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江红教授治未病思想在儿科临床应用探析

2019-01-04王卓侯江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消积鼻塞黄芩

王卓, 侯江红

历代儿科医家,对小儿治未病都很重视,《古今医统》提出:“避免八邪”之害,明·刘锡《活幼便览》更提出:“防微杜渐”的主张,《医学源流论》亦:“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所以以断敌要道也”,万密斋进一步提出了:“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也。”

导师侯江红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根据小儿的“稚阴稚阳”“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小儿治未病的思想尤为重要,临床上选方严谨,用药精妙,重点突出,跟诊期间,对侯教授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受益匪浅,现记述医案如下。

1 培土生金利肺窍,固表御邪防鼻窒

小儿鼻窒的病机为肺窍不利,通常以鼻塞、流涕多见,《古本难经阐注》“脾受谷味而在中,则呼出吸入无不因已”,土为万物之母,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则肺气虚,肺气虚则卫表不固,外邪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而致肺气不得通调,而见鼻塞、流涕[1]。所以,鼻窒伴见脾证者,当以调脾胃为先,一可通过“培土生金”来强卫固表,避免邪犯;二可以畅通中枢,则气机得以上行下达,通过上病下取之法[2],使肺窍自利,以求未病先防。

案1:患儿女,5岁,2017年5月5日初诊,家长代述,患儿反复鼻塞达2年余,外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每到冬春季节则因感冒而加重,至少每月1次,中药、西药几乎未曾间断,每治疗后,症状缓解,可停药未久又复发,患儿无法正常上课,家人为此寝食难安。闻侯教授治此病效果好,遂至。现咳嗽半年,多晨咳,纳少,眠可,大便干,两三天1次,臭秽难闻,小便可。检查:消瘦,面萎,舌红苔白厚腻,心肺常,脉细数。诊断:中医“鼻窒”;西医“过敏性鼻炎”;辨证属于肺脾不和;治以益气健脾,宣肺开窍;方药:黄芪10 g,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黄芩、姜半夏、槟榔、桑白皮、炒紫苏子、苍术、炒牵牛子各8 g,甘草6 g,共16付,每周吃4 d停3 d,另可以于每晚入睡前热水泡脚至微汗出为度,同时嘱患儿及家属拒绝任何“工厂化”食品,以米粥(在煮粥时可放少量食用碱)、蔬菜为主以养胃气;虽为夏季,每天太阳下活动不少于1 h,以身上微微汗出为宜。

2018年8月8日二诊。自诉初诊至今未见感冒、鼻塞,现患儿体质量增长0.8 kg,夜眠不安,磨牙,多汗,口臭,多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大便干,两三天1次,小便可。检查:仍偏瘦,面萎,腹胀,咽红,舌红苔白,心肺常,脉弦数。方药:上方去姜半夏、炒紫苏子加生地黄、炒白芍各8 g,12剂服法同前。半年后又来,因患儿身高体质量增长不达标来调理,问及鼻塞,其母诉去年冬天是过的最安稳的一年,虽有小感冒,因谨记侯教授所嘱,于生活饮食严格调护,或泡脚后遂可减轻,未见明显鼻塞。

按:侯教授常言:“小儿鼻塞,其为肺窍不利所致,肺开窍于鼻,为六淫之邪先应之地,鼻塞乃小儿感冒之常候,又乃小儿感冒之常因,相互影响,相辅为恶,临床不可不顾[3]”,患儿消瘦、面萎、大便干、舌红苔白厚腻等脾胃积热兼虚弱之象明显,而脾胃虚弱,卫外亦不固,如《外感温病篇》“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以致易感而鼻塞加重,而咳嗽亦由“土不生金”而致,所以治疗当以清热消积、健脾益气,方中黄芪、炒白术、茯苓、苍术、炒白扁豆健脾益气而固表,黄芩、槟榔、炒牵牛子以清热消滞,“脾喜燥恶湿,胃气以通降为用”,姜半夏降胃气兼化湿,佐桑白皮、炒苏子以宣降肺气,通利肺窍,兼止咳化痰。

复诊述患儿3个月以来未见感冒,未见明显鼻塞,体质量增长。大便干,腹胀,眠欠安,又见多动倾向,乃“土壅木扰”之象,故续前方以调理脾胃为主,去姜半夏、炒紫苏子加生地、白芍以养血滋阴,柔肝缓急。

