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剧艺术融合发展研究

2018-12-06郭珊珊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广西壮剧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具有强大的艺术综合性,独特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灵活的包容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等特征,主要由师公戏、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融合发展而成,既以祭祀仪式在乡村广泛流传,也以独特的壮族艺术剧种登上国家大雅艺术的舞台,成为经典的民间艺术之一。本文从壮剧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展演方式以及传播模式分析壮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融合发展道路,对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了探索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壮剧;艺术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 者】郭珊珊,广西艺术学校三级演奏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I236.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5-0146-007

远古时期的生产力和认识能力低下,人们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软弱无力,把潜在的恐惧心理和求生心理通过一定的仪式表达,以求得自然的保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化,诞生了文化和艺术。壮剧艺术也是在壮族先民异彩纷呈的文化积淀上,灿然孕育出来的戏剧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壮剧从乡野阡陌中发衍,师公戏和南路壮剧根植于先民的原始信仰。这种原始的心理是人类文化开端之一,也催发了壮剧艺术因子。市井乡间的民间艺术,大约从明清的戏剧传奇时代开始。城市演剧多在上层社会的宴会上,乡村演出多在节日性的庙台间。南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记载:“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廓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1 ] 4这反映了壮族先民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壮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因各地的经济文化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从整体上看,可分为北路和南路壮剧。新中国成立后,因时势的需要,壮剧走上了国家舞台,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批准成立了广西壮剧团作为传承与发展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障,给予强大的人力、物力保障。如今,壮剧融合现代化技术手段,以更专业化、系统化的模式发展,并与其他优秀文化融合发展,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既传承鲜明的民间艺术内涵,又拓展了壮族戏剧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师公戏是壮剧发展的雏形

(一)广西师公戏是傩文化的创新和延伸

在前秦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把原始祭礼惯称为“傩”。[2 ] 526秦始皇凿通灵渠后,中原地区的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岭南地区,傩文化和世居广西的古老的少数民族图腾融合,出现了祭祀歌舞的乐巫,这种表演艺术,在壮语里称为“SEI”,即师公戏。[2 ] 526壮族图腾多元,有花神、雷神、青蛙神等等,构成了以植物、动物、天体为一体的多神信仰体系。傩文化和壮族这些信仰体系融合产生的“师公戏”,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成了当时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南宋时周去非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任桂林县尉,著有笔记《岭外代答》,记载当时桂林傩的情况:“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3 ] 11

(二)“师公戏”从宗教的祭祀仪式到壮族戏剧的演变

众所周知,早期的师公班子负责主持宗教的祭祀仪式,师公戏最初的戏剧因子就出现在古朴的请圣歌舞之中,表演主题多与神灵有关。经典剧目《功曹请圣》源于民国以前的祭请神祀仪式。四位功曹分别是指天庭中负责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位神仙,由四位头戴面相各异面具的扮演者饰演。扮演者从形象、动作上模拟、装扮成神祇。这样的请圣仪式,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装扮人员,同时又要把这些装扮行为连成一体,构成一个有规模的仪式,扮演者的表情、動作因此拥有了一定的情节假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请圣是为了帮助人间的托请者与上天沟通,扮演者在装扮过程中,开始有了内心的注入和情感的折射。这种祭祀请圣仪典已经是一种包含原始戏剧美的表演形式,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清朝时期的“师公戏”类似于汉族地区的跳神活动,既设坛建醮举行宗教仪式,又扮演角色出演神话故事。清代南宁府教授梁廉夫在《城厢竹枝词》里描述了广西乡间百姓观看跳神的情景:“遥闻鼓响坛遗,知是良辰九九期, 三五成群携手往,都言大社看跳师。”他还在《贵邑竹枝词》写道:“放下腰镰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师;归来姜豆休忘买,留待明朝逐疫时。”[1 ] 19这种类似于跳神的活动,明显具有驱逐鬼魅、愉悦神祇并娱乐百姓的作用。它在广西戏剧活动不发达地区,逐渐向娱乐表演转变,最后成为一种较为简单的地方土戏。

民国时期“师公戏”由宗教祭祀仪式向民间戏剧过渡,即向壮剧转型。1933年,民国时期的广西省政府正式颁布《广西改良风俗规则》,其中规定:“不得迎神建醮,违者没收其所聚集之捐款,并处首事者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金,其在场僧道之法衣法器没收之”。“不得操巫觋地师等业,违者处五元以上二十元以下之罚金,再犯者加倍处罚”。一时雷厉风行,道巫为之歇业。时势所逼和生活所迫,以迎神建醮为生的师公只好改弦更张,在跳神的基础上,参照其他戏曲剧种,吸收了民间歌舞和传说故事,继续传承着“师公戏”这一行当。然而,其内在本质已发生变化,开始向民间风俗小戏转型,师公也不再是职业迎神建醮者,而是民间艺术的演唱者。这时,民间艺术家们编演了《莫一大王》《甘王》《四姐下凡》等有故事、有人物、有念唱、有歌舞的民间传说剧,以及《花姬送子》《送鸡米》《打马草》等民间风俗小戏,最终完成了向戏剧的过渡。师公戏的表现范围慢慢扩大,它脱离了祭祀歌舞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加入现实社会的题材,表现生活的趣味,贴近群众的生活,大大提升了师公戏的内容丰富度,构建了广西壮剧的雏形,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因此流传得更为广泛。

