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发性腹壁血肿诊断及治疗:附13例报告

2018-12-13杨兴广杨继武赵鹏举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下腹压痛活动性

杨兴广,杨继武,赵鹏举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云南大理 671000)

自发性腹壁血肿(spontaneous abdominal wall hematoma,SAWH)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容易造成误诊,特别是发生于右下腹时,极易误诊为阑尾炎。尤其是老年人,随着抗凝药物的使用,抗凝药物导致软组织出血的病例较为常见,其发病率为3%~7%,文献报道较多的为自发性腹直肌鞘血肿(spontaneous rectus sheath hematoma,SRSH),其次为髂腰肌血肿(iliopsoas hematoma,IPH)〔1-3〕。如果接诊医师能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就可以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近年来,就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SAWH患者资料、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中,男6例,女7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59.2岁。13例患者均无明显外伤史,既往有慢性咳嗽、肺部感染、使用抗凝药物、打喷嚏或弯腰负重后突发持续性腹痛,腹部触及包块入院。合并有肺部感染7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3例。

1.2 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多为无明显诱因的急性腹痛或腹壁压痛性包块,偶有肠梗阻表现,可有皮下淤血、瘀斑,病变部位压痛、肌紧张,一般无反跳痛,全身情况较好,生命体征多平稳。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临床表现多为腹部局限性压痛、肌紧张,无反跳痛,触及腹部包块,界限欠清,嘱患者抬头紧张腹壁可触及包块,右下腹瘀斑1例。右侧腹痛8例,左侧腹痛5例,其中右下腹疼痛4例,伴有腰背部疼痛3例。伴恶心、呕吐4例,大便带血1例。触及局部包块3例,行腹壁彩超或CT检查。见图1。典型患者1:1例68岁男性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明显咳嗽、咳痰症状,全腹压痛,左下腹肌紧张,无反跳痛,发热,体温高达38.6℃,WBC(白细胞):12×109∕L,Hb(血红蛋白):98 g∕L,痔疮病史10余年,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淡血性液体,腹部立位平片提示小肠多个气液平面,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少量血性液及血凝块,左侧腹腹内斜肌部分断裂,裂口约3 cm,血肿大小约4.2 cm×4.0 cm×3.0 cm,行血肿清除、缝合断裂肌肉及出血血管,确诊为左侧自发性腹壁肌肉断裂并血肿形成,血肿破入腹腔导致腹腔积血。5例入院后血肿较小,症状较轻行理疗及配合保守治疗后痊愈。另外7例腹壁下血肿诊断明确,血肿逐渐增大,血肿大于5 cm,且疼痛症状明显,行血肿清除、彻底缝扎止血后痊愈出院。典型患者2:1例76岁男性患者,既往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长期咳嗽病史,入院急查WBC:10.2×109∕L,中性粒细胞:78%,右下腹持续性疼痛2 h,入院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 h后发现右下腹腹壁瘀斑,予解除痉、抗感染、化痰止咳等保守治疗后痊愈。见图2。

图1 CT检查症状图

图2 典型患者体表症状图

2 结果

在接受治疗的腹壁血肿患者中,5例保守治疗(排外1例入院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平均住院时间为(6.4±1.1)d,3个月后返院复查行腹部CT检查,血肿直径平均(1.2±0.4)cm;而经过手术治疗的7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3±0.5)d,术后3个月随访CT未见腹部血肿残留或复发情况。

3 讨论

3.1 腹壁血肿的形成 SAWH临床上比较少见,以老年人居多,男女比例为 2~3:1〔4-5〕,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分为自发性腹前壁血肿(即腹直肌鞘血肿)、自发性侧腹壁血肿。有学者认为腹壁血肿应属于腹部卒中范畴,即指自发性腹腔内或腹膜外出血所引起的急腹症,由腹壁动脉或静脉破裂引起〔6-7〕。

腹内外斜肌均可出现损伤形成血肿,但最易断裂的是腹直肌,腹直肌断裂形成的血肿多见于腹壁下动脉在Douglas半环线处进入腹直肌后鞘的部位,最常出血的是深部的腹壁血管。初期大都有剧烈疼痛,以后变为持续钝痛,外溢的血在腹直肌鞘内压力增高,整个腹直肌可以有明显强直,并有显著压痛。肌肉断裂处充满了血液,肌肉紧张伴有明显疼痛而不容许作详细的触诊而被忽视,有时可摸到隆起的肿块。如出血量较大,血液在半环线以下可以透过横筋膜,在下腹部的腹膜前疏松组织中广泛浸润;甚至透过腹膜,引起剧烈的腹膜刺激现象,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的体温一般是正常或稍高,血象可以显示贫血和白细胞增多。整个临床表现很像一种严重的急腹症,但很少出现休克症状。

