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凝血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2019-01-06李艳治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9期
关键词:肝硬化血小板病情

李艳治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肝病之一, 该病病因多样, 多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时间或反复作用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等, 进而使得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并形成假小叶, 致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1]。肝硬化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后期往往表现为肝功能受损、生理性凝血失衡及门脉高压, 同时因脾功能亢进还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致使患者到了晚期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及癌变等[2],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临床研究发现, 一旦肝硬化患者出现鼻出血等情况时意味着体内有出血倾向, 意味着病情已发展至后期, 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对症治疗, 方能缓解病情。经临床研究发现,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异于常人,且随着病情加重, 其指标也随之不断升高或降低, 可作为临床诊断病情轻重的依据。本文研究了60 例肝硬化患者及60 例健康者的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凝血指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 同期60 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34 例, 女26 例;年龄34~78 岁, 平均年龄(52.20±8.71)岁;经实验室检查均确诊为肝硬化, 按照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分成A 组(A 级, 22 例)、B 组(B 级, 16 例)、C 组(C 级, 22 例)。对照组男35 例, 女25 例;年龄35~79 岁,平均年龄(52.09±9.76)岁;体检显示肝功能正常, 且所有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均呈阴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在进行检测前2 周均未服用任何对凝血或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 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空腹抽取研究对象3 ml 静脉血, 并用103 mmol/L枸橼酸钠进行抗凝;接着进行离心处理, 转速为2800 r/min,共进行12 min。在分离完血浆后采用专业血凝仪检测研究对象各项凝血指标, 并采用专业的全自动血球仪对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四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凝血指标。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PDW、PLT、MPV、PCT;凝血指标包括PT、TT、APTT、FIB。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四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较 对照组PDW、PLT、MPV、PCT 指标分别为(13.90±2.47)%、(165.03±26.29)×109/L、(9.45±1.10)fl、(0.16±0.01)%;A 组 患 者PDW、PLT、MPV、PCT 指标分别为(9.88±2.11)%、(105.09±30.26)×109/L、(8.54±1.48)fl、(0.06±0.02)%;B 组 患 者PDW、PLT、MPV、PCT 指标分别为(8.22±1.88)%、(62.12±14.53)×109/L、(7.24±1.09)fl、(0.04±0.01)%;C 组 患 者PDW、PLT、MPV、PCT 指标分别为(6.57±1.96)%、(37.11±7.57)×109/L、(6.09±0.88)fl、(0.03±0.01)%。B、C 组患者的PDW、PLT、MPV、PCT 均低于A 组, C 组患者的PDW、PLT、MPV、PCT 均低于B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三组患者的PDW、PLT、MPV、PCT 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四组研究对象的凝血指标比较 对照组FIB、PT、TT、APTT 分别为(3.88±1.07)g/L、(12.30±1.81)s、(16.69±2.45)s、(32.06±5.10)s;A 组患者FIB、PT、TT、APTT 分别为(3.01±0.85)g/L、(15.42±2.21)s、(19.76±3.25)s、(36.20±8.17)s;B 组患者FIB、PT、TT、APTT 分别为(2.35±0.45)g/L、(17.93±2.21)s、(24.17±4.28)s、(44.26±11.03)s;C 组患者FIB、PT、TT、APTT 分 别 为(1.98±0.44)g/L、(23.17±3.21)s、(27.52±5.43)s、(54.04±14.28)s。B、C 组患者的PT、TT、APTT 均长于A 组, FIB 水平低于A 组;C 组患者的PT、TT、APTT 均长于B 组, FIB 水平低于B 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三组患者的PT、TT、APTT 均长于对照组, 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疾病, 进展期分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代偿期即为发病初期, 该阶段患者病情较隐匿, 临床无法按照症状判断疾病程度, 当病程进展到失代偿期即后期时, 患者肝功能受损严重, 开始出现全身性症状, 导致各种并发症, 疾病危险程度加重, 治疗难度也随之加重[3-5]。因此,临床认为, 肝硬化应早确诊、早治疗, 以免病情发展到后期增加患者痛苦。为了能够准确检出疾病严重程度, 可通过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凝血指标进行判定。血小板来自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 具有凝血、止血、修补破损血管的作用。肝炎病毒可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繁殖, 再加上因肝功能受损, 导致清除内毒素能力下降, 而内毒素可使血小板聚集, 进而破坏血小板, 致使血小板不断减少[6-8]。此外, 作为血小板生成的主要场所, 肝脏若受到损伤, 自然会使血小板生成受到影响。而对于凝血指标来说, 因肝脏是合成血浆中多数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血因子的场所, 因此其自身就具有维持凝血系统平衡的功能。凝血功能、甚至机体止血整体情况均可通过FIB 指标表现出来, TT 则可以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反应性,APTT 则可以有效筛选内源性凝血途径, PT 能有效筛选外源性凝血途径[9,10]。由此可见, 一旦因肝硬化导致肝组织受损,就会使FIB 水平降低, 而TT、APTT 及PT 指标升高。

综上所述, 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通过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凝血指标充分体现出来, 因此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凝血指标对于诊断及治疗肝硬化具有积极作用,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肝硬化血小板病情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