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崇一与《针灸易学新法》

2019-01-08方超君叶明柱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3期
关键词:经穴病证张氏

方超君,叶明柱

(1.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2.上海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50)

张崇一先生于1956年所撰的《针灸易学新法》(以下简称《易学新法》)一书中,详尽地介绍了自己的独特经验与采集的民间经验,发挥颇多,至今仍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有鉴于此,简介于下。

1 张崇一生平简介

张崇一(1893—1988年),河北定州市东内堡村人。早年毕业于河北定县师范学校,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后受《大公报》刊发的《什么可以拯救人类》一文的影响,立志学医,然因家贫无力入学,便刻苦自修中医。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卫生科员、医联主任、专区卫生所长、省卫生厅医生等职。曾拜北京名医施今墨为师。1951年,在《河北卫生》发表了《针灸管见》一文。1956年出版《针灸易学新法》,本书多次印刷发行,影响很大。之后又在此书的基础上编写了油印本的《张崇一简易针灸新法》[1]《针灸易学新法讲义——常见病证看图扎针》[2]等,并在河北省万全县等举办学习班介绍推广。1958年11月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对其事迹予以介绍,并赠予其“敢想敢干,独树一帜”的镜匾。河北卫生厅也在“介绍河北省中医中药工作经验”中对其予以表彰。1959年2月退休后,回原籍仍致力于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1982年又与其女张平合著《灵枢经类粹今识参西》。1988年辞世,享年95岁[3-5]。

2 《易学新法》的影响

张崇一根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文献,“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和临床治疗经验”整理出版了《易学新法》一书。虽然张氏声明本书是本“浅学简编的小册子”,是用来抛砖引玉的,但是《中国针灸文献提要》予以很高的评价:“此书的病名与治疗方法较有特色,不同于一般针灸书。”[6]故其一经问世便受到针灸界重视,作为参考文献予以引录,书中的许多经验至今仍对临床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1975年台湾针家杨维杰在所著《针灸经纬》的第8章收录了《易学新法》中“经络变态反应”的内容[7],2006年所著《针灸宝典》除在“病证经验刺法”中仍收录本书“经络变态反应”的内容外,还将“外感症”和“内伤症”以“张崇一病变及反应取穴经验”之称作为附录收入书中[8]。2008年王富春、洪杰主编《针灸对症治疗学》中收录了本书治疗“小儿风疹”“吞酸”“舌强”“尿血”和“胃脘痛”等疾病的经验[9]。

3 《易学新法》的学术特点

本书共分3卷。第1卷为“针灸经穴图注”,介绍了针灸经络腧穴和针灸技术操作的基本知识;第2卷为“针灸速成取穴六法”,即张氏总结的取穴方法;第3卷“针灸诊疗新法”则是根据病变反应的症状进行诊治。

3.1 强调经络学说是基础 《易学新法》首先指出“十四经脉是针灸学诊断、治疗的基础”,并批评“今有人把经脉名称改掉,另立名称,是不知经脉是实有其物,实有其用”。本书逐一介绍了十四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路线。同时对144个主要经穴的取穴方法予以介绍,加上后面介绍的18个奇穴,计162穴。张氏认为,这些穴位“经常用治全身体表、内脏及脑脊髓等症(各经通用)”。为了让读者直观了解经穴位置,书中插用了19幅裸体男性的经脉穴位图,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首次对经穴的主治进行了总结,认为“凡全身各条经脉所在的部位,不分内外有什么病证都能主治”(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凡全身所有经穴的疗效,不分什么情况的病证,都能适应有效”(即经穴所用,同症同穴);“凡各经、各穴,不论主治其脏腑与否,只要是那脏腑的病证,反应在它的部位时,它就能主治”(即反应所现,主治所及);“每一个穴,都治它本部位的病证,还主治上下、左右的病”(即经穴所处,主治所在)。张氏重视肘膝以下各穴,认为其“主脏腑诸病”。此外,张氏还认为很多经穴具有特异性,如膻中、少泽下奶,百会治脱肛,涌泉治牙关紧闭等。

3.2 创立“一元气血论”,以病变反应为准则 张氏创立了“一元气血论”,认为人体是气血相通的一个整体,上下、左右都互相感应。“内外病变,是有互相影响的。”“凡脏腑病患都要直接反映到皮肤经脉上来,发生一种症状;而皮肤经脉上所有病患,也同样反映到脏腑里去发生一种症状。”“凡头、项、胸、腹部、腰、背及其他脏腑病证,都可在四肢上按经脉取穴。”“凡胸膈以上的脏器病多取手经的穴,胸膈以下的脏器病多取足经的穴”。

