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

2018-12-06管玉梅

新一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行为分析影响因素

管玉梅

摘 要:攻击性幼儿由于自身的行为具有攻击性,易与同伴之间产生摩擦,这种频繁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如不正确引导,将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容易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影响伙伴关系和班级的教学秩序。针对此现象,基于我对本班幼儿的观察、记录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采用观察法、记录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并以此为契机提高班级孩子整体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行为分析;影响因素

一、绪论

独生子女家庭是现在大部分家庭组成结构,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象牙塔中,受到父母长辈的娇惯,没有受过任何挫折。当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离开父母长辈,进入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内心会产生分离焦虑、害怕等情绪。当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加上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攻击性行为自然会表露出来。当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应及早发现加以干预,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幼儿关心、表扬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

(一)攻击性行为定义。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内容。是指幼儿更为频繁或者严重的对他人或物体进行攻击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人际关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為。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晨间进行“垒杯子”游戏时,贝贝和凯文正在专心致志的垒杯子,贝贝缺一个杯子,发现凯文那有两个个,直接伸手过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凯文不愿意把积木给贝贝,贝贝狠狠地把所有高塔都推到了,甚至用嘴巴去咬凯文的手。贝贝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常见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当幼儿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咬人、抓人、大哭。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老师,要想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必须要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因素。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观察,发现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皆有发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形成因素有很多,经过分析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个人及社会因素

1.幼儿年龄特点。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这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案列: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辰辰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伟伟说:“辰辰,你往后面站一点!”辰辰没理他,仍然贴在辰辰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辰辰,辰辰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你干嘛?”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辰辰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辰辰:“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辰辰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像辰辰这样的带有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常常用带着敌意的眼光去看待伙伴的行为和意向,也就是说,辰辰将别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2.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需求。当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案列:在建构区里,孩子们正在用积木搭房子、桥、公园等各种建筑,小熠跑到洲洲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洲洲他们几个叫到:“快放下,是我们的。”可小熠没理,往他搭的桥走去。这时,旁边的壮壮一把抓住小熠的衣服,小熠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他的头上砸去,幸亏只是砸到了旁边的空地。小熠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积木”,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打他他,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二)家庭环境因素。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案列:离园时间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亮亮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爸爸来了。我跟亮亮说:“亮亮你爸爸来接你了。”亮亮抬起头,亮亮对爸爸说:“我还要玩一会儿。”亮亮爸爸站在门口说:“不行,我有事赶快走!”亮亮大喊:“我要玩。” 亮亮爸爸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亮亮的爸爸看见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亮亮两个耳光,气愤地说;“你走不走。”亮亮嘴巴一咧,大哭起来……亮亮的爸爸生气地抱起亮亮,一边朝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行为大多数都来自于与父母的模仿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和对儿童错误的指导方式及活动监督都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对于儿童来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度过,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评价都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第一,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案例:一天,辰辰不小心碰倒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向老师告了状。辰辰平常比较顽皮,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地呵斥辰辰:“你好讨厌,老是打人!待会儿不准玩游戏!真不讨人喜欢!”或许辰辰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这种态度,他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为什么,他脑袋一歪说:“我就要打!反正老师也不喜欢我。”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那样:“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如果儿童经常接受对自己的积极、正面的评价信息,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会

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儿童经常接受对自己的否定性的评价信息,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将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幼儿采取怎样的评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二,教师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案例:考虑到安全、人数限制问题,毛毛虫已经很长时间不玩了,在老师刚宣布要玩这个项目的时候班级幼儿都很兴奋。到了户外个个都迫不及待的都要爬上去。老师宣布分两部分上去,女生先上去。就看到贝贝和萱萱迫不及待的都往毛毛虫的触角上爬,两个人你推我挤,互不相让,贝贝最后被萱萱给推下。幼儿的游戏空间被死死的限制在某一个地方玩,活动的范围受到了班级界限的约束,因此当孩子终于盼到可以玩自己最喜欢玩的活动时,便会疯狂的抢占心爱的游戏项目,时间长了就会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行为会转化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竞争行为,导致班集体中出现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

(四)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随着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越来越普遍,其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善于模仿但还不能正确分辨是非的儿童来说,其负面影响是无比巨大的。案例:辰辰特别迷恋奥特曼,自控能力弱的辰辰常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断发出“嗬,哈”的声音,一次晨间游戏时间,辰辰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壮壮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壮壮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辰辰用手在陈少身上乱打,壮壮哭着喊:“老师,他打我。”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辰辰对于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使他攻击性行为得到发展。

幼儿个体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学会用多角度探究个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根据其心理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儿童关心,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社会行为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双方意见、行动达成一致,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行为分析影响因素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罪犯行为分析方法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分析及若干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