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电针在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中的应用

2019-01-06丁雪艳赵松佳侯艳男胡常达方剑乔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颊车邪气面瘫

丁雪艳 赵松佳 侯艳男 胡常达 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笔者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各期的病因病机特点,选择合适的针灸疗法及电针波形参数治疗,收效满意。总结如下。

1 急性期

约为起病后7天内,患者常在晨起或午睡后发现一侧面部口眼歪斜,5~7天可达到峰值。此期风寒之邪侵袭头面,入中经络,血脉经气为之痹阻,所谓“热则筋弛,寒则筋急”,故出现歪斜不遂之症。此时疾病初起,邪气正盛,临床治疗应疏风通络,以祛邪为主。有部分医者认为,面瘫急性期针刺易导致病情加重,不提倡早期采用针灸治疗,但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急性期邪气盛,病性多实,病情进展快,不稳定,可能会出现口眼歪斜加重、眼裂增宽等现象,但这属于疾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所以,早期进行手法适宜的针灸干预,能阻断病情加重的进程。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此期针灸治疗应为患侧面部单纯浅刺,如《灵枢·皮部论》“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说明疾病初起时病邪多在皮毛腠理之上,病位表浅。《灵枢·终始》曰:“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即浅刺法有补虚祛邪之效。《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由此可以看出,面瘫之病初起时病邪多表浅,浅刺可祛在表之邪。而浅刺者,一指所用针具直径细小,二指刺入皮肉程度较浅,三是指施术者手法宜轻,不可重刺激。取穴也不宜过多,临床多选患侧阳白、攒竹、四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双侧合谷等,均浅刺透皮,不捻转,留针30min,并辅以TDP照射30min。

2 恢复期

此期约为发病后1个月内,病情趋于稳定。该阶段患者多为面神经麻痹状态,耳后压痛等伴随症状可消失,面部肌肉较前期松弛,局部感觉麻木,仍有口角歪斜,刷牙漏水,鼓腮露气,咀嚼时食物留滞于齿颊间,闭目不全,额纹消失等。此时邪正相持,耗伤正气,久则邪气由浅入深,虚瘀交错,经络阻滞,面部失养。故治疗时应活血通络,祛邪与扶正兼顾。针灸时较急性期之浅刺可增加刺激量,如在肌肉稍厚处采用透刺法,临床上常用地仓透颊车纠正嘴角歪斜。因面瘫以后面部瘫痪肌肉处于弛缓无力状态,通过电针的电流刺激可促使局部血流的加快,血液供应的充足可以提高局部免疫功能反应,对周围炎性水肿物质吸收吞噬功能加强,从而缓解血管痉挛以促进面部瘫痪肌肉的血液循环。使用电针时需注意根据波形参数特性,巧妙应用,以期发挥最大疗效。有研究表明,攒竹和瞳子髎、地仓和颊车加电针用断续波30~50Hz纠正面肌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收效显著。有报道称断续波刺激腧穴能使面部肌肉节律性收缩,使偏向健侧的口角被节律性地向患侧牵拉,从而使麻痹的面部肌肉得到直接的收缩锻炼。笔者体会,通过断续波刺激歪斜严重部位,面肌收缩越明显的患者纠正效果越明显。

3 后遗症期

一般为病程超过45天,甚至迁延数月者。此期部分患者面部静态时症状已不明显,仅遗留鼻唇沟变浅及眼睑闭合不全症状;另一部分患者仍有明显的口角歪斜。追溯原因有二,一为早期失治或误治;二为后期过度刺激。前者主要是治疗不够及时,贻误最佳时机,或者未坚持治疗;后者则是因面瘫后期形状得到部分纠正后,部分术者仍采用重刺激或电针频率使用不当,为期速效而导致“倒错”现象甚至面肌痉挛。该阶段若患者面部歪斜症状已大幅度改善,仅眼睑闭合不紧,鼓腮略漏气,抬眉、耸鼻尚可,说明正气已复,仅部分余邪未除,及面肌瘫痪日久功能恢复问题,可恢复浅刺法,用电针连续波2Hz治疗。此外,该期为促进遗留症状的恢复,可在常规针刺和电针治疗后,于患侧面部皮肤行滚针和温和灸。滚针是皮肤针的一种,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毛刺”“半刺”“浮刺”,作用于面部皮肤来回滚动能刺激局部神经兴奋,加快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目的。温和灸是手持艾灸条点燃后,在患侧面部感觉麻木、板滞处或颊车、翳风、四白等穴位上施用灸法,以局部皮肤微微潮红,热气有往内部渗透感,以患者耐受为度。

猜你喜欢

颊车邪气面瘫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常按7穴不掉牙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幸福来自感动
冷针冷灸治疗胃火牙痛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