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移植后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

2019-01-06

中国肿瘤临床 2019年23期
关键词:腹股沟单抗颈部

患者男性,31岁。于2018年1月16日在地方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规律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后6个月出现反复发热、便血、伴右侧颈部及腹股淋巴结肿大,遂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体格检查:贫血貌,右侧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为2 cm×3 cm,质韧、固定,无压痛。血常规示: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5%,血红蛋白101 g/L,血小板272×109/L。EB病毒DNA:6.4×104IU/mL,乳酸脱氢酶512 U/mL。行右颈淋巴结活检,病理提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其内可见中等偏大淋巴样细胞片状分布,细胞核型不规则,染色质粗糙,部分细胞可见单个及多个核仁,并可见片状坏死。免疫组织化学:CD20(+),PAX-5(+),Ki-67>50%,CD79a(-),CD3(-),CD10(-),Bcl-6(+),Bcl-2 80%,c-myc 10%,MUM-1(+),CD5(-),CD30(+);原位杂交染色:EBER(+),>200/HPF,病理诊断为右颈淋巴结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单形性:非霍奇金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PET-CT示:右颈、腹膜后、右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伴代谢活性增高;全身多发骨代谢活性增高灶;肝脏多发代谢活性增高灶;盆腔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块。骨髓涂片及活检未见异常。给予每周利妥昔单抗治疗375 mg/m2×4次,免疫抑制剂剂量减半,更昔洛韦抗病毒等对症。治疗1个月后右颈部、腹股沟淋巴结消退,无便血、发热等不适;血常规、EB病毒DNA正常。复查PETCT,仅见左髂骨和肝内低密度灶伴代谢活性增高。疗效评价:部分缓解。建议患者联合放、化疗治疗,但患者拒绝。出院后定期随访,至2019年10月30日评效疾病为无进展生存。

小结 在肾移植后1年内即免疫抑制强烈的阶段其EB病毒相关PTLD的发生率最高,总体发生率为1%~2%。PTLD的诊断主要依据为临床表现、外周血EBV 载量和病理结果。根据2019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治疗方案依据病变组织类型制定。1)早期病变首选免疫抑制剂减量;2)多形性:全身性病变治疗如果可行,则以免疫抑制剂减量和单用利妥昔单抗或化学免疫疗法。若为局限性病变,则以免疫抑制剂减量和单用利妥昔单抗或放疗/手术±利妥昔单抗;3)单形性:则以免疫抑制剂减量和(或)单用利妥昔单抗或化学免疫疗法。对于免疫抑制剂减量和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的PTLD,常用CHOP方案化疗,虽然总体有效率>65%,但不良反应达25%~50%。近年来有研究推荐使用序贯疗法,连续4个周期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观察4 周,继续使用4 个周期的CHOP 21方案化疗,总体有效率可以增加至90%[1]。

由于PTLD 主要是由过度的免疫抑制和EB 病毒感染所致。供、受者移植前均应检测EB病毒血清学状态,EB病毒血清学阴性的受者应优先选择EB病毒阴性的供者。PTLD高危人群移植前的高危因素包括:非血缘和(或)人类白细胞抗原,如配型不相合的移植、去除T细胞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EBV D+/R-、脾切除和二次移植等[2-3]。对发生PTLD高危人群应警惕EB 病毒感染的存在,积极监测EB 病毒DNA载量,并密切观察有无发热、腹泻和淋巴结肿大等PTLD 相关的临床表现,尽量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预防性使用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也可能减少PTLD 的发生。

猜你喜欢

腹股沟单抗颈部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PD1单抗市场竞争加剧 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