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煮散剂联合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观察

2019-01-08卢书芳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3期
关键词:膏药儿科穴位

卢书芳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安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腹泻病(包括感染性腹泻及非感染型腹泻)。安阳市中医院儿科应用中药煮散剂联合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32例患儿均来自2015年7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安阳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5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煮散剂口服 所有患儿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煮散剂,辨证分型方法参照《中医儿科学》[3]。①湿热泻:治以清肠解毒,化湿止泻。选用中药煮散剂:香连散、益元散、解毒散、消导散、车前子。随症加减:偏热重者见发热,大便气味臭秽或少许黏液,加清热散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偏湿重者便如稀水,口渴尿少,加四苓散以利水渗湿止泻。②风寒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选用中药煮散剂:香苏散、消导散、胃苓散、车前子。随症加减:风象重者大便多泡沫,鼻流清涕,加消风散以疏风解表散寒;寒象重者见腹部切痛,恶寒,加理中散以温中散寒止痛。③伤食泻:治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选用中药煮散剂:香连散、消积散、顺气散、胃苓散。随症加减:腹痛者加游山方理气活血止痛,腹胀者加单味鸡内金末增加消食化积之效。④脾虚泻:治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泻。选用中药煮散剂:参苓散、七味散、消导散、胃苓散。随症加减:偏脾气虚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重用七味散益气健脾;偏脾阳虚者大便清稀无臭,面色白,肢体欠温,加四苓散、止泻散健脾利水,收敛止泻。⑤脾肾阳虚泻:治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选用中药煮散剂:补正散、参苓散、消导散、胃苓散。随症加减:大便清稀,或见脱肛,面色白者加止泻散以温肾补脾,涩肠止泻;脾胃虚寒,泄泻不止,大便不止,滑脱不禁,精神萎靡者加祛寒散、单味丁香以温中散寒,温肾助阳。每次半包,每日2次。

2.2 中医外治疗法 包括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及中药膏药穴位贴敷治疗。①中医定向透药:采用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将配套药帖(采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名医处方,经低温萃取中药有效成分特制而成)固定在2个电极板上,然后分别贴敷于神阙、关元或足三里等穴,调整参数,治疗15~20 min后取下电极板(根据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确定时间),药帖在穴位上保留10~30 min取下,每日1次,治疗3 d。②中药膏药穴位贴敷:根据小儿泄泻脾虚湿盛的特点,选用利湿健脾之药制成膏药,用于小儿泄泻的治疗。药物组成:苍术、茯苓、陈皮、厚朴、丁香等。制作方法:上药按比例配制,制研细末,以醋调和均匀,使用时取适量药膏加入中药膏药贴片中。取穴:将中药膏药贴敷于中脘、关元、神阙等穴。根据年龄不同,每次贴敷4~6 h,每日1次,治疗3 d。可带回家自行贴敷。

2.3 对症治疗 对于伴随中重度脱水、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的患儿予对症补液、纠正酸中毒及平衡电解质等对症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好转:72 h后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72 h后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或加重[4]。

3.2 结果 治愈89例,好转43例 ,总有效率为100%。

4 讨论

小儿腹泻发病率高,是中国小儿第2位常见多发病,患儿常因腹泻脱水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严重危害患儿健康。中医认为,泄泻病变在脾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则成泄泻。本院儿科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总结出小儿泄泻病变部位均在脾胃,易于夹滞夹湿,不论何种证型,总以健脾燥湿、消积导滞为原则,故治疗方中以胃苓散健脾燥湿,消导散消积导滞。

中药制剂多为以口服汤剂为主,汤剂本身药量大、口感差,泄泻患儿又同时伴有饮食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使患儿服药的依从性受到严重限制,不仅影响疗效,还制约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与发展。传统的中药散剂采用冲服方法,服用方便,但药物的有效成分提取率低。本院儿科所用散剂为煮散剂,由清末民初豫北名医王瑞五先生首创,由最初的16种,现已发展到100余种。散剂的选方为疗效确切的固定组方(多为名医经验方)或单味药,制备方法是将单味或复方药材如法炮制,干燥,粉碎成2 mm左右的颗粒,混合均匀,密闭备用。煮散剂携带方便,服用时仍采用传统的煎煮方法,由于药材粉碎成颗粒,煎煮时加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和煎出速度。实验研究表明,2 mm左右的颗粒药材有效成分煎出率较饮片提高30%,可节约药材,降低患者费用,且散剂用量少,一般服用10~30 mL,便于患儿服用。散剂煎煮方法与传统中药饮片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中药饮片需要经过浸泡,服用时需用砂锅煎煮,时间多在半小时左右;中药煮散剂药量少,一个小茶杯即可煎药,煎煮时间1~2 min,省时省力,且服药量少,增加了患儿对中药的依从性,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中医定向透药、中药膏药穴位贴敷是儿科常见的外治疗法。二者在给药途径上采用穴位给药,使药物直达病变部位,具有靶向性的特点,因而疗效更好,且避免了胃肠道(注射)给药的危险和不便,同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因素的干扰与降解作用,减少了用药的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小,特别适合婴幼儿或不宜口服的患者。传统的膏药将药物研磨成粉,用植物油、红丹等炼制而成,制作方法复杂,贴到皮肤上容易刺激皮肤,膏药容易粘到衣物上,不易清洗,不适用于活动频繁、皮肤娇嫩的小儿。本院儿科的膏药药物粉末经醋调和或经凡士林短暂加热,贴敷时将药膏置于中药膏药贴片中,膏药贴片材质与输液敷贴相同,不易刺激皮肤,不容易粘到衣物。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是将药贴固定在穴位上,经过电极片加热10~20 min,一方面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另一方面温热效应能扩张毛细血管,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肠道、膀胱等相应器官的蠕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内服中药煮散剂,配合中药膏药穴位贴敷及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小儿泄泻,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膏药儿科穴位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小膏药,大学问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夏季穴位养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