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王蒙山水画的笔墨形式美感
——以《青卞隐居图》为例

2019-01-08北方民族大学750021

大众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倪瓒王蒙笔墨

(北方民族大学 750021)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激烈。时蒙古族入主中原,将国民分为三六九等,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仕途坎坷,他们纷纷隐居山林,以淡泊自处,因文化艺术修养较高,遂寄情书画,抒发怀抱。中国画史上著名的元四家之一王蒙就生活在这个备受压抑的时代。

王蒙(?-1385),字叔明,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氏。1官至元末理问。他从幼年即随外祖父赵孟頫学习诗词书画。赵是元代负有盛名的文人画家,王蒙的外祖母管道升书画造诣也很高,舅父赵雍和表弟赵彦徵都是当时著名画家。赵家文化底蕴深厚,书画收藏颇丰,使王蒙有机会观摩名家真迹并力学之,年青时即名扬画坛。王蒙与同时期的黄公望、倪瓒等名士也私交甚好。虽在元四家中年龄最小,但绘画技艺很为诸家赞赏。倪瓒在观看王蒙画作后,不禁赋诗:“笔墨精妙王右军,澄怀卧游宗少文。王侯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至正二年,王蒙携妻到浙江余杭黄鹤山结庐而居,从此自号黄鹤山樵。他在明初曾担任泰安知州一职,为官期间,倪瓒多次劝他辞官归隐,但生于富贵家庭的王蒙对优裕生活恋恋难舍,没有认真听取朋友建议,后来受胡维庸案牵累冤死狱中,让人扼腕。

王蒙文学修养很高,作画讲究文人笔墨韵味,创作时有意识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使作品笔法苍劲有力,形象险峻奇伟,墨色秀润明快。他在继承董源、巨然披麻皴的基础上,“少变笔意”2创造出牛毛皴和解索皴,这是对皴法的一大贡献,由此形成他笔墨厚重、章法繁密、苔点有致和苍郁沉秀的画风。这恰与倪瓒焦墨渴笔皴擦的萧疏美形成鲜明对比。

王蒙大部分画作以描绘深山大壑、密林草堂为主,如《夏日山居图》、《东山草堂图》和《青卞隐居图》。这些画的用笔松散灵活,丘壑层次丰富深沉,构图饱满,色彩柔和温暖,笔墨基调朴实,反映出画家渴望恬静生活的美好理想。

现以《青卞隐居图》为例,对王蒙画作笔墨形式美感做一简析,为我们研习传统发现有益启示。

《青卞隐居图》,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画中的高峰峻岭是浙江吴兴县西北的卞山。此山有三岩最佳:碧岩、秀岩和云岩。画作从山下深溪画起,林密丛深,山麓起伏绵延,村舍屋宇处曲径通幽,千岩竞秀中隐者悠然,山重水复、云泉飞瀑,物象丰富,繁密紧凑,尽显王蒙绘画特点。画面右上有画家落款:“至正廿六年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画青卞隐居图。”

全图山石无明确轮廓线,山体塑造以披麻皴和解索皴为主,这恰是王蒙的独创,其笔触比董、巨披麻皴更为细密柔软,下笔更松动。墨法干湿兼备,全画物象空间关系多以皴笔干湿深浅来区分。在描绘山腰和峰顶时用解索皴,其细密程度比山下皴法更紧凑,巨石峭壁按照石纹来安排笔路走向,并以淡墨渲染,上部山石以斧劈皴完成,山顶以小披麻皴和豆瓣皴画出阴阳向背,衬托出矾头。山石结构转换处以较重墨色点苔,以枯笔乱锋擦出笔痕,加强了树叶的层次感,使林木更显沉郁朴茂,画面整体疏朗清晰,

王蒙画树与倪云林不同。倪瓒画中树木的形状,一般是比较单纯的几种,也不特别茂密繁杂,王蒙画树不仅面貌繁杂,且画法多变。此画最下山脚处有一丛树,靠右一株,枝叶似倒个字,墨色浓重。左边两棵以淡墨点画树叶,再右一棵用中墨牛毛皴扫出叶片,再以焦墨枯笔点破,疏密停当,别有韵致。整个画面既有空隙,又有飞白,蓬松洒脱,从中可见画家经营画面颇具苦心。

王蒙广泛吸收前人技法,深研大师作品,多方取益,终又脱开前人窠臼,创出自己山重水叠、林密石秀和繁复沉郁的绘画风格。他是元代山水画技法最全、面貌最多的画家。

研究王蒙的画作,可大大提升我们对传统写意山水画技巧的学习和理解。但艺术作品给人的深刻印象并不仅从表面形式得来。从根本上说,是画家突出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及特殊人生际遇和时代精神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独特魅力在起作用。只有在不断探究品评中,才能加深对传统的理解,研习前人精湛技法,汲取丰富营养,以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艺术素养,为国画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竭尽绵薄之力。

《青卞隐居图》元代 王蒙

注释: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286.

2.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G].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439.

猜你喜欢

倪瓒王蒙笔墨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笔墨童年
感动王蒙的一句话
图说书法(155)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倪瓒·墨竹诗》
还原与真相
——读温奉桥新著《王蒙文艺思想论稿》
王蒙:繁华人生“尴尬风流”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