乎难觅踪迹[7]。因此,要提升丝绸产品的质量,必须进一步扩大桑园面积,借鉴一些国家如巴西的农场化蚕茧生产模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进而提高蚕茧养殖的数量和质量,推进养蚕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丝绸生产的科技投入

丝绸产品的质量优劣,高科技的研发和运用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意大利等一些主要生产丝绸的国家,其原料大多是来自中国等国家,但由于其科技先进,设备精良,经过深加工的丝绸产品质量较高,又加上拥有的知名品牌效应,所以,在市场上既处于高端产品的行列,又能获取高额的利润。作为浙江丝绸行业龙头的万事利集团近年来开始在科技层面上加大投入。例如,集团在2013年10月与法国百年丝绸企业马克罗西(MARC ROZIER)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12月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筹建社科院在浙江的“新丝路博士后工作站”,2016年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功完成数码印花色彩管理系统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2016年共取得各类国家专利发明(技术)13项等,都为传统丝绸产业搭上了科技创新的东风,使企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升级,是生产丝绸产品的核心因素。

3.3 重视知名丝绸品牌的塑造

知名品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其产品的定位、质量、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等,都是赢得市场、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内容。浙江已有不少知名的丝绸品牌,但从世界品牌的视角来看,还有一定距离。在目前国际知名丝绸品牌中,难觅中国企业的身影。很多企业的生产依靠蚕丝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扮演着国外品牌的“世界工厂”角色,靠“贴牌”“代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因此,培育丝绸名企,支持龙头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加大丝绸产品与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品牌效应的必由之路。在2016年8月出台的《浙江省丝绸产业传承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著名品牌,拥有20个左右具有“高档丝绸标志”及一批“浙江制造”认证标志的丝绸精品品牌[8]。在2016年12月商务部制定的中国《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也提出,未来五年,“要形成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名企名品,提升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知名度,努力打造中国茧丝绸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9]。因此,知名丝绸品牌塑造和创新是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4 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发展的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业拥有更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就意味着能够抢占先机,拥有更大主动权和竞争力。但在重要的产品设计领域,丝绸产品的时尚性严重不足,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设计师是产品的灵魂,引领着高端品牌的创新设计。如爱马仕丝巾业务除了公司内部有40个设计师外,还在全球外聘了80个顶尖设计师。浙江作为丝绸生产的大省,拥有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人才优势。以丝绸教育为特长的浙江理工大学在2017年又恢复了丝绸专业的教育,开设有丝绸技术与产品设计专业等,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为丝绸企业的创新发展,为进一步弘扬丝绸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 加强产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如今的丝绸已不仅是生活中的纺织面料,而是融入文化创意、时尚元素、先进科技的艺术产品。丝绸产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协同,甚至跨界、跨境的合作,才能实现丝绸产业的发展和共赢。建立合理化的人才梯队,推动产学研的联动发展。如在2015年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中,湖州依托钱山漾文化而筹建的丝绸小镇名列榜单。浙江的丝绸文化传承,有其特有的历史遗存和生态旅游优势,有众多知名企业的创新发展,有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企业、高校的丝绸文化研究会的设立,有丝绸特色小镇和丝绸文化时尚产业园的建设,还有知名高等院校及其培养的大批丝绸专业人才等,这些都为丝绸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6 发展具有浙江民间特色的丝绸文化

浙江丝绸文化深受浙江人民观念的影响,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数千年来,在浙江各地涌现了众多与丝绸相关的文物古迹、诗歌文章、织绣产品、雕刻绘画、风俗礼仪等。如在著名蚕乡杭嘉湖一带蚕区民间传承的“蚕关门”“请蚕花”“谢蚕花”等独特习俗,甚至建有专门的蚕神庙、蚕王殿,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一方面,蚕桑丝织业是蚕农的主要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丝绸业美化滋润着人们的生活,艳丽柔美的绫罗绸缎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因此,这些蕴含了浓郁的民俗色彩、传承悠久的丝绸文化根植于浙江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影响着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及学术文化等。

丝绸来源于百姓的生产,其最终的归宿也在民间。丝绸文化既来源于社会大众,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浙江是生产丝绸的大省,具有传承发展丝绸文化的天然优势。政府部门可以在“丝绸文化+旅游”上不断宣传,企业要在“知名品牌+丝绸文化”上继续努力;既要借助于中国丝绸博物馆这个良好的平台多做文章,也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的优势。有积极实干的蚕农、追求卓越的企业、务实高效的政府、众多科技人才的高校及风景秀美的浙江山水相融合,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定会走向辉煌。

4 结 语

中国作为丝绸文化的发源地,浙江又是丝绸历史文化遗产和产业发展的大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代,将丝绸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让丝绸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凝聚各方共识,不仅要争取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丝绸产业人的不懈努力;二是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改造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三是塑造知名品牌,重视品牌的市场效应,生产适应不同阶层需要的优质产品;四是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加强与历史、文化、艺术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展示浙江风采;五是加强国际间丝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讲好浙江丝绸故事,传承、创新、发展浙江丝绸文化,助推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尽管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但是,只要清楚地认识到丝绸文化是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认识到“没有文化的产品是走不远的”道理,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展现出新时代的強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524.

MARX, ENGELS. Collections of Marx and Engels : 1st Edition [M].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524.

[2]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9.

XI Jinping. Zhijiang New Language[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149.

[3]陈友益. 论湖州丝绸文化[J]. 湖州师专学报, 1993(4): 65-68.

CHEN Youyi. On Huzhou silk culture [J].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1993(4): 65-68.

[4]浙江省省经信委轻纺办. 浙江省丝绸行业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8-03-09)[2018-08-09].http://www.zjjxw.gov.cn/art/2018/3/9/art_1087041_15936244.html.

Zhejiang Provincial Economy and Credit Commission Light Textile Office.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silk industry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7 [EB/OL]. (2018-03-09)[2018-08-09].http://www.zjjxw.gov.cn/art/2018/3/9/art_1087041_15936244.html.

[5]意大利最大丝绸制造商Ratti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5% [EB/OL].(2018-07-31)[2018-08-09]. http://info.texnet.com.cn/detail-708538.html.

Net profit of Ratti, Italys largest silk maker, increased by 175% over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EB/OL].(2018-07-31)[2018-08-09]. http://info.texnet.com.cn/detail-708538.html.

[6]滕卉荣. 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够 小众设备如何摆脱尴尬困局[N]. 中国纺织报, 2017-03-31(003).

TENG Huirong. Lack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ore technology is not enough, how can equipment get rid of embarrassing predicament [N]. China Textile Newspaper, 2017-03-31(003).

[7]施雯.昔日桑蚕村半数蚕农已改行[N]. 钱江晚报, 2015-04-17(A0004).

SHI Wen. Village silkworm half sericulturist[N]. Qianjiang Evening News, 2015-04-17 (A0004).

[8]浙江省丝绸产业传承发展 “十三五”规划[N]. 浙江日报, 2018-08-12(02).

Zhejiang silk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13th Five-Year” [N]. Zhejiang Daily, 2018-08-12 (02).

[9]商務部关于印发《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2016-12-06)[2018-08-09].http://scyxs.mofcom.gov.cn/article/fgwj/jsc/201612/20161202078090.shtml.

Notice of Ministry of Commerce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outline of development of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in 13th Five-Year[EB/OL].(2016-12-06)[2018-08-09]. http://scyxs.mofcom.gov.cn/article/fgwj/jsc/201612/20161202078090.shtml.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浙江传承
Mother
Task 2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