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中体验 在游戏中建构

2018-12-19王美华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性探究数学教学游戏

王美华

【摘要】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尤其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调动幼儿的数学生活体验,充分运用游戏让幼儿建构数学的初步知识、概念,开发幼儿的数学潜能,从而使幼儿爱上数学。

【关键词】生活;游戏;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如何使幼儿在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有限时间里,获得身心和谐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幼教改革的永恒课题。纵观我们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教师也知道了许多“应该”的原则、规律和方法,但在现实教育中,却普遍存在教学效率较低的倾向。往往一节课上,教师教得很认真,很投入,也运用了不少的方法,但真正掌握得并不理想:課间活动时,常见班内有好多孩子在修改、订正。这种低效率的教育,不仅花费了老师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幼儿对数学也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在园教育时间里,让大班幼儿的数学教学快乐有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诚面对,相信孩子

⒈平等、合作、交流

在《纲要》里,处处凸显出“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的理念。“蹲下来”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的蹲下来,更是心灵的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孩子中,真诚地学会倾听,与孩子一起合作、交流,使孩子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达到良好的师幼互动,从而让数学教学变得快乐。

⒉关爱、赏识、激励

《纲要》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与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做一名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每一件小事,赏识孩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孩子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因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充满爱意的课堂,有了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孩子才会自由自在地学,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从而老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不妨鼓励他们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孩子,教师不妨满怀期待地说:“先试试,来,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应翘着大拇指说:“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你看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孩子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而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二、抓住关键,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也是幼儿初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的积极因素。因此,要提高大班幼儿数学的教学质量,让数学教学乐起来,兴趣培养是关键。为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材料,使之成为数学教育的辅助手段,从而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⒈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幼儿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布置,一个整洁、有序且又充满童趣和感情色彩的优美环境,不仅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而且还能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老师不妨充分利用好每一块地面与墙面,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让它们成为幼儿间接学习数学的主阵地。比如在教室的走廊、楼梯上布置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卡通图画,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的同时,还可引导幼儿比大小、比数量、口编应用题,拓展幼儿的时空思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室的内外墙上,设计色彩各异的房子、小火车图案,在其身上贴上拟人化的数字,这样,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顺数、倒数及相邻数等数的概念;在活动室的窗户上,也可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成机器人、小动物的图案,不仅美化了教室,而且还可以让幼儿边看边数,感知数量的多少,认识几何图形。在教师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数学环境下,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了,进而促进了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

⒉材料的提供

数学是揭示事物规律、研究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比较抽象、枯燥。幼儿的思维不同于成人,他们必须依靠直接的行动或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而5—6岁的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更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材料的提供对幼儿数学兴趣培养及掌握数学知识至关重要。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大班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蕴含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中,从而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究,去发现并掌握其规律。首先,为幼儿提供动态而又富有美感的材料。诸如回形针、颜色瓶、趣味棋、数字牌、几何图形片,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具体而有趣,从而使幼儿主动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如班内大多数幼儿喜欢搭积木,我就在积木身上贴上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纸片,这样孩子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分类、排序、配对、比多少等数学知识融入进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中,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有趣。其次,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并不定期地更换、增加材料的新鲜感,引发孩子们的视觉刺激,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如用冰淇淋盒子做成动物头饰,套在用完的卫生纸卷筒上,再用各色布料略加装饰,让孩子们在上面玩钉纽扣游戏。引导幼儿边钉边数,如此就能愉快地帮助孩子掌握数量的多少,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知道高矮、粗细排序,能进行单数双数的分类等。孩子们在这些感兴趣的材料中学得乐此不疲,从而轻松、快乐地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⒊生活的回归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老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孩子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元、角”的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比如拿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让孩子统计自己组内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需要的碗、筷、汤盘各是多少……这样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孩子既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的方法很多,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老师要根据大班数学的特点及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注重方法上的巧妙结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⒈情境游戏法

根据幼儿好动的天性和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这也是新《纲要》所要求的。在教幼儿学习分类计数、排序时,可采用游戏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有一定情境的游戏,让幼儿在虚拟仿真的情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如在教幼儿学习“两次分类统计表”时,可设计“熊妈妈带孩子逛图形王国城”这一主题。开始,通过扮演小熊的孩子与图形的问好,为其排队→复习图形;而后图形娃娃乘汽车,引导幼儿按大小、形状、肯定与否定标记来分→复习一次分类;接着图形娃娃学游泳,引导幼儿按两种标记来分→学习两次分类;最后看课件“想想有几个”→归纳统计表。这种情境式的游戏方法,使原本比较枯燥、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教学活动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⒉引导操作法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特点和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数学主要依靠作用于事物之间的动作和動作的变化上,因而操作实物对于儿童学习数学概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皮亚杰的理论和论述也揭示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建立在通过自己对客体的动作基础上,从而强调了儿童应作为主动学习者,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才能有效。因此,在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时,可采用操作法,教师教得形象,幼儿记得牢固。如在教学幼儿学习5的分成时,可给幼儿提供颜色、形状各异的5粒纽扣,让幼儿自由地摆成两份,并说出自己是按什么来分成两堆的。这样,幼儿在动手、动嘴又动脑的情况下,很快掌握了5的分成。当然,在注重让幼儿操作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教师明确的语言指导。皮亚杰也说过:“无心地操作物质材料不能算幼儿的主动学习。”因此,幼儿在操作前、操作中,教师启发性语言的指导,能促进幼儿的操作和思维活动。只有引导适度,才能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只要我们努力创设合适的数学环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就一定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爱上数学,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有效性探究数学教学游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爆笑游戏
导入生活,延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