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2016-05-06郑湘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学生

郑湘裕

【摘要】 最早听到这个行业是在读本科时,当时有同学报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笔者还不以为然。那时以为,心理咨询不如教育威力大。前者是出了问题才来补救,后者则是预防,预防胜于治疗。但后来笔者发现这种观点有些问题。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校教育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更多地依赖于家庭。家庭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就决定了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而一个家庭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组成这个家庭的成员如何。夫妻之间出了问题怎么办?一靠自身的学习,二要借助心理咨询。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 学生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55-02

在这之前,我有四次去山区支教,去和山区的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教他们用积极的心理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山区的孩子们很喜欢我讲得“社会心理学”,有些还是为了听我的课才过来上课的。他们说:“百科(支教队伍中的代号,即本人)什么都懂,我们在想什么他都能知道,我们太喜欢他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讲人生观、家庭观和恋爱观!”其实我也没讲什么深奥的东西,只是把马克思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系统理论。

报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之后,我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实践。为了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这一年里,我亲自作了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我保存有详细的案例记录。

一、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1. 人口学资料

小林,男,14周岁,汉族,身高只有155cm,孤儿,被收养,皮肤黝黑,头发油乱,眼神略显怪异,性格偏向于偏激型,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养父母以收集垃圾为生,家境困难。

2. 个人成长史

小林是个孤儿,从小就被父母所遗弃,1岁前,在孤儿院成长,后来被养父母带走领养,养父母家庭贫困,靠收集垃圾为生,家庭收入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给予小林应有的教育,加上养父性格暴躁,经常对小林实施“体罚”式的教育,导致小林从小就性格暴躁,自制力差,好争斗,具有典型的胆汁质气质。

小林虽然身材偏矮小,但是,精力旺盛,因为好动,在人群中,也特别显眼,小林的母亲说小林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不容易沟通,还经常欺负弱小的孩子,进入初中后,更是严重,常常因为小事情与同学争执、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在班级上,人际关系非常紧张,人人惧而远之。

小林家住城中村,附近有很多黑网吧,在初一就结交了一帮“损友”,在“损友”的怂恿下陆续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机、打架,沉溺于网络游戏,最长一次达到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没有钱,就开始对周边的中小学生收“保护费”。再加上,在学校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一学期旷课数达80多节,上课还经常顶撞老师,对老师和同学都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后来,小林干脆不上课了,直到被原校送往工读学校就读。

3. 家庭环境

小林的家庭是贫苦的,父母都没有文化,居住环境差,其家住增城市郊区的一个城中村内,城中村内环境复杂、人多且杂,相比班级中其他的来自广州市区的同学比起来,差得太远了,其家里面积非常小,配置很差,家访时发现小林的房间在一间很小阁楼里面,这个阁楼需要弯着身体才可以进去,其家庭居所之简陋令我们家访的老师都非常震惊。

4. 家庭关系

据小林说,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小林的谈话过程中,小林多次提及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就是“棍棒教育”。小林说从小父母关系就不好,经常在他面前吵架,从小到大记忆中家里发生的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有一次爸爸和妈妈为我吵架,爸爸拿起斧头砍向家里那简陋的房屋,墙上一下被砸了一个洞,声音很大,那时我被吓哭了。

如果用0分和10分来评价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小林给母亲打9分,小林说因为妈妈对我很态度和蔼,很有耐性,虽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但是会经常讲些大道理给我听。给爸爸打了0分,因为爸爸对我从来都是漠不关心的,好像我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一样。所以,小林一直在内心深处一向是感激妈妈的。后来,小林的妈妈告诉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一个隐瞒了小林同学14年的事情,小林其实是一位孤儿,他们夫妻由于不能生育,才到孤儿院收养回来的。

二、对“小林”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分析

1. 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和模仿是很有关系的,社会学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由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在小林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中,其父亲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小林的父亲性格暴躁,行为偏激,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关系不良,小林在这样的一种充满暴力、攻击的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了各种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

其次,在教育小林的过程中,其父亲更多地采用了“体罚”的教育手段,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更给予一种打你是“为你好”、“为你负责”的态度和美誉,这是旧式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病。

研究证明过渡的“体罚”会导致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体罚”是造成孩子堕落的重要诱因。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教育孩子更是如此,不要期望“棍棒教育”这一剂药就会收到明显的疗效,教育孩子需要的是耐心,更需要的是方法。

2. 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

从小林的生活历程来说,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是小成为带有攻击性的另一个重大原因,攻击性行为的表层是敌对情绪、对抗性行为障碍,有暴力倾向,其背后是由于在学习上遇到了挫折而不能迎难而上,不能接受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结果,小林在原校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在应试教育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导致了小林对自己的学习彻底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自卑心理,从而对学校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自我放弃,自我颓废,继而发生了逃学抽烟,喝酒,打架等一系列不良行为,直到被送往工读学校。

3. 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

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会伴随着自身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在认知方面: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有认知偏差,不能正确地看待和理解人际交往,往往导致被孤立的状态,人人敬而远之,人际关系疏远,但是对于自己为什么被排斥,却不能理智归因。在情绪方面,攻击性行为者一般多情绪化,情绪波动大,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而大动干戈,攻击行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在意志力方面,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一般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此外,有自卑心的人也容易通过其它方式来获得补偿,如果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的时候,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小林因家庭出身,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等因素影响,深感自卑,当以冲动、好斗等作为一种补偿方式的时候,其行为就获得了较强的攻击性。

三、对“小林”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矫正对策

1. 改变家庭的氛围和教养方式。

2. 加强学校的德育领域的建设。

3. 音乐治疗舒缓求助者的情绪。

4. 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

5. 对学生进行移情方面的训练。

6. 给学生充分的情绪宣泄渠道 。

总之,“小林”的转变大大肯定了我取得的进步,这也增强了我把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的信心。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希望能给更多的青少年带来向善的转变和关于生活的动力。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学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性研究: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西南边疆个案
赶不走的学生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云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校企合作视角下开发个案研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用爱引导幼儿乐学的个案研究
学生写话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