2 积滞发热在脾胃,表里同治防外邪

小儿发热应首从外感与乳食等常见之因考虑,但多责之于乳食,小儿为“纯阳”之体,其对水谷之需更迫切,又因“脾胃脆薄”,乳食不知自节,易积滞化热。《内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失运化,肺金失养,影响卫外固表之职,而易患外感[4],治疗上不管有无表证,皆应表里同治,以安未受邪之地,以求有病早治。

案2:患儿女,3岁,2017年12月20日就诊。发热4 d,温度39 ℃左右,不恶寒,纳可,夜眠欠安,大便前干后稀、日3~4次,小便可。体检:腹胀,咽不红,舌红苔白腻,心肺常,脉滑数有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31×109/L。诊断:“积滞”;病机为食滞中焦,生湿化热;治宜清热化湿,运脾和胃;方药:藿香、桔梗、黄芩、姜半夏、炒槟榔、生栀子、厚朴、木香各8 g,连翘、车前子各10 g,炒牵牛子、生甘草各6 g,3剂煎服。同时嘱当天频服热饮、食热粥,睡前可泡澡沐浴半小时以微汗出。3 d后随访:患儿母亲诉就诊当日返家后服1剂,夜间温度稍减,夜眠好转。次日1剂服完后,大便2次,后温度降至正常,未再发热。

按:此案虽未见明显表证,但欲感之候已隐现,此时应先发制邪,截断病源,患儿大便前干后稀,腹胀,舌红苔白腻,可分析该患儿中焦食滞,生湿化热。治疗上:藿香芳香运脾,化湿和中;“脾宜升则健,胃以降而和”姜半夏辛温入脾胃经,燥湿降逆,与藿香合用,恢复脾胃之升降;黄芩、栀子、炒槟榔、炒牵牛子清热消积;厚朴行气祛湿除胀满;木香健脾行气导滞;车前子清利湿热,使中焦湿热从下而去;诸药合用湿祛热清,脾运胃和。而此方中连翘既能清食积之热,又能散卫表之邪;桔梗宣肺解表,与连翘同用,增强解表之用,二药合用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加以生活护理。故2剂之后温度降至正常。

3 风温须清气营血,截断病邪防逆传

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例特点,而风温为时疫毒邪所染,致病力强,正如《幼科要略》“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然有非风寒竟致外感,不停滞已属内伤”,强调了温热病邪对于小儿传变快速,所以应气营血同治,阻止病邪深入,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同时,由于小儿脏腑柔弱,温热病一旦治疗不及,常会逆传,即邪由卫分直接入营血分,如《温病条辨》:“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5],同时用入厥阴经的药物,阻止病邪逆传,以求已病防传。

案3,患儿男,3岁,2017年6月6日就诊。发热1 d,中高热,温度38.8~39.1 ℃,轻咳少痰,口渴喜凉饮,纳可,眠欠安,二便可;体检:咽红,可见疱疹,舌红苔白厚,心肺正常,脉浮数。此患儿骤然高热伴有咽红,望诊其口腔上颚黏膜有灰白色疱疹伴有红晕,中医诊断:“风温”,西医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病机:邪犯肺脾,热蒸咽喉。处方:感热颗粒(自拟方,三九免煎颗粒冲剂,组成为:炒槟榔、栀子、柴胡、黄芩、藿香、桔梗、苦杏仁、青蒿各8 g)+连翘、生薏苡仁、赤芍各10 g,射干、薄荷各6 g,6剂,前2日加量服,日1.5剂,即2日服3剂,余3剂药每日1剂。另予羚羊角粉2 g于日晡分2次顿服。另饮食以小米粥(放适量山药、百合,少量食用碱)及青菜为主,在家休息静养,不去公共场所。后随访:服上药2剂后热退,未再发热。

