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所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基于儿童的核心素养追求

2018-12-19蒋丽清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核心素养

蒋丽清

【摘要】一所学校的课程实践发展,离不开学校对课程的系统规划和落地实践。围绕“让每一个孩子没有偏失地发展”的课程理念,学校进行了顶层设计,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通过设置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双向互动,相辅相成,既整合简化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又基于学校实际强化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一所学校要进行改革,核心就是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2015年,笔者来到万绥小学主持工作,学校课程改革便成为贯穿学校发展的主线,从现实出发,去探索适合一所现代乡村小学发展的课程变革。

一、学校课程实践的原点追寻

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最终的发展目标是怎样的?无数次追问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解答逐步有了实践层面的认识。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的不是一本本教科书的内容,而是融合了学校教师理解的学科课程,这些学科课程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在怎样学习的基本问题上,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自身经验和主观能动性的,面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体系,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通过深化和提升学生的经验使其更容易理解学科课程,向学科课程的逻辑经验发展,同时,也实现学科课程向学生经验回归。那么,学生通过学校里的学习,最终会怎样呢?我认为,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那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怎样才能得到学校层面的落实呢?这主要依赖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科课程学习,依赖于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依赖于学生具体学科核心素养在体验、整合、拓展过程中的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学科界限的活动和经验,通过深化和提升,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

正是由于对以上基本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儿童、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也清晰起来。当然,以上谈到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旨在体验、整合和拓展。为了便于一线教师认识和把握,就统称为活动课程。学生通过活动课程这一桥梁,主动学习学科课程,并在活动课程的促进下,实现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学校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获得丰富的经验,实现与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最终又在学生身上体现出经验、素养的发展和生长。

二、基于学校根基的顶层设计

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从顶层的理念、目标向低层的实际操作转化的过程,强调整合统筹的顶层设计,用以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理性自觉和实践效益。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偏离城区的乡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已经超过半数,家长的文化素养整体偏低,教师平均年龄40岁,教育科研素养有待提高,但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和敬业奉献精神成为学校的文化特点。因此,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追求和谐,享受快乐”。城镇化进程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农村学校的教育就是要针对劣势,填补给学生发展可能造成的缺失,追求发展的和谐,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基于此,学校课程的培养总目标就定位为:为学生未来健康而有意义的人生奠基。“健康”强调了学生的全面而没有偏失的发展,“有意义”强调了学生发展的优质,“未来”强调了学校课程的高瞻远瞩。学生的形象特质定位为:抱朴含真而又聪明睿智,积基树本而又见多识广。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规模偏小,而学生的发展定位不能偏,于是,“让每一个孩子没有偏失地发展”就成为学校的课程理念。“没有偏失”就是要认识不足,就是要放眼未来,就是要关注个体,就是要把握核心,就是要动态调整。

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打破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散点状态和校园活动的随意性,形成双向互动的两大类课程:一是以知识为逻辑基点的学科课程,二是以经验为逻辑基点的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主要依据知识体系逻辑在课表中按周实施,活动课程主要依据学生的社会经验体系逻辑在规划中长短结合按学年实施。学生在圆心正中央,活动课程是起点和延伸点,学科课程是重点和核心区,两者相辅相成。活动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化、学校活动课程化构筑体系,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六个领域中形成主题开展学习。学科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分科组成六块,依托各科课程标准和部、省编教材展开教学,校本课程作为补充,纳入学科板块。学生正是在学习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实现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防偏”学生特质的塑造,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整个课程结构如下图表示。

三、追求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

学校学科课程的实施,首先体现出分科教学“术业有专攻”的优势,既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和深度学习的展开,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深度,还需要各种经验、知识、技能、能力和品格的整合性运用。为了加强学科课程之间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对学科课程进行组块,对于联系密切的学科和充满乡土和地方气息的校本课程,组合成六个学科课程板块,既避免科目细分过多和校本课程的庞杂,又有利于教师在实施学科课程时融通创新、整合把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這六个学科课程板块是“语文与修养”“数学与思维”“英语与世界”“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其中,“语文与修养”包含了语文、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还包括书法、经典与成语阅读等校本课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文史哲不分的,就连当时的蒙学读物“三、百、千”也是识字教育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组成板块也有利于从先人的古代语文教育中汲取营养。而且从周课时学科占比来看,一二年级“语文与修养”占比40%多,三至六年级占比30%多,给教师的整合以更多的时空。再如,“英语与世界”是英语学科与校本课程的世界视野与世界文化教育的结合,“体育与健康”是体育学科与健康教育以及本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绥猴灯”校本课程的整合。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校科目繁多带来的零敲碎打、肢解分割。

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是因为其作为不同情境所需要的共通能力,具有因不同情境需求的普适性或可迁移性。因此,在课堂教学层面,学校试图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不仅传承传统课堂的学科深耕,而且通过学科板块、跨学科的主题单元整合和新技术新媒体的情境再现,加强了知识、技能、情境、经验的融合,推动课堂转型和教学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如在“语文与修养”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将语文、道德与法治或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内容,按当前教学逻辑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与学习主题开发,促进学生对该主题的学习有一个更高的水平达成,体现出整合学习的增效。当然,有些内容不必过于强求整合,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如下图所示。

四、全新定位发展的活动课程

学生来到学校,学科课程并不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学生在学校里,社会生活经验也有了规划和提高,而且这一部分时空区别于学科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这就是学校的活动课程。这既是人的社会性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试刀石。万绥小学在设置活动课程时,参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其定位为: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具体落实活动课程时,以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活动课程的核心,以学校的其他活动为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划分出“班队活动”“校园节日”“家务农活”“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考察探究”六个领域,以时间节点展开主题学习。活动课程的组织、策划、实施,根据内容的不同,实行班级、级部、校级三级管理,并适时依据校情和校本资源的开发而动态调整。活动课程有的排入周课表,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实施,有的则临时暂停周课表,集中时间段按学年计划实施。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渗透在所有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学校的学科课程中,虽然“语文与修养”板块中的“道德与法治”承担了主要的德育任务,但德育工作应该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局面和工作境界,特别是德育工作与学校的活动课,是完全可以融合实施的。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校梳理出五类活动育人的方式,分别是纪念日活动、仪式类活动、实践类活动、校园节活动、班队会活动,这与活动课程中“班队活动”“校园节日”等六个领域是重叠或交叉的。显然,通过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所以,学校的活动课程统整了德育活动,也让一些活动有了课程价值,活动课程实施更有序、有节。这样,诸如活动课程中开发的“我是‘非遗小传人”“找个岗位去体验”等主题学习就找到了更准确的课程定位。学校里每个学期都要安排集中外出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中华恐龙园、环球动漫嬉戏谷乐园等景点游玩,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开发出真正的活动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安桂清.基于核心素養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8(09).

[2]李松林.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机制与培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03).

[3]李松林,贺慧.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

[4]贾建国.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性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8(05).

[5]刘桂辉.课程与经验的关系解析——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观及教育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6(21).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漫谈少先队活动课
中职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