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

2019-01-06梁云

艺术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课程开发新课程

梁云

摘 要: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品德发展的主体。德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一个道理,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的正确感悟与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教育戏剧刚好形象化、具体化、情境化,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戏剧的生动形象、现场感染力强、便于参与的特点,开展德育活动,是新课程理念实施下较好的表现形式之一。教育戏剧中,每个人的主体构建不一样,但是在体验中感受着融入骨子里的过程,课程摆脱了预设的、静态的知识教条,课程与教学统一起来,从课程开发的范式走向课程理解的范式。它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德育升华为一种生命的教育、人格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的个性化理念标准,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戏剧;课程理解;课程开发

日常教学中,教师指导阅读《十里长亭送总理》,台下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进行范读,读着读着,教师的眼泪湿润了,声音哽咽了,不少听课教师也为之动容,可此时学生看着泪流满面的老师,却疑惑不解,不知所措。这边是深情款款,那边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有的甚至玩起了橡皮,倒是不亦乐乎,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当事老师,你真是恨铁不成钢,怎么就感悟不了呢。敬爱的周总理为了祖国鞠躬尽瘁,我们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崇拜、思念之情,你们怎么就不能按照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情感熏陶、品德培养呢?其实,这种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之内,更是司空见惯。老师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但学生似乎并不领情,尤其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理一大堆,教师是用心良苦,可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到底是对牛弹琴还是我们方法不对?

1 新课程德育目标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一切改革的总核心: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个性,激发主体潜能,关心学生自身成长、认识和态度,一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前培养的学生要会读书,但是现在不仅仅是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还要求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课程改革从原本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情感、品质的熏陶,以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既然德育目标发生改变,那么我们之前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有所摒弃与改革。道德认知是德育的第一步,没有是非对错的明晰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传统的德育课程只是将一些道德教育的概念、规则、准则作为知识教授给学生,作为一项学科知识进行教授,教师根据先安排好的、设计好的德育主题内容进行说教、抽象理论灌输,学生背诵知识点,考试记分数等。将德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是具有片面性的,德育的过程也包括了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意志的养成;德育的核心在于发展道德思维、促进道德理解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因此,道德教育既要关注认知的因素,还必须调动起情感、行动的经验、意志等方面去实现。强调灌输和说教、空洞的词句、“填鸭式”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的培植和道德感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德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一个道理、一种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的正确的感悟与体验,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自觉的行动。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之下的一个现象:老师教案写得井井有条,包括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目标。布鲁姆的三维目标在小学老师的教案里面用得非常完美,但是这么完美的教案到了课堂上却遭遇滑铁卢一战,就如上面呈现的例子中所述一样,老师是用情至深,但是学生情感的熏陶到底务实了多少,道德品质有没有提高,我们无从知晓。但至少老师对新课程德育的理念还是比较清楚的,不仅是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文的熏陶,只是似乎老师将这种人格、道德的培养教条化、单一化,变成了教师个人的动情表演,成了老师比赛中的课堂秀,能不能感染学生,不得而知。老师不理解学生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学生对老师从最初的迷惑不解到现在见怪不怪,早已练就了淡然处之的心态;你的世界激情澎湃、声情并茂,我的小小世界怡然自得。教学方法灵活性不够,学生老师都在遭罪、挣扎。人格、情感、道德岂止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塞到学生头脑里的。

2 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

知识能够灌输到脑袋里,但是情感、意志、品质尤其是具有自律性质的道德就不是简单的说教能够达到的。灌输模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无法主动进行认知和人格的建构、交流,更无法内化为道德行动。因此,新课程改革就要求在方法上注重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参与体验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得体验并以此提高认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良好的行为规范。而学生主动意义上的建构、体验就要求德育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德育课程内容必须生活化,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发展的源头。学生所建构的就不是分科的、割裂的学科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统整的知识。小学德育课程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安排,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德育课程是教条、空洞的理论以及不符合实际的人和事,一定程度上成为脱离学生生活的概念体系。新课程提倡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的发展,反对脱离学生、背离学生生活的道德规范,比如学生生活中經常出现的偷窃、说谎。不要太高大上,模拟某种生活情境、角色扮演、编故事等,在这种“准生活”中,在“模拟生活”中学习。根据德育教育目标主旨以及学生身心年龄发展的特点,应当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实际,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思想、学习、生活问题,设定主题,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的经验。根据社会行为道德规范、准则、学校德育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织,以活动为中心和载体,通过主持、对话、互动、合作、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重构经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受到良好的道德规范引导,培养德行。

