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培养路径探究

2018-12-18邹海兰

卷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培养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在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共产主义信念淡薄、价值观多元等问题。本文旨在从分析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影响因素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探索培养青年大学生信仰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培养路径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某种理论、主义、主张的信服与认同,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的种类很多,诸如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宗教信仰等等。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有追求,有信仰,而且要有科学的信仰。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陷入精神空虚的境地,生活处于混沌状态之中,最终将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有信仰但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必然不能正确的指导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可见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信仰对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是受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文化多元化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共产主义信仰意识淡薄,价值观多元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对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建构一个和谐的信仰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1.1 青年大学生思维意识趋于独立化、价值观念趋向现实化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更加趋于理性和对社会观点的分析更加表现出自主性。首先,青年大学生这样群体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的知識积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办事情比较理性,但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个人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在高校中,许多产生恶劣影响的事件频发,多数都是因为一些小事引发的,例如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大学生恶性杀人事件等。青年大学生处于知识宝塔上层,受教育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出现这些对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心理层面出现了问题。青年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和他人相处,以科学的道德信仰来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受现代新媒体——互联网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知识接收的渠道不在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和阅读书籍,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若是没有正确及时的加以引导,容易误导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对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已形成的信仰造成冲击。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交流的深入,各种意识形态以不同渠道、不同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高校,处于现代科学和文明的前沿 ,思想的碰撞也十分突出。一方面在高校中,大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前沿、新颖的学说和主张,能激荡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宗教势力渗透进来,不仅有部分学生被影响并加入其中,甚至有少数高校教师也深受宗教的影响,并且积极地向学生传播宗教理念,但是这些宗教参差不齐,有的只是披着宗教团体的外衣,进行破会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动,这些宗教团体的存在及其传播的部分思想,对于信仰处于成型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和新事物接触或者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中,独立、平等意识得到加强,但是组织纪律性和政治敏感性减弱。这些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意识淡薄。

1.2 青年大学生行为方式凸显个性化

大学生在对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中,不再完全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更多地倾向于个性化的方式。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被要求“一刀切”,完全按照一样的行为要求进行活动,评价标准也没有与时俱进,比较单一化。目前高校实行学分制,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体系削弱,班级概念已淡化,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大部分时间是以个体行为为主,学生独立选课,独立完成课程,班级的组织学习功能弱化,从而使得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滋生。以90后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缺乏和同辈群体的交流机会,生活中往往特立独行,很难考虑顾及到他人的感受。长此以往,对他们的价值观、信仰构成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青年大学生个体需求日益多样化。19大之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此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不难看出人民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还有许多其他的需要。在开放的大环境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不断发展上升的阶段,需求日益多样化。

1.3 青年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由于大学生心理内部的需要结构发生变化,大学生的追求有其独特性,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西方价值观年的渗透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思想产生混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

2 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2.1 因经济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重视程度随之增强,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的风靡和享乐主义的盛行。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许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的事件,例如,大学生的不文明借贷行为,大学生本身就属于消费群体,主要收入基本上来自于父母,十分有限。但是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心思不在到学习上,反而被学校惹上一些社会上,校园中的不良习气,沉迷游戏、吸烟赌博等等,享乐主义盛行。作为学生,尤其是极少数女大学生主要心思不在学习上,过于注重外在,爱慕虚荣、互相攀比、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华而不实,有的大学生因难以承担这些高额费用而走上歧途,出卖自己,向一些不法贷款分子、集团贷款。

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社会转型的急剧变革之中,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法用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跟上,社会中诚信缺失、物质至上、迷失理想、信仰模糊比较普遍。这些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我们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大学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物质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的学生无心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在市场经济中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反而沉迷在其中,无法自拔。

2.2 因政治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淡薄

首先,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跟不上贫富分化速度,社会仇富心理更趋强烈。现在社会中,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贫富差距大,且改革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最终造成两极分化。如此,社会矛盾激化,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过大,且他们思想激进、心理还不够完全成熟,思考问题容易走向极端,办事情容易冲动,缺乏理性。其次,社会保障制度跟不上民生问题出现速度,使人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社会保障只能一步一步的来,逐渐走向完善,但部分青年大學生认为西方福利待遇好,进而认为资本主义是完美无缺的,是最好的社会制度,盲目崇拜。却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否定社会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最后,青年就业形势严峻、问题难以解决,就向往西方,崇尚“自由世界”。

部分青年大学生难以理性看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致使对国家前途信心不足,对共产主义信仰迷茫。青年大学生要认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客观的评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虽然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要始终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共产主义最终是会实现的。青年大学生未来社会中的中流砥柱,要牢牢的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2.3 因文化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趋势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向我国渗透。他们作为发达国家,不仅仅满足于成为经济霸主,还要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输出他们的思想文化。如美国向我国输出的文化产品,电影、电视剧、图书、价值观等等抢占我国文化市场,挤压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当代大学生作为易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的一类人群,在价值观取向上面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上同西方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时代落差不容小视,面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现今的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趋势。

3 培育青年大学生信仰的路径

3.1 坚持思想引领,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思想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仰

第一,加强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一是要立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立足传统文化这个根本,否则就成了无土之木,无根之源。第二是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信仰。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核心”,因为它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是最深层次的、最持久的力量;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第二,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主阵地、主渠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和国情、省情、学情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促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信、真懂。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其精髓,才能让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三,要牢牢抓住网络新媒体这一新阵地。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基本上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产儿,它们对互联网十分熟悉,并且经常接触。互联网上信息具有开放性、传播更新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青年大学生深刻的被它影响着。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之外的其它课堂教学中要有机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利用新媒体的规模效用,依托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站、官方微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主题教育。

3.2 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在感悟中凝聚梦想

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培养出一支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拥有一支高精尖的师资队伍,他们能更好的用所学知识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加强自身文化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大学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知识渊博的老师,丰富的图书馆藏、身边优秀的同学,大学生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自己。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对校训、校规进行大力的宣传,使学生能够牢记,并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二是进行校风建设也十分重要,学生在校园里面,受它熏陶,健康的校园风气能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学生的发展。高校社团是开展大学生信仰培育的重要载体,是信仰教育主渠道的拓展和延伸。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下,要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辐射作用和隐性德育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思想,吸收和借鉴其他先进文化。

3.3 坚持实践育人,构建道德实践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重塑信仰

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信仰培育,不但要让青年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而且要让这种认同感自觉外化为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行为。在实践中重塑信仰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方向原则,信仰的塑造需要旗帜鲜明、方向明确,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马克思曾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乎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也就是说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在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要遵循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

首先高校可以开展更多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高校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于许多大學生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是难以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其次,可以开展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融于日常的实践之中,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体察民情,构建道德实践平台。最后,大学生自身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实践的思维,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社会实践和服务奉献中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殷丹.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与信仰教育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02):189-191.

[2]张长虹,马福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94-100.

[3]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时代主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102-106.

[4]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6):88-91.

作者简介

邹海兰(1993-),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培养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