按:咽喉乃肺之门户,脾开窍于口,时邪自口鼻而入,蕴于肺脾,致肺气失宣,脾气失运,水湿内停,与毒相搏,上熏口腔,而发为本病。侯教授常言,此病多高热不退,而急需寒凉之剂以清热并截断病邪内传[6],同时,热起虽外染疫毒,内多责之于脾胃,脾者,“居中央”以“灌四旁”[7],脾胃不和,水谷不化,致“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营卫不和,而外邪易侵。治疗上,方中柴胡退外热居长,黄芩清里热为专,两者表里兼顾,未传先下手;桔梗、苦杏仁合用宣降肺气以止咳,防肺气闭而咳喘并发;薄荷、射干疏风利咽透邪;连翘疏散风热,又清热解毒,与栀子同用以清气凉营;赤芍、青蒿入营血分凉血并滋阴;另炒槟榔、藿香、薏苡仁兼清脾胃食积、湿热;以达到“灌四旁”之目的;予羚羊角粉,防止温邪逆传厥阴经,引起神昏抽搐。另外,该方前2日加量服用,即1天1.5付,目的是增大药效,与邪热力量抗衡,以免犯了病重药轻之戒。侯教授在临床对于温热病只要患儿出现高热不退,神疲,舌红,就早用“羚羊角粉”,截断温热病邪逆传之势。

4 感冒夹惊因体质,抑木扶土调偏颇

《育婴秘诀》“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之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即说明小儿体禀“少阳”,而少阳之体,感邪之后,从阳化热,易引动肝风[8],故治疗需顾此,抑木以缓之;同时小儿脾常不足,肝木亢盛必乘脾土,故需扶土以健之;抑木扶土同时应用,从而调理体质偏颇,改善易惊之态,以求病后防复。

案4:患儿男,4岁,2018年4月14日就诊。症见:发热1 d,高热,39~39.5 ℃,8 h前(昨晚)抽搐1次,持续约2 min,未见呕吐,无汗,自诉腹不适,纳呆,眠欠安,大便量少,小便可;父母代述患儿平时容易感冒,容易发热(特别是冬春季节平均1个月1~2次);体检:消瘦,面萎,腹胀,咽红,舌红苔黄厚腻,双肺呼吸音粗,脉弦滑有力。诊断:“感冒夹惊”,西医:“高热惊厥”;病机:邪陷厥阴,肝风内动;而此时处于未惊期,治以消积清热,疏散表邪,防热厥再发;方药:苍术、茯苓、炒白扁豆、桔梗、黄芩、炒槟榔、姜半夏、枳壳各8 g,青蒿、连翘各10 g,炒牵牛子、甘草各6 g,共6剂煎服,羚羊角2 g于日晡分2次顿服。上6剂服完后另予备方消积颗粒口服(自拟方,三九免煎颗粒冲剂,组成为:生大黄、白寇、姜厚朴各3 g,炒牵牛子、栀子、牛蒡子各10 g,车前子15 g)+桑白皮、黄芪、薏苡仁、葛根各10 g,12付冲服,每周服4 d停2 d。同时嘱患儿及家属拒绝任何“工厂化”食品,每晚9:30之前睡觉,每天运动不少于2 h,遵“春捂秋冻”之理,虽天气渐暖,衣物不要减太早。

2018年5月30日复诊,其母诉服备方期间大便正常,腹痛次数明显减少,效果好,但药已服完,欲继续调理。随访上次发热情况,其母诉服上药2剂后未再发热、未再抽搐。

按:侯教授认为,小儿之惊,多与体质禀赋有关,而热惊最常见,病史为辨证之要,而热之惊,当以制热为先,止惊为后;未惊时,根据小儿体质的可塑性,当调理体质,以平为期[9]。治疗以感热方为主(本案例中用草药,目的在于煎剂量可多,可频频服之,维持药效),一则辛散解表,二则清里热截断外邪内传;方中羚羊角粉以清泻肝热、息风止痉,即抑木;另予苍术、茯苓、白扁豆、炒牵牛子、枳壳健脾消积除胀,恢复脾胃功能,即扶土。另患儿易发热,易感冒,易积滞,可分析该患儿体质倾向于热盛体、积滞体、气虚体[10]。侯教授予消积颗粒以消积清热以调理体质,黄芪、薏苡仁、葛根三者味甘以养脾,益气化湿,使患儿的脾胃功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以达“脾胃和而全身安”。

调查发现,对于小儿诸多疾病,不管是从文献研究还是目前治疗现状来看,大多都是在治已病,而未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侯江红教授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指出弊端,经深思熟虑,再三实践,提出了调理脾胃、参考体质、注重调护治未病的思想核心,不管是未病、发病、已病还是病后都要顾及脾胃、重视调护。

猜你喜欢

消积鼻塞黄芩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不同生长期黄芩茎叶中野黄芩苷的含量变化#*
炒制温度及时间对黄芩主要成分含量的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讨蛭岩消积方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活性成份含量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养正消积方剂治疗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鼻塞总在一侧早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