各种病证在诊治上,不可孤立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应该找出主要原因。如四肢痛证,有因胃病所致,有因肝病所致,有因外感病所致。如腰痛腿痛,经检查后,腹中有积块,单治积块,积块越消,腰腿痛越轻。这种疗法常奏奇效,并根治许多病证。在使用时还是要按病证反应为目的。刺激穴位不仅能治局部一切病证,也能治全身的各经脉的病变。脏腑病变也不一定反应在本经脉,全身的经脉都可能有反应。《易学新法》详细指出:“头有病可针脚手,手脚病也可针头。头脚病可针腹背,腹背病可针手脚。左病可针右,右病也可针左。左右病可针中脘,中脘病也可针左右。”但一定要根据症状反应进行取穴,不可主观用死穴。张氏还认为,每条经脉的上中下3段所有穴位,对一般病证都可相互主治,互相通用。如印堂治疗头痛,也治疗脱肛、腹泻;承浆治疗口舌,也治疗经血;百会治疗中风,也治疗四肢逆冷等。同时《易学新法》也强调穴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及特异性。

3.3 浅刺不用手法 《易学新法》认为,由于古代针灸和外科同属一门,故《灵枢》等文献记载的补泻手法,其目的是为了放出血液及脓毒,这是针治痈疽所用的手法。所谓“轻、重、捻、转等手法,对针灸毫无关系”,故“概不采用”。而针刺后身体的变化,是“气血交换转变的自然,所谓生理刺激反应”“绝不是什么手法所能控制而生的”。

张氏提倡浅刺,反对深刺,更不主张刺激神经干。《易学新法》认为古书记载的针刺深度分寸是“周朝时代的分寸”,而同身寸则是用来计量体表分寸的,两者不一。张氏认为针刺的深度,头部、面部、胸背部、腹部及四肢各不相同,并以谷粒、麦粒之横竖径为度。在《针灸易学新法讲义》中又补充了小儿针刺深度。一般不留针,只有患处疼痛无红肿、久病失治、功用废止、要求立效时方予以留针,但最多不超过20 min。

本书所用的治疗方法,除了针刺、温灸和按摩,还有放血、刮痧等民间疗法。书中所载的散刺一法,系张氏独创之法。其法用针极多,进针极浅,不穿入肉,以治皮肤大面积的病证。

3.4 提出临床“取穴六法则” 所谓“法则”即方法和规律。张氏对《灵枢》所载的经刺、输刺、奇邪刺、络刺等刺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临床取穴的6个法则。为了使学者能迅速学习掌握针灸疗法,每一法则之后又附有病例数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张氏后来以此6个法则为基础,培训学员,对针灸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第1法则为“病部取穴法”,即局部取穴;第2法则为“经腧取穴法”,即远道取穴法;第3法则为“同经异用、异经同用法”;第5法则为“治标本取穴法”,即“治病必求其本”;第6法则为“经外腧取穴法”,所谓“经外腧”,即“奇穴”或“经外奇穴”。

其中第4法则为“刺热取穴法”,实际是张氏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用穴和体会。《易学新法》认为,凡有外感发热症状,不论病因、病位先针解热穴。待热退后,再随症针治。只要有发热病证,便可根据《灵枢》的记载及“热病五十九刺”进行治疗。张氏临床上治疗热证只用风池、大杼、风门、合谷、阳陵泉数穴,或加百会,简单而有效。

3.5 针灸诊疗新方法 《易学新法》第3卷为“针灸诊疗新法”。本卷约占全书二分之一,为本书之精华,分为“经络病变反应及其在治疗上的应用”及“病证经验刺法”两部分。

《灵枢·刺节真邪》中记载:“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张氏认为经脉互相贯通,脏腑病可直接反映到皮肤经脉,而皮肤经脉之病也会反映到脏腑,内外病变,互相影响。一切病患的反应,不形成一种气色,便形成一种形迹,也有反应在功能之上。张氏根据古代文献,结合自己及民间、同道的临床经验,提出“经络病变反应”有疼痛、酸懒、麻木、压重、水肿等20种,每种后面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具体治法”。针刺之后,体表症状好转,脏腑病变也好转。张氏认为单独治疗脏腑,是不易为功的。

在“病证经验刺法”中记载外感、痢疾、百日咳、经崩、哮喘、肥胖等内、外、妇、儿科常见病证和疑难病证共78个。其中不乏呕血、吐血、霍乱、大脑炎、急性阑尾炎等急症及传染病,说明张氏临证经验极其丰富,也为针灸治疗急症提供了思路。

本书还对针具的消毒、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晕针及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4 小结

由于时代的原因,《易学新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手法存有偏见;将张介宾《类经图翼》误作《张氏类经》;“肓募”误作“肓膜”,“关元俞”误作“元俞”,把“阿是穴”也纳入奇穴之中等。但瑕不掩瑜,《易学新法》中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经穴病证张氏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血寒证及其相关病证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