3 教育戏剧的德育

教育戏剧是一种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是借助戏剧生动形象的形式,在给定的情境下扮演人物,用故事的手段开展教育、宣传或培训活动。中小学教育戏剧的内容主要来自课本剧,将语文、历史或是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概念”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朗诵、扮演、故事情景建构等过程,使得教育过程积极生动、富有生趣,集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参与性于一体,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融入优质、高效教学理念。教育戏剧形式多样,但基本上有这样一些类型:童话剧、课本剧、论坛戏剧,还有模拟法庭、个案考试、情景对话等。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更多是不同。戏剧教育是通过专业的戏剧内容进行戏剧的创造、表演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动人的表演、精致的结构以及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各方面的知识和审美的熏陶。其最高的目的是戏剧审美,某种程度上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性,仅仅是主体在参与、观看以及评论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最高审美境界。而教育戏剧则是借助戏剧和剧场技巧,在指导者有计划的架构及引导之下将一系列的德育主题,如友好相处、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勤俭节约,通过对话、情景模仿、角色扮演、游戏、即兴演出等创造性的手段表现出来。其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够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探索自身和别人以及世界的联系,交流领悟他人的情感,学会主动和换位思考,进行主体经验的建构,锻炼沟通表达、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教育戏剧是一种借助戏剧手段、有各种类型和各种开展目的的教育活动,用戏剧手段、戏剧方式服务于非戏剧教育以及培训目的。教育戏剧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当老师和孩子一起创造舞台空间和故事情境的时候,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象力,获得对世界的真实认知,是一种让儿童参与真实人类经验的学习方式。

教育戏剧利用戏剧的各种形式,诸如扮演、台词、情节塑造、情境创设开展教育活动,其生动形象、现场感染力强、便于参与的特点,使得学习成为主体自觉参与的形式,与被动性吸收知识概念截然不同,是新课程理念实施下较好的表现形式之一。教育戏剧在创造过程中,可以立足于学生经验进行全方位的脚本构思,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评论参与在教育戏剧创造的意识内容之中,最终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在创造剧本的过程中,学生是初步的剧作家、设计者;在排演中,学生又是演员、指挥者。演出完毕,所有的观摩者和表演者可以互相讨论,对戏剧中的道德现象进行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准。因此可以说,教育戏剧从最初的构想、角色安排、表演、评论等都最好地体现出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学生自主创造、即兴表演,在创造性的情境中通过假想和臆测的角色扮演,把生活中的道德故事带进自己的生活,将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反省以及人际交往智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戏剧既发生在舞台上,也处于参与者的想象中。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趣及复杂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去认识自己和他们生活的世界。

教育戏剧是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早期教育形式并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可见,教育戏剧对培养和提升孩子的品德美育、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推进其身心全面健康成长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教育戏剧的德育,主题安排明确,教育目的性十分明显,但是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却渗透在教师和学生的表演、创造的过程中,戏剧本身所具有的人格审美、精神陶冶等手段使得德育主题能够通过戏剧这种方式恰到好处地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这种德育看似无形,无目的性、隐藏性,但是却能够发挥德育的最佳实效,也就是德育的无形渗透性作用。这种创造、表演、评论的形式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德育之前的强制和灌输。相反,学生心情愉悦,积极主动性高,效果极佳,丝毫没有违和之感,并且达到了最好的熏陶作用。