单纯腹壁损伤形成的血肿,通常由外伤引起,而SAWH临床上较少见,无明显诱因的SAWH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病基础为老年人血管常发生退行性改变,同时伴随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8〕,动脉弹性差,肌肉韧性减弱,突然咳嗽或腰腹部用力活动造成腹部肌群的不协调收缩,造成腹部腹肌纤维部分断裂或腹壁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其次,女性妊娠、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抗凝药物使用〔9-10〕、咳嗽、体力劳动、腹部开放性或腹腔镜手术均是形成腹壁下血肿的潜在因素〔4-5〕。

3.2 诊断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非典型病例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以达到诊断目的。首先,全面详细的病史采集,本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思维迟缓,记忆减退,常不能准确叙述发病情况及诱因,致使病史资料不全。其次,查体多有病变部位压痛,肌紧张,一般无反跳痛,出现皮下淤血、瘀斑;腹部穿刺及超声检查在鉴别中有重要意义〔11〕。再次,影像学检查在SAWH诊断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彩超和CT在区分腹腔内病变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往往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腹手术〔1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SAWH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其省时、便宜、无放射性,其敏感性可达70%~90%〔12-13〕;表现为低回声团、无回声暗区,局部腹壁结构紊乱〔14-15〕;超声检查时,SAWH一般位置表浅,如鉴别困难时可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腹壁血肿位置固定与腹壁相连,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进行诊断〔16〕。CT的敏感性可达100%,但大多患者高龄、心功能差、并发有肠系膜血管病变、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因此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13,17〕。在所收治的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中,由于患者入院查体提示右下腹压痛,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易和普通外科的常见多发病急性阑尾炎相联系;加之该病并不十分常见,接诊医生经验不足,对腹壁血肿认识不到位,对患者慢性咳嗽病史重视不够;再次,在发病早期,还未形成典型的皮下淤血或血肿,临床症状、体征与外科急腹症相似,如缺乏仔细鉴别,极易误诊,这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3.3 治疗 据报道,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抗凝剂的应用及患者微血管病变、血管脆性增加,易导致软组织出血及血肿形成,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18-19〕。其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争议,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国内有学者认为唯一治疗措施是手术,目的是结扎破裂血管〔6〕。国外主张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干预〔20〕。保守治疗包括止血、停用抗凝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输血治疗。外科手术也有相关报道〔21〕,由于手术止血的复杂性,找到出血部位并确切止血相对困难,因此外科手术止血有一定的局限性。

Popov等〔22〕把腹壁血肿分为3种类型,I型:无活动性出血,血流动力学稳定;II型:有活动性出血,无肌肉筋膜破裂;III型:有活动性出血,有肌肉筋膜破裂。I型只需保守治疗;II型没必要立即行栓塞治疗,在保守治疗期间密观患者病情变化;III型立即行介入栓塞治疗。最近有研究指出〔23〕,利用丁基氰基丙烯酸酯(n-butyl cyanoacrylate,NBCA)经导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其报道的50例经导管栓塞治疗的患者,88%经造影证实为活动性出血,12%患者血管造影正常,因此Jawhari等推荐无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如何,避免逐渐发展的血肿导致不可挽回的结局,应该尽早进行栓塞治疗。

笔者认为在临床治疗方面,若患者血肿面积较小且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可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应用止血药物,B超或CT引导下血肿穿刺抽吸、置入引流管引流后加压包扎〔24-25〕,必要时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采取相应的理疗从而促进血肿的吸收。若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血肿较大甚至破入腹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在紧急输血治疗的同时,直视下结扎破裂血管,分层对齐缝合肌肉断端,如在手术中血肿难以彻底清除或局部仍有少许渗血,可术中留置橡胶引流管充分引流,以减少血肿再发、感染或腹壁疝等并发症。在本研究中,采取血肿清除术及保守治疗的患者均治愈出院,临床疗效显著。最近研究表明,经导管栓塞治疗在腹壁血肿的治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23〕。见图3。因此,外科医生对腹壁血肿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选择保守或外科手术相关治疗方案,这对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

图3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动脉造影图

猜你喜欢

下腹压痛活动性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