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活动性肿瘤整块切除手术后脊柱矢状位参数

2019-01-04MassierJRA,OginkPT,Schl?sserTPC

关键词:状位倾斜角骨盆

对于脊柱肿瘤患者而言,整块切除重建术(EBR)的目的在于控制局部病灶,阻止病情发展。然而,这一侵入性治疗对患者的生理解剖结构及术后脊柱-骨盆对线会造成重大影响。借助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位参数,可以客观分析矢状位脊柱-骨盆对线的异常,评估脊柱畸形。有研究显示,矢状位对线与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前移等脊柱畸形的发展具有相关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成人脊柱畸形患者术后临床结果与矢状位对线关系密切。本研究对脊柱活动性肿瘤患者初次EBR术后脊柱矢状位对线进行测量,探究患者矢状位对线与临床疗效、内固定失效、再手术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将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18岁以上行EBR治疗的脊柱肿瘤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拍摄全脊柱侧立位X线片。采用半自动化软件测量胸椎后凸角(TK)、L1~S1和L4~S1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躯干整体倾斜角(GT)等影像学参数,计算基于PI的脊柱整体序列和比例(GAP)评分以及患者报告结局评价信息系统-生理功能(PROMIS-PF)评分;运用双变量分析评估内固定失效和翻修手术与GAP评分及TK、LL、PI、PT、SS或GT等单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变量分析评估PROMIS-PF评分与TK、LL、PI、PT、SS或GT等单个参数、以及校正PROMIS-PF评分与GAP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51岁,诊断至手术平均时间120 d,5例初次行脊柱手术。其中3例行急性减压(未放置内固定),1例因退行性关节病变行L4/5脊柱融合(无内固定失效)、1例行椎旁软组织肿瘤切除。27例采用分阶段手术;所有患者均行后路融合,27例联合前路固定;大部分患者采用骨移植或可扩张笼恢复椎体稳定性。14例内固定失效,其中13例行翻修手术,另1例为腰椎无症状无移位性稳定骨折,功能未受限,采用保守治疗;1例未出现内固定失效的患者因肿瘤进展压迫脊髓而行脊髓减压、加强固定翻修手术;5例行二次翻修手术。患者平均GAP评分为7分。双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预放疗与内固定失效并无显著性关系;TK、LL、PI、PT及SS等单一参数与内固定失效及翻修手术无相关关系;GT与内固定失效显著相关,但与翻修手术并无相关性;GAP评分与内固定失效及翻修手术均无显著相关性。9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4例死亡。21例患者完成PROMIS-PF问卷调查,平均放疗至PROMIS-PF问卷调查时间为7个月,平均PROMIS-PF评分为39分。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K、LL、PI、PT、SS及GT等单一参数与校正PROMIS-PF评分并无显著相关性,而GAP评分与校正PROMIS-PF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

研究提示,患者施行EBR后均存在中等或严重的脊柱序列失衡,其矢状位脊柱-骨盆对线不齐的程度似乎与患者报告的健康状态(基于PROMIS-PF评分)有关。未来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标准化成像及随访观察,以便精确运用矢状面序列来预测内固定失效及翻修手术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状位倾斜角骨盆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在疾病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开缝圆柱缝隙倾斜角对脱落涡的影响
高中数学中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直线问题的错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