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小农:小农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2019-01-08◎周

农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小农社会性

◎周 涛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小农经济一直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每户不超十亩田,每人不超一亩三。虽然中国的农民经济已经与开放化的市场和社会化的体系相契合,但是从实质上来看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阶段。针对中国小农经济未来走向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是小农经济应该走转型至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应该激发它的内部发展动力。针对以上问题,在学术界里和国家政府内部呼声最高的便是中国应当促进小农经济的转型甚至于彻底消除小农经济阶段。由于以上这种观点的假设前提是小农经济存在着家庭化取向,因此这种观点就被大众普遍接受。对于小农生产关系来讲,由于缺乏具体的实践,对它的生产结构和内在运作机理的理解仍处于探索的过程。

一、社会性小农的内涵与表现

(一)社会性小农的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工商业和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变化,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现在的农民既是进行农业生产劳作的一群人,也是参与到国家其他方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前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比较单一,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农民的日常的活动范围也很小,按照从前的说法依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在本文提出的“社会性小农”主要强调的是农民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化小农是目前农业生产方式现状的合理总结。社会化小农已经和以前的小农经济不一样了,社会化小农更加强调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生产方式也上升为联合协作生产。社会化小农已经打破了以往形成的农村分散生产的方式,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和表现。它是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产物,是自发出现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它既可以独立的完成自己的生产又可以对接其他的生产经营体系,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二)社会性小农的表现

1.内向互助。农村农业生产总体来说依然是整体化的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的整体性。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种植种类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地区之间存着生产活动的时间差。这是农户之间展开社会化协作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在广大的农村,熟人之间广泛存在社会化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既是当代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社会化小农生产方式的作用下,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生产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了。

2.外向协作。目前农村依然存在很多阻碍农业发展的问题,比如机械化程度不够,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向好发展。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其他行业的帮扶。外界的帮扶协作是以农业生产为导向的。通过外在的有利帮扶,缓解农业生产的困境,激活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将比较分散的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工具集中起来,进而减少农村土地和生产工具的过分分散。要保证机械化大面积的使用必须要有生产实践一致为前提,相邻区域生产时间一致有利于机械的大面积协调使用。

(三)社会性小农的弹性

社会性小农经济的弹性,从一方面来说它有较强的适应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还有很强的变迁适应性。社会性的小农经济属于历史的范畴,它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会跟着其他一些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这些年来社会化的生产系统对相互协作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小农生产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结构和性质也在一步一步的发生变化,这种体系从前是一种村社生产体系,然而现在却变成了社会化的生产体系,发生这种变化,既是一个内部协助弱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外部协作增强的过程,在这两个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内外相互辅助的一个过程,因此,社会性的小农经济逐渐的适应着农业生产关系的转型。

二、社会性小农的微观运行机制

社会性小农经济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体系,它的本质是一种小农生产主体,它是在小农生产结构的基础上出现的,社会性小农经济的能动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阐述小农经济发展的基础。笔者们将实行分田到户制度这段时期以来的小农经济划分为了两个阶段,而且还分别观察了他们的执行制度。

(一)“村社体系+社会性小农”模式

“组织起来”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模式,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视角,这种模式强调的是集体对分散小农经济的整合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在水稻农作区内,农田水利是最典型的例子,农户使用农田水利的方法灌溉的成本相当高,这就导致好多农民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同一个微型水系,可能会有很多的农户共同使用,然后这些农户们也许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农作,也可能会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农作,就比如说,生活在下游的农户们在一个时间段可能要抽水,而同一时间段内,生活在上游的农户们也可能根本不要水,如果频繁的出现这种情况,最终会导致好多农户会延误农时,这最终的后果就是会出现大量的减产情况。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自从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以来,农户进行生产的自主性就开始和集体的统一性原则之间有了张力。服务性的集体供给具有有效性,而现在却被简单理解为村社管理的有效性。社会性小农经济展示出了小农经济的社会性运行机制的独立性,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存在,在不依靠村社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小农经济可以直接与现代化服务体系进行接应,除此之外,村社体系虽然崩解了,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并没有阻碍到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性小农+社会化体系”模式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过剩向不足而转变,这主要是由于“打工潮”引起的。由于机械化的推广,农业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比如以前的小型的手扶拖拉机到现在变成了大型综合收割机。农户家庭如果自己购买农业机械也有可能导致效率的减损,这是因为在生产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如果农田突然变换或者出现“过田”的情况,原本整块的土地被分成了零星土地,那原本购买机械的农户对于机械的利用率便会降低也就导致了效率的减损。但是如果采用机械服务体系那以上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当今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农户之间主要借助于外向合作来进行农业生产,而内部互助则随着各种要素的改变渐渐没有了自主权利,而是成为外向合作的辅助。农村目前存在的“联户”进行耕种的模式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地相互挨着的农民为了收割方便所以进行了紧密的合作,且能通过收割庄稼的环节传递到农作物种植等其他环节。与此同时,机械化也改变和重构了内部合作的格局。总而言之,如果把社会化小农比作一间房子,那么“社会性小农”就是这间房子的一砖一瓦,如果没有了小农之间的社会协作,小农社会化状态可能难以为继,其将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三、小农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由于我国对于相关的税费进行了整改,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用品的提供的能力就大幅减少,因此我国的小农经济又开始恢复到最初单干的状态。从小农的制度体系这一角度来看,村社体系的衰退并没有使我国的农村经济停止不前。农户之间的互帮互助很好地攻克了小农产业与现代化服务体系进行对接的难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的广泛使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这种适应性变迁过程被许多学者称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

对于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农业进行转变的这一过程而言,其所体现出的是将农业进行资本化的过程。通过让小农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能够让原本处于分散这一状态的小农生产同社会化分工这一体系所能够提供的那些专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这一体系当中,社会化以及机械化的渗透使得农作参差期明显的缩短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土地实行碎片化管理,这个时候如果每家每户各自管理家的土地,那么各家之间将不会有联合,机械化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社会性小农自有的弹性让小农生产有了和社会化现代体系有了对接的潜力,它能够非常有效的去对接这个体系,这和发达的市场体系蕴含的意义不同,市场发达了并不代表小农产业变得更微不足道了。小农产业之间会形成一种联合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合作社”之类的组织和制度,而是靠熟人之家来形成的自发性的合作关系,而小农生产也正在走适应性变迁的道路。

四、结语

社会性小农,顾名思义和社会性脱不了干系。笔者认为半工半耕的社会机制需要我们多加了解小农产业的运行机制,社会性小农便是中国的小农经济前进的最深的基础点。在小农生产的所有关系中,小农合作关系是构成其他生产关系的重要基础,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就是在小农生产适应性变迁中的生产关系。社会性小农奠定了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基础,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小农社会性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the Walking Dead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