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评”撬动教学评价杠杆

2018-12-25魏红

江苏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多元发展教育评价

【摘 要】通过评价内容取向、评价方式取向和评价主体取向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更多地将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给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配合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使评价方式和过程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基础之上,积极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评;多元发展;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6-0065-02

【作者简介】魏红,江苏省镇江市宜城小学(江苏镇江,212000)教务处主任,高级教师。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由此催发出诊断性、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等各种评价类型。教育评价发展到今天,除了理论的丰富多元,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评价目的和功能的厘清。我们绝不能把狭隘的评价结果视为整体学力的代表,更不能看成是学生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学校评价体系该如何构建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答案是因材施教、因材施评。

一、因材施评——教育的二律背反

因材施评,顾名思义就是因循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施以针对性的以促进“这一个”全面发展的评价。可以说没有因材施评,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

但实行因材施评是不是就意味着对“统一评价”的否定?当然不是。统一的评价是一种社会强制,有其合理性,不然考试就不复存在。站在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我们大力提倡因材施教、因材施评,呼唤社会对个体充分尊重,并为个体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但站在社会的角度,我们又必须依赖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做出判定和甄选。不探索因材施评,作为个体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没有统一评价不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社会与个体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

统一评价和因材施评这两种评价形式,就是教育评价这架天平的左码和右码。社会选拔功能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二者是在辩证统一中实现各自完善和发展的。统一评价和因材施评各自内涵的规定,就是在相互否定中确立并继续否定着。而我们的教育正是在“规定就是否定”的循环往复中得以螺旋上升的。但就当前教育评价的现状来看,这架天平是向左倾斜的。即使制定了比较均衡的课程学习计划,但实际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也会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失去平衡。致使对学生的评价有太多的横向选拔,严重缺乏纵向激励,客观上造成了不是为了教育的评价,而是为了评价的教育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特别是小学阶段通过“因材施评”,优化评价体系,呵护孩子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评——成为最好的自己

要使每个学生作为“他”所能达到的最好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中必须关注其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评”。具体体现在评价内容取向、評价方式取向和评价主体取向方面。

1.评价内容取向多元。

无论是何种评价都涉及“评什么”的问题。优化的教育评价首先必须确定“评什么”。它关乎学校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就学校层面而言,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注良好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培养,而且关注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2.评价方式取向发展。

因材施评的方式一定是动态发展的。面对丰富多元的评价内容,在形式上必须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着力突出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和发展,主动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在学业评价方面,不局限于分数评价,而是将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自我评定等方面结合起来,并分阶段综合纳入学生学业成长档案袋。事实上,这种关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只是缺少操作标准和规整,或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弱化了。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将其凸显和系统化,让孩子在自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中得到激励。

在素养能力的提升方面,评价方式应更为开放和自主。例如以个性发展为主轴的社团特长评价,可采用展评的方式进行。如举办书法作品联展、腰鼓汇报演出、最美校园摄影比赛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展现自我,收获自信。日常评价更注重动态发展,只要孩子们有了新的进步和好的表现,就会在学校大屏幕滚动显示。秉承因材施评的观念,更多地将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给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配合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使评价方式和过程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评价主体取向互动。

从评价目的来看,评价的结果除了使被评价者对自我成长的程度认识加深以外,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调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家长对孩子学校生活的了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提供服务。这就决定了评价主体的多方参与和沟通互动。

为实现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和协商,学校在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多维度的评价优化了评价功能,更重要的是在互动和沟通中整合了教育力量,减少了因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教育效能削弱的现象发生。

三、因材施评——高效能管理诉求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们越发认识到高效能的学校管理更多地依赖于评价的优化体系发展。评价是与教育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教学,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宏观及微观的每一个环节。

如果没能将理念的精髓真正转化为教师内心的行动指南,没能将充满生命节律的成长意识与家长达成共识,而仅仅是形似,那么“因材施评”评价体系所蕴含的理念和思想不但得不到发扬光大,反而有可能带来更坏的影响。

学校管理能够真正借力“因材施评”,学校发展就能展翅飞翔。“因材施评”在本质上是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目的。这种评价体系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整合所有有利因素,激发每个被评价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每个人的命运靠自己主宰,只有让学生个体的“自主”和“责任”达到认知统一,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发展。

猜你喜欢

多元发展教育评价
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普通高中特色化多元发展调查报告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本土资源的利用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