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四川“文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点思考

2019-01-08施霞

当代旅游 2019年7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文创

施霞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成都积极探索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主题塑造的多元化,为拓展乡村旅游找到了切入点,凝聚乡村原住民的认同感,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推进乡村空间的景观优化与文创环境营造,丰富建设形态和人本内涵的要求,通过整合硬件、软件、创意、资本等要素,与科技、金融、创意、艺术等融合,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和连贯性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本研究通过对成都“文创+”乡村旅游典型性案例的分析,研究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以期对我省“文创+”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创+”;成都;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乡村文旅产业作为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最为兼容的产业,也是将乡村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来源的首位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将文旅产业作为乡村经济振兴的主体产业,稳步提高文旅经济在乡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特色文旅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实现经济的导流以及人口的导流,让更多城市游客走进来,让更多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留下来。

四川作为一个具有丰厚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大省,各乡村旅游强县、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文化底蕴丰厚,在文创+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尤为迫切。

一、“文创+”四川乡村旅游的实践和成效

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是四川旅游的一大亮点和特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渠道,还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创客示范基地建设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从2016年底开始,四川各地积极开展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申报与创建工作。经自愿申报、市州初评推荐、省上组织相关行政部门和旅游专家进行综合评审等程序,并通过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审核,评选出一批乡村旅游强县、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和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

(二)民族文化为魂,拉动民族地区乡村游

四川大力扶持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培育民俗文化浓郁、服务质量规范的民族旅游接待户。结合四川富民安康和藏区民生工程,加快《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鼓励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牧家乐”、“藏家乐”、“彝家乐”,启动“百千万”“牧(农、林)家乐”工程;组织全国知名旅游专家,开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咨询论证会,积极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结合惠民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民族地区选择有条件、有特色的村寨开展原生态村落旅游试点工作。

(三)“文创+”节庆,唱火乡村文化旅游

省级乡村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功能就是利用节庆,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促进地区间联动,实现了乡村旅游成片发展。各地的节会运作不断娴熟,营销方式不断创新,游客人数逐年攀升。岳池县樱花节、邻水县乡村文化旅游节、前锋区桃花节、“乡约武胜”等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的样本。此外,眉山、内江、宜宾、阿坝、凉山的乡村旅游,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创意包装,彰显了“文化”+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征。

但由于受地域条件、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管理体制、规划设计及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我省乡村旅游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产品同质化、布局碎片化、经营粗放化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旅游综合效益的发挥,有很多市州仍处于“文化+”乡村旅游的初级阶段。

二、成都“文创+”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及成功经验

成都转变发展模式,在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多元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通过对崇州竹艺村等5个不同类型文创+乡村旅游案例的研究发现,成都文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文、地、产、景等要素。“人”是指引入文化创意人;“文”代表乡村的特色文化;“地”代表地理环境; “景”代表风景特色;“产”代表产业。人、文、地、产、景的组合,活化了乡村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形成了人与组织、空间、产业之间的互相拉动,层层递进,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这两大主体在融合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目标。

(一)外引内培,强化精神认同,构建乡村共同体

明月村“文創+”乡村旅游发展由外部力量带动,通过外援的建设行动,激发原住村民的改造意识和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文创+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明月村的发展强调乡村共同体的建设。艺术家入驻时,它会跟艺术家们“约法三章”:新村民要常驻;工作室要常态化免费开放;公益培训要定期开展。原住村民则以文创院落房东、文创项目员工、旅游合作社成员、旅游从业者等身份参与到明月村的整体建设发展中。

久而久之,艺术家们通过对明月村历史文脉和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研究与发扬,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向村民提供陶艺、篆刻、染织、乡村院落改造、大地景观营造等培训,使原住民认识到自然的乡村环境、生态的物产、传统的手工艺,还有古朴的民居、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物都极具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村民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等逐步提升,原住民与新村民也更加和谐相融。在租赁改造农民散居院落的同时,艺术家也将审美意识传递给了村民,原住村民不再一味钟情于小洋楼,在水电气方便的同时,改造起旧院落、捡起老手艺,恢复了房子的古朴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明月村艺术家和村民有效融合,共建共享,大家都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姿态砥砺奋进,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把一个曾经的贫困村生活与产业融合成美学的发展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正在这里变为现实。

(二)空间再造,美化地理环境,增强地方文化认同

大邑竹艺村在遵循“社会治理与社区运营标准化”和“艺术审美与空间设计标准化”为核心的原则下,以“造商”代替“招商”,以孵化式招商模式培养创客人才,以创客人才为起点发展竹艺村文创产业,有效的针对空间、交通、环保、服务、景观、生态、人文、旅游、农业、慢生活十大系统进行打造。例如,竹艺村标志性建筑——竹里度假酒店的打造。竹里被竹林包裹,圆形小青瓦房与周围竹林、树木,与远山、田野相得益彰。竹里的外形像无限符号∞,也是太极图案的拓扑变形,代表融合与无限。竹里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空间形态与物理环境的建筑学关系,为游客营造出传统元素与设计美学的糅合。还有竹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的深度挖掘。竹艺村中有2名非遗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及几十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竹艺村代代传承,历经世代传承和演绎升华,现已创新发展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

大邑竹艺村的“文创+”乡村旅游发展强调各乡村保存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坚持整体规划、资源共享、景观打造的空间操作模式,加强了乡村居民对环境的认知和维护观念,提升了乡村居民的创意思维、生活美学层次和人文情怀。

(三)创新开发,打造多元业态,形成产业聚合链

在乡村建设中挖掘创意元素,并结合当地相关传统产业、文化遗产、观光资源、民间文化与艺术活动等,塑造多样化的乡村发展主题,设计创意产品,并将之转变为乡村特有产业,引领乡村的产业转型,达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乡村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大邑竹艺村借助设计这个媒介,以文创为特色,将城乡新形态中的要素,土地、房屋、人力、资源等重新組合,催生新的产业空间,带来全新业态和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目前竹艺村形成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青年旅舍等多元业态,改建了社区中心,并整合打造了大田景观、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态湿地,引进了青年诗人马嘶、传统生活美学践行者冯玮等“新村民”等,在地方文化特色、产业特性及资源创新基础上,乡村资源与产业不断进行着交互往来与相互影响,从而发展成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模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成都“文创+”乡村旅游从村民的自发意识,到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资金注入,到创意产业发展、居民整体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民间资金的投入,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模式,这是一种有活力、可操作的模式。

借鉴成都“文创+”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四川的“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是需要文化理念的植入,更重要的是创意理念的引导性,也有赖于政府、市场、人才对乡村旅游开发与指导;同时,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离不开对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应该充分的利用市场主导性力量,通过文化、艺术、设计、建筑、科技、娱乐、广告、影视等创意领域产业的植入来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才能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乡村目标。

参考文献:

[1]向宝云,张立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王雪娟,付远书.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农创+文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EB/OL](2018.03.21)中国文化传媒网.http://www.ccdy.cn/zhuanti/2018zt/xiangcun/201803/t20180321_1379535.htm

[3]向镜如.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竹艺村为例[J].经贸实践,2018(16).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文创
刘力萍文创作品
文创雪糕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