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实推进残疾人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

2018-12-29邹广文

残疾人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残疾人生活发展

邹广文

残疾人工作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努力基于对时代的准确把握来谋划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残疾人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面对主要矛盾转换这一新形势,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断既对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价值引领,同时也勾勒出对未来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愿景,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从学理层面探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我国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的深刻影响,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顾名思义,它是关涉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所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轻重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他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特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会对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昭示着一个社会将要发生的深刻变革。进一步讲,一个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必然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意味着党的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的调整。改革开放之初,1981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导致我国社会发展重点的转移——发展经济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生活压倒一切的主题。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有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只有发展,才能切实破解社会的各种复杂难题,才能不断增强国力和国内的凝聚力,也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意味着一个社会新的发展时代的开启。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根据,又表征着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这种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对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论断,完全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曾经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哲学的价值内涵上看,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性追求,总的来说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未来中国要谋求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要由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意味着要大力推进美好生活建设,推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培育国民的素质、尊严、获得感与幸福感。

总之,美好生活是中国人对未来的新期待。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具有对美的规律(美的生活)的把握能力和对和谐生活(好的生活)的渴望,因为“美”和“好”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以人的生命本质为目标的生活才真正反过来印证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中国人将美的追求与价值尺度升华成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的社会实践过程。

2.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看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是新时代开启残疾人事业新征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对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规律认识的新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这就为未来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总的基调。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在残疾人事业发展实践中有怎样的表现?笔者以为,关键与核心问题是如何破解残疾人事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而且是需要更加予以关注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为残疾人事业的繁荣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在社会各界的真诚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残疾人事业更加为全社会所关注。残疾人群体在创造和享受新生活的同时,也和全国人民一起憧憬和描绘着未来中国社会的美好蓝图。

但是,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残疾人事业发展实践会面临新的环境与问题,具体表现在残疾人工作和任务将越来越重,残疾人的身心需求也将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将日渐突出,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首先,是对我国残疾人事业不平衡发展现状的关注。这集中表现为:(1)残疾人总体状况与社会平均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虽然当今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而作为一项普遍的、有效的社会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的确对保护残疾人群体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2)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残疾人保障水平及服务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这即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速度差”。全社会需要将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内容,按照残疾人特殊性、多样化、类别化的服务需求,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门类齐全、服务到位、管理有效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为残疾人提供多层面、全方位的服务。(3)城乡之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而且四分之三的残疾人群体分布于农村。相比较而言,农村残疾人仍然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较城市残疾人还面临更多的障碍。此外,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残疾人结构性的相对贫困也不容忽视:东部差距最大,西部差距相对较小,甚至社会经济越发展,差距也可能更大。以上这些都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是对我国残疾人事业不充分发展现状的重视。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机遇也是新挑战,相应地,要立足于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进行新的历史方位定位。着眼于残疾人事业的充分发展,需要全社会对残疾人在基本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等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为贫困残疾人进行针对性服务,切实保障平等权益,促进融合发展。在管理架构建设方面,要加强各级残联组织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本领,丰富服务方式,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带领、支持并帮助广大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残疾人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有贡献社会的热情和渴望。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在七代会报告中就如何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做了特别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做好残疾人事业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继续组织开展‘全国残疾人文化周’,实施文化进社区等群众性活动。鼓励残疾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剧创作,扶持残疾人参与文学艺术创作,支持特殊艺术发展,鼓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不断推出新作品,让‘我的梦’成为更响亮的艺术品牌。让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愉悦。”可见,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3.推进残疾人美好生活的实践对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意味着社会发展主题已经由数量扩张走到品质提升,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由经济一枝独秀走向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生活需要提升品质,而具体到每个人,也需要实现从物质需求到精神充实的提升。这样,“美好生活”的主体就呈现于社会生活之中。

