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31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8-12-10黄晓丹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概率

黄晓丹

(昆山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江苏省昆山市215300)

我院ADR监测水平,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共314份。对ADR报告中的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ADR反应分级和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1]。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

在314例ADR报告中,女性发生ADR为140例(44.59%),而男性则为174例(55.41%)。10岁及10岁以下年龄段发生ADR的概率最高,为30.25%,11~20岁青少年的比例最低,为4.46%,具体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Tab1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gender and age with ADR

2.2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在314例ADR报告中,有14例(4.46%)口服给药,2例(0.64%)肌内注射,其余298例(94.90%)均为静脉滴注。

2.3 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和构成比

在314例ADR中,共涉及19种药物种类,77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中药及中成药,具体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上报ADR中怀疑药品不止1种,有联合用药的情况,所以统计的药品数量超314例。

表2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和构成比Tab2The category and proportion of drugs which induced ADR

2.4 ADR涉及的抗感染药物的种类及构成比

314例ADR中有223例涉及抗感染药物,共有8类药品,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构成比最多为58.74%,其次为喹诺酮类为16.14%,第三为大环内酯类为12.11%,具体见表3。

2.5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表3 ADR涉及的抗感染药物药品种类Tab3The categories of anti-infective drugs related to ADR

在314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191例(58.59%),其次为心血管系统37例(11.35%),具体数据见表4。同时,部分ADR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故总例数超出314例。

2.6 ADR反应分级及转归情况

在314例上报ADR中,新的严重的ADR有9例(2.87%);新的一般的ADR有75例(23.88%);严重的ADR有1例(0.32%);一般的ADR有229例(72.93%)。痊愈的有196例(62.42%),好转的有114例(36.31%),未好转的有4例(1.27%)。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由表1可知,在314例ADR中,ADR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且男性和女性发生概率无显著差异,说明ADR具有普遍性。但在这些报告的ADR中,年龄段的分布有较大差异。10岁及其以下儿童和21~30的青年年龄段ADR发生的概率位居前两位,分别是30.25%和18.79%。10岁以下儿童发生ADR的概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儿童身体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差。而且儿童专用药品少、规格少,药品说明书缺乏儿童的用药信息,儿童用药成人化[2],从而导致ADR发生概率高。近年来,青年人发生ADR的概率有所提升,这可能和青年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乏锻炼,导致患病概率增加有关。所以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个人体质不同,调节用药剂量,保障用药安全。

表4 ADR累及器官、系统和主要临床表现Tab4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2 ADR和给药途径的关系

我院静脉滴注导致患者发生ADR的概率最高,达到了94.90%,和国内报道相一致[3]。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比例高,除了和患者自身有关外,更多的是因为药物直接注入人体组织、血液或器官,没有肝脏首过效应,注射剂内的渗透压、微粒、pH等发生变化,就可能引起变质[4]。与此同时,静脉滴速、静脉输液配置不规范、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等因素都可以引起ADR。临床医生应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病情,尽量避免静脉滴注以减少ADR的发生。

3.3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抗感染药物在我院发生的概率最高,共有223例(61.77%),并且药物品种也是最多的。该类药物存在较高的ADR发生率和我院广泛应用此药物有关。抗感染药物中发生ADR例次前三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为广谱抗菌药物,种类丰富、抗菌作用强、副作用较低,经常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感染,用量很大。其他因素如不合理的合并用药、静脉滴注速度过快、药物污染都会使得头孢菌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大大增加。喹诺酮类药物发生ADR的概率仅次于头孢菌素类,此类药物很大可能使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使用方便、不需皮试、价格优惠、疗效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使得此类药物发生ADR的概率上升。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过程中,临床医生需全面考虑其疗效以及ADR,权衡利弊,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中药及中成药发生ADR的次数位居第二,共57例(15.79%)。近年来,随着中药及中成药的广泛应用,中药制剂引起的ADR不断增多。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功效成分大部分是抗原性强的大分子物质,还存在大量未知成分,容易产生变态反应[5],加上中药的产地不同,制备方法不同,中药的质量难以把控,更加导致其发生ADR概率增加。所以在中药及中成药使用时应加强用药监护,用药前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尽量单独给药并注意药物的配伍[3]。

3.4 ADR和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的关系

由表4可知,ADR累及大部分的器官和系统,其中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达到了191例,占到总数的58.59%,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局部肿胀、红斑疹、丘疹等。提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关注那些不是很直观,容易被忽视的ADR,及时发现处理,以降低ADR对患者的影响。为了预防此类ADR的发生,临床医生用药前应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进行皮试,一旦发现用药异常,应立即停止用药,做到用药安全合理。

3.5 ADR反应分级及转归分析

结果表明,严重的ADR占到3.19%,其余均为一般的ADR。绝大部分的ADR都能好转和痊愈,只有1.27%ADR转归情况为未好转。这提醒医务人员,对于发生ADR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救助措施,降低伤害。

综上所述,药物发生ADR的情况比较复杂,为保障患者安全,医院应该加强对ADR的监测力度,提高ADR的报告数量和质量。从上报的ADR数据中分析寻找规律,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降低ADR的发生。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类药物概率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头孢菌素给药前有必要常规皮试吗?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