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氏点刺针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运用

2019-01-07莹,闫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6期
关键词:叶氏阳光普照针法

王 莹,闫 爵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646000)

叶成炳教授(1937-),幼承家学,师从父亲叶德明、伯父叶心清,求学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工作;致力于中医教学、临床工作,临床功底深厚,临证时针灸和中药并重,擅长叶派金针手法和经方治病,为“叶派金针”传承人之一,是四川省有较大影响的中医学家之一;其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颇有心得,著有《伤寒明理论阐释》。“叶氏点刺针法”是叶成炳教授在“叶派金针”针法的基础上,借鉴按摩点穴手法演化而成。叶成炳教授运用该针刺手法结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临床诸多疾病,疗效颇佳[1-3]。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以口眼斜为主,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因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较为深入,认为此病适宜针灸治疗,故而成为各级医院针灸科的常见病种。笔者跟师叶成炳教授多年,在针灸临床中也经常将该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该方法操作方便、简单,适宜基层中医针灸工作者使用,在此将个人的粗浅经验介绍于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针法

“叶氏点刺针法”的操作方法:针刺穴区常规消毒,施术时拇、食二指紧捏毫针针体近针尖5 mm处,手腕发力,将针迅速点刺于穴位皮肤,进针深度约2 mm,若蜻蜓点水,随沾即走,手法轻柔。视病情轻重,手腕控制力道,以穴区皮肤微红,或微有出血为度。

2 取穴

临床治疗的基本处方以《针灸治疗学》中的主穴处方为基础[4]: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

3 使用点刺针法的时机

在面瘫的不同分期中,依据辨证选穴和随症选穴的原则,笔者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3.1 急性进展期(1周以内) 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一般患者的病情会渐进性加重。此期针刺治疗宜轻刺激,浅刺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留针15~20 min,平补平泻。点刺风池、攒竹、迎香、水沟、承浆等穴。发病在1~3 d以内的面瘫患者,若局部水肿比较重或者耳后疼痛较重,可以采用健侧针刺,患侧点刺,以避免刺激过重。

3.2 恢复期(发病1周至3个月以内) 此期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及面部瘫痪肌肉的恢复,针刺主穴不变,针刺深度较急性期深,留针时间以20~30 min为度,根据情况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余穴采用常规针刺,此期一般不用点刺。

3.3 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 此期除常规主穴,远端针刺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针刺采用补法,留针30~45 min,适当艾灸关元等穴。此外,可对重症、顽固性面瘫采用深刺、透穴。此期点刺肝俞、肾俞及周楣声“阳光普照”穴位组合[5]。

3.4 点刺针法的疗程 一般针刺5 d,休息2 d,然后继续下个疗程。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邪气多在表,治疗以祛邪外出为主,故而针刺宜浅,手法宜轻,多配合点刺,留针时间短。恢复期治疗以濡养气血为要,则可深刺,留针时间稍长。后遗症期多以气血亏虚为主,远端多采用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加强补益气血、濡养经脉的作用,加之久病及肝肾,故而加点刺肝俞、肾俞。周楣声先生所说的“阳光普照”穴位组合,是指胸椎及其两侧的反应穴,因为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多种疾病均可在以心俞为中心的这一个区域出现反应穴。周楣声先生将这种选穴法及其功效,称为“阳光普照”。其反应穴包括背部按压出现的疼痛感,指下空松、结节、条索状物,皮肤红点等。点刺这些部位,激发阳气,再配合常规穴位,效果较佳。

针灸临床中,若面部、手足和背腰部同时取穴,患者采用侧卧位,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方便,患者也不能放松身体,针刺体验不高。如果采用点刺不留针的方法,不但可缩短每次治疗时间,患者平卧也能放松、集中精力,也符合针灸治疗中“守神”的要求。

综上所述,“叶氏点刺针法”运用于针灸临床的各种疾病,操作方便、实用,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叶氏阳光普照针法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雪 芒
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中原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终点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慢吞吞和急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