什么是美好生活?笔者以为,美好生活就是人们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进一步追求幸福的、精神充实的、富有意义的实践生活。美好生活所蕴含的“美”与“好”集中指涉的就是个体与社会的价值意义层面:美作为人自由的象征,“美”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文化体验,是人生命的“目的”指向。而“好”的生活体现的则是社会的向善、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诉求。也就是说,真正的好的生活,只能是建立在一个更为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善的生活。而无论是“美”的生活还是“好”的生活,都集中体现了社会实践的价值、意义与精神层面。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同时也为残疾人追求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2018新年伊始,张海迪主席1月2日在北京接受媒体参访时就强调:“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残联系统今后工作的要求。今后三年,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全力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开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征程。”[2]的确,残疾人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好生活的发展战略高度来对待残疾人发展事业,努力“抓重点、补短板、促创新”,紧紧围绕“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展开工作,着力在残疾人就业增收、兜底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残疾证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3.1 追求美好生活,要解决好“满足广大残疾人物质生存需要”这一前提性问题

物质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类第一层次的需要,是人类为满足人体饮食、消化、生殖、皮肤等各部分器官正常活动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种族繁衍等。应该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广大残疾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仍然有280多万残疾人没有实现完全脱贫,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解决好这部分残疾人的温饱问题,事关国家扶贫攻坚的全局。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残疾人掉队;要真正关注民生,让广大残疾人过上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残疾人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是其追求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前提。只有这一基本问题解决了,残疾人事业发展才可能从偏重物质帮扶向物质与精神帮扶相结合转变。“精神关怀”与“物质帮扶”要双管齐下,由“衣食住行”基本生存保障为主向“学劳医养乐”比较殷实的保障方向扩展,形成与时俱进的递进式保障制度,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3.2 追求美好生活,体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每个人要有意义地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存在,人的这种存在境遇决定了人必须超越物质追求而达到精神文化的充实,真正实现身心平衡的幸福人生。真实的美好生活建构首先必须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而人作为一种目的性存在,人生在世,需要文化价值创造,需要精神世界的充实。因此,美好生活对于广大残疾人来说,就是真正实现“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真正使残疾人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人生观。我们要结合新时代发展,准确定位残疾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要破除传统的“生存论”思维定式,在确保残疾人生存权底线的同时,全社会要在提高残疾人文化生活质量上做更加扎实细致的工作,要确立现代残疾人观的“优先权”和“共享权”,为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提升、审美情趣的养成创造条件。要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使残疾人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回归。

3.3 追求美好生活,体现在社会层面就是要落实真正的公平公正

国家要切实保障和维护残疾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为残疾人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具体说来,第一,要从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向普惠为主、特惠为辅的保障制度转变。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要让更多的人受益,而残疾人更是一个也不能少。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从政策扶持到经济保障,从政府行为到民间力量,力求使得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和提升。在保障对象上由重度残疾人为主向所有残疾类别的残疾人延伸,逐渐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第二,要从漫灌式服务向滴灌式服务转变。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融合医疗、劳动、娱乐、体育等康复因素,提高康复效果。订制个性化服务方案,针对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需求状况,提供更加精细、更加科学、更加贴心、更加满意的服务项目。第三,要以更加开放发展的理念,鼓励多渠道社会资本进入残疾人服务领域。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调动残疾人组织和市场机制作用,优化助残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面向未来,当代中国的美好生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人都应肩负起应该担当的使命,自觉投身到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之中!

书 讯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18)》(残疾人事业蓝皮书)

主编:郑功成 副主编:杨立雄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主编、副主编简介: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灾害保险及民生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杨立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残疾人理论与政策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18)》总结了2017年及以前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概况,共分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总报告、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健康、残疾人教育、残疾人精准脱贫、地方残疾人事业发展等六个部分,不仅展示了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也深入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较为独到新颖的观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理论界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也能够为实践部门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

《人道主义与中国残疾人事业》

作者:奚从清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主编简介:

奚从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浙江省社会学会副会长、顾问,浙江省残疾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社区工作及残疾人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奚从清教授近年来对残疾人事业发展思考的论文总集,尤其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结合实践做了具体阐释,提供了具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这是残疾人研究者和工作者关于价值观、专业精神和基层工作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供高校、有关研究机构和各级图书馆收藏。

猜你喜欢

残疾人生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活感悟
我骄傲
无厘头生活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