4 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

卢梭主张教育要回到儿童的经验世界中去,杜威认为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种高知抽象,说教、照本宣科不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状况,学生厌恶,甚至不听,因为他根本领悟不到成年人世界的意义。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参加各种表演、模拟辩论、Party、自编自演的儿童剧、设计各种条件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感兴趣的形式,孩子能在这些活动里发现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教育戏剧这种感性、直观的形式让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世界中建构生长的经验。在他们的世界里,大灰狼骗人是不对的,小朋友就不应该说谎;小白兔收留小猴子过冬是值得表扬的,以后我们也应该向它学习;老山羊伯伯跌倒了,小熊帮忙搀扶着送回家是助人为乐的。一系列的德育主题,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如果用教育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儿童在他们的经验世界中体验感受,那么效果就是明显不一样。比如“助人为乐”这一主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小朋友们角色扮演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剧本排练的过程中要负责创设教育情境,比如冬天来了,刺骨的寒风、荒凉的森林,教育戏剧是模拟性的场景,教育资源可以是教室内的任何一桌一椅,任何的事物只要学生生活经验中接触过,都可以通过虚拟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也可模拟寒风的声音,双手不停摇摆,模拟寒风呼呼;可以通过剪裁各种动物的头像、尾巴等进行角色定型,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可以负责安排桌椅,可以负责剪裁,还有的专门挑刺,对学生的表演提出不同的意见。总之,教育戏剧不仅仅是表演的那几个人的参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学习形式,在教育戏剧中选择舞蹈、表演、主持、配乐、旁白、剪纸等不同的分工。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呼呼的北风(声音模拟)、光秃秃的大树(形体模拟),“小猴”挨家挨户地敲门。走到“小熊”家,“小熊”说自己家太小了拒绝小猴子;走到“小羊”家,“小羊”說自己没有足够的粮食。通过对白、对话进行交流,这个时候扮演“小猴”的学生在体会到被拒绝之后,他的心境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因此可以利用旁白对“小猴”此刻的心理进行解说。表演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到底谁的做法是正确的?你赞成谁的做法,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理由又是什么?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价值观交叉判断,在换位角色思考中了解了他人的想法以及身处其境时的做法表现。表演结束之后,饰演小猴的学生说自己被拒绝后心境非常凄凉,以后都不会找朋友帮忙了。而另一个学生则反驳说小猴自己就是不对的,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动物那样辛勤劳动,建筑自己的家、储存粮食。还有的小朋友反对,就算小猴没有储存粮食,我们是朋友,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而不应该冷漠。学生们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其实不管辛勤劳动也好,还是朋友间的友谊又或是助人为乐等美德,都在教育戏剧这种角色扮演、旁白解说、对话交流、形体表演的过程中深刻地融入其中。

教育戏剧必须具有一定的主题明确性,教师在对主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握住教育内容和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灵活的戏剧形式,预想一些实际的表演场景以及戏剧事件中的矛盾冲突。教师是预设者,但是教育戏剧同时又是一种即兴式的、反省式的、问题化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戏剧创作的时候,许多的情境并没有预先设定,这个时候,学生有可能即兴发挥,甚至成为整个场面的主控者。戏剧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式化的剧本,在戏剧进行中会因为学生创造性提议以及师生间的讨论协商而改变该戏剧原有的路径目标与过程。因此,在教育戏剧教育过程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往往又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不是包办者,但教师始终是教育戏剧的引导者,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评议、价值观的失误,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否则教育戏剧就变成了孩子间的游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戏剧来源于生活经验,但是道德引导要远远高于学生的经验。

教育戏剧就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理解与创生的文本,课程不再是教学目标与计划,而是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和体验。让接受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客观知识概念学习中加入个人的主观认知、价值判断以及感情投入诸如爱恨离愁,从而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想象,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创造出个人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教育戏剧,每个人的主体构建不一样,但是在体验中感受着融入骨子里的过程,从课程开发的范式走向课程理解的范式,课程摆脱了预设的、静态的知识教条。课程与教学统一起来,课程就是师生共同解读和创生的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对话的过程。通过戏剧中的互动关系、当下反应、成员合作,提高参与者的沟通能力;角色扮演和社会情境模仿又能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场景之中,帮助参与者深入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它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德育升华为一种生命的教育、人格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的个性化的理念标准,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柳,张寅,于炜.教育戏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J].教育发展研究,2013(2).

[2] 張生泉.论“教育戏剧”的理念[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9(3).

[3] 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台北:成长文教基金会,2003.

[4] Cottrell .Creative E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6[M]. Lincolnwood,IL: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87.

[5] Carole Tanlington,Potrick Verriour . Role Drama[M].Ontario:Pembroke Publishers Limited,1991.

[6] Kristin Linklater . Freeing the Natural Voice:Imagery and Art in the Practice of Voice and Language[M]. Drama Publishers an imprint of Quite Specific Media Group Ltd.Hollywood,2006.

[7] Stanton B.Garner . Bodied Spaces:Phenomenology and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Drama[M].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

[8] Bruner J . Actual minds,possible worlds[M].Cambridge,M 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 Denzin N.K.On understanding emotion[M].SanFrancisco:Jossey-Bass,198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有关标准化建设中“软指标”体系构建与提升现代化水平问题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项目编号:KYY16523;江苏理工学院教改课题:高校双语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基于“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的个案研究,项目编号:1161101183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D/2018/01/73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课程开发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