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耳石症临床观察

2019-01-05潘涛李昕英孙钰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甲磺酸耳石内耳

潘涛 李昕英 孙钰杰

耳石症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在临床中属于一种比较多发的眩晕疾病, 该病有着比较复杂的病因, 因此不易进行准确诊断, 治疗难度也随之大大提升[1]。临床治疗该病普遍采用抗耳内眩晕药物, 比如甲磺酸倍他司汀等, 来缓解不良症状, 但是药物的单一治疗往往无法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 有些患者长期用药后会出现药物无效的情况, 因此亟待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妥善的治疗方案[2]。鉴于此, 本院开展了此次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95例耳石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47例)和联合组(48例)。所有患者皆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27:20;年龄30~77岁, 平均年龄(56.53±8.85)岁;病程7 d~9年, 平均病程(5.02±1.67)年。联合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29:19;年龄29~76岁, 平均年龄(55.42±8.81)岁;病程8 d~9年, 平均病程(4.98±1.6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0024)治疗, 口服, 3次/d,10 mg/次。

1.2.2 联合组 联合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手法复位进行治疗, 手法复位方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①嵴帽结石症:首先要保证患者背部以及头部尽量处于挺直状态, 然后辅助患者向患侧迅速侧卧, 持续侧卧1 min, 当眼震或者眩晕状况得到缓解之后, 快速向上旋转头部, 旋转角度为45°, 保持该动作2 min左右, 然后再慢慢转为坐立位, 之后再次以管结石症复位方法实施复位;②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复位手法选择Barbecue 手法, 患者选取坐立位后迅速平卧, 翻转头部于健侧一方, 翻转角度为90°,之后连续翻转身体于健侧一方, 面部朝下, 向健侧翻转, 患侧处于侧卧状态, 辅助患者坐立, 所有环节要在眼震消失后维持1 min左右, 方能实施接下来的动作;③后半规管管结石症:复位手法选择Epley手法, 实施Dix-Hallpike变位试验, 取坐位, 向患侧偏斜头部, 角度呈45°, 然后立即躺下,将枕头垫于肩膀之下, 控制头部处于悬空状态, 向健侧方向旋转, 角度为45°, 保持头部静止, 身体由仰卧位朝健侧转动变为卧位, 患者眩晕等不良症状消失之后慢慢坐立, 向前倾斜头部, 角度约为30°, 所有动作持续1 min左右, 且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之后方可进行接下来的动作[3]。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眩晕、变位性眼震等不良症状全部消失, Dix-Hallpike试验结果为阴性;有效:眩晕、变位性眼震等不良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减轻幅度>50%;无效:眩晕、变位性眼震等不良症状未发生变化甚至有所加重[4]。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DHI评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HI评分进行比较, DHI评分共计100分, 分值越低则眩晕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参照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7例、17例、1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2.34%(34/47);联合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9例、17例、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46/48);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参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前的DHI评分分别为(27.04±8.32)分和(27.24±8.7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后的DHI评分分别为(15.92±5.12)分和(9.21±2.69)分,联合组DHI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引发耳石症的主要因素是内耳耳石由于受不同原因影响出现异常脱落的情况, 致使其落入内耳迷路中[5,6]。此部位的体液比重与耳石存在一定差别, 因此耳石会随着头部或者体位的变化而挪移, 刺激内耳平衡器, 导致内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并最终表现为眩晕等不良症状。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案是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7]。

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一种血管扩张类药物, 能够对大脑和内耳血流起到良好的疏通作用, 消除内淋巴肿大, 促使内耳压力恢复正常并缓解消除眩晕等症。Epley手法以及Barbecue手法等不同手法复位可通过对患者体位的调整, 促使耳石归位, 达到降低内耳平衡器受刺激程度的目的, 并最终对不良症状起到缓解作用[8]。两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34%(34/47),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46/48);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前的DHI评分分别为(27.04±8.32)分和(27.24±8.76)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后的DHI评分分别为(15.92±5.12)分和(9.21±2.69)分, 联合组DHI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耳石症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手法复位及甲磺酸倍他司汀, 可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 且安全有效, 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甲磺酸耳石内耳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328例住院患者应用甲磺酸加贝酯的合理性分析Δ
恐龙内耳的秘密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比较分析
3.0TMRI在内耳成像及内耳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石不是“耳屎”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