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

2019-01-05关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3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凝血酶比值

关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临床中常见症状之一,在多种疾病病理过程之中均可发病,患者小血管及微小血管之中发生凝血,形成全身范围内的广泛性微血栓,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患者全身性出血症状[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十分必要,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措施。本研究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予以凝血检验,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6 月~2018 年6 月本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41 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26 例,女15 例;年龄最小31 岁,最大76 岁,平均年龄(50.29±10.99)岁;体质量指数最小18 kg/m2,最大2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83±5.28)kg/m2。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志愿者41 例作为参照组,其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龄最小28 岁,最大75 岁,平均年龄(50.26±11.03)岁;体质量指数最小19 kg/m2,最大31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86±5.31)kg/m2。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相关协议;②认知能力正常。

1.2.2 排除标准 ①原发凝血障碍者;②病案资料缺失者;③精神类疾病者[2]。

1.3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行凝血检验,抽取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4 ml,放置于无菌试管中实施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15 min,离心半径为22.5 cm,离心速度为3000 r/min[3]。收集上层血清后放置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中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4]。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异常检出情况。正常范围:凝血酶原时间:11.0~13.0 s,凝血酶时间:6.0~18.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5~43.5 s(男)、32.0~43.0 s(女),纤维蛋白原含量:2.0~4.0 g/L,国际标准化比值:0.8~1.2[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检验指标比较 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9.35±2.43)s,凝血酶时间为(24.25±5.3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52.45±5.18)s,纤维蛋白原含量为(0.58±0.05)g/L,国际标准化比值为(3.13±0.31)。参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1.26±0.59)s,凝血酶时间为(10.04±2.0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6.24±3.32)s,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97±0.16)g/L,国际标准化比值为(0.81±0.25)。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均高于参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155、15.8589、16.8700、37.3017、91.292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凝血指标异常检出情况比较 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检出15 例(36.59%),凝血酶时间异常检出19 例(46.3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检出18 例(43.90%),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常检出16 例(39.02%),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检出18 例(43.90%)。参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检出2 例(4.88%),凝血酶时间异常检出1 例(2.4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检出3 例(7.32%),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常检出2 例(4.88%),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检出2 例(4.88%)。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12、21.4258、14.4028、13.9514、16.9290,P=0.0004、0.0000、0.0001、0.0002、0.0000<0.05)。

3 讨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之中的症状[6]。患者发生微血栓后,体内大量的凝血因子被异常消耗,激发了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从而导致患者全身范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症状,如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出血、休克及器官损伤等一系列严重症状,临床死亡率极高[7]。

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9.35±2.43)s,凝血酶时间为(24.25±5.3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52.45±5.18)s,纤维蛋白原含量为(0.58±0.05)g/L,国际标准化比值为(3.13±0.31)。参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1.26±0.59)s,凝血酶时间为(10.04±2.0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6.24±3.32)s,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97±0.16)g/L,国际标准化比值为(0.81±0.25)。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均高于参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凝血指标均存在上升现象,在凝血因子不足的影响下,患者纤维蛋白发生溶解,故造成患者发生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下降,是造成患者出血风险升高的主要原因[8]。

综上所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与健康群体相比,其凝血系统相关指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对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予以检验能够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方面起到显著效果,因此,凝血检验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凝血酶比值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影响血液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结果的因素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比较与应用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