二、北路壮剧的发展

(一)北路壮剧流行区域及其特色

北路壮剧流行于右江流域的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那坡等县市,最初是在当地民歌和坐唱曲艺的基础上,发展为扮演人物、载歌载舞的“土戏”。[3 ]18 北路壮剧开台前都要进行一个仪式——唱台符。台符是管阴阳的,主要是保佑演员平安,演出顺利。这是每次演出之前,每个戏班都必须遵照执行的规矩,戏班内部俗称为“内法”。两百多年来,北路壮剧固守着这一戏曲传统。

(二)北路壮剧经典剧目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清乾隆年间,田林人杨六练借用川剧的舞台艺术在街上搭台,在清乾隆三十年(1765)首次登台演出《农家宝铁》。这是第一个搭台演出的壮剧剧目,使用了“对歌”方式来展开故事,说的是壮家陈奉春夫妇单生一女,取名玉英,年方十八,四方后生纷纷前来求婚,女儿都看不上。父母无奈,只好顺从女儿,以一块家传宝铁为题,对歌招婿。《农家宝铁》的成功上演,使得当地的价值观和生活形态获得了舞台戏剧艺术体现,杨六练自此被尊称为北路壮剧第一代宗师——台师。其艺术价值还体现为对广西歌墟文化自觉的发掘和有效的吸收,其中“对歌”的表现手法几乎成为壮剧大戏的标志性保留篇章,为壮剧留下了宝贵的创作法宝,并奠定了壮剧载歌载舞的演出风格。

“乖呀咧”衬词的创造。北路壮剧《太平春》编立于康乾盛世,歌者极力颂扬当时的太平盛世,同时它也是“坐唱曲艺”的典型台本。鉴于《太平春》的平调过于低沉平淡,在王颂祥的指导下改正调另造曲,创造了衬词“乖呀咧”,又一次丰富了北路壮剧的唱腔。

“杀鸡调”的创造。每逢唱北路壮剧,都有杀鸡奉祖的传统。在一次演出中,北路壮剧第五代宗师廖法伦上台扮演磨刀杀鸡,准备招待恩人的过程中随意哼了一个曲,这种唱腔不仅唱出歌者的情绪高潮,还唱出了生活的趣味,听觉效果很好并被后人录成曲,命名为“杀鸡调”。廖法伦以深厚的专业戏曲功底为基础,无意间创造出新的唱腔,成为后来者心中标志性的改革,并丰富了戏剧表现形式。[1 ] 9

北路壮剧——“土戏”的产生。北路壮剧第七代全师黄永贵大胆地走出了一条“土邕”结合的道路,以土戏唱腔为本,[4 ]45在原来只有文戏的土戏里加进了邕剧武戏,丰富戏服和道具,并引进扬琴和击打乐,把当地土戏和邕剧巧妙地结合起来。黄永贵因为武戏出众,跟斗能空中三翻,“土飞猴”的美名不胫而走。原生于壮族地区的北路壮剧,以其包容开放的民族文化心态,向川剧、邕剧、彩调剧等其他剧种学习,不断地在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勇敢尝试。

三、南路壮剧奠定了广西壮剧的艺术地位

(一)南路壮剧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莫伦”是南路壮剧的最初曲调。南路壮戏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南路壮剧的产生也源于人与神的沟通需要,广西的古骆越人有头戴假面具与天神沟通的习俗,最终在靖西等地演变出特殊的曲调——莫伦,它是南路壮剧的最早唱腔。[1 ]14“莫伦”在壮语中的含义是叙述故事的巫调,有自身严谨的格式和韵律。南路壮剧最早的唱腔仪式感强,人们用这种神秘严肃的方式连接起现实与虚幻。

例如,《巫调》:你啊你啊你啊,你的大寿生日啊,家里的人都到了,跟大家一起过生日;回家你要经过崇山峻岭,顺利渡过你就到家了。

其次,南路壮剧善于汲取当地各类民间艺术素养。南路壮剧流行于广西西南部地区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4 ]18演出中使用壮族南部方言。土司举办喜庆、丧葬、斋醮、驱鬼仪式时,由祭师负责到衙门主持仪式,施法、降神、驱鬼、唱颂。这种仪式后来在民间就变成节日里的游艺活动:祭司开始表演双簧戏,一个演员在台前做哑剧动作,一个师傅在后面唱。“双簧戏”从当地壮话翻译过来就是“举行神龛仪式的师傅的戏”。

南路壮剧在发展过程中受靖西、德保流行的提线木偶戏影响和启发。[1 ]15木偶戏经过这里的壮族艺人改造,唱词语言采用壮族民歌的诗韵格律,多用结构严谨、独具一格的腰脚韵,演唱中多用 “呀哈嗨”为衬腔。1848年,德保县城人黄现炯组建土戏班,将祭师唱腔揉入其他民间小调和山歌,形成马隘土戏的主要唱腔。唱腔里有很多“呀哈”作为衬腔,所以也被称为呀哈戏。靖西足院的地方艺人创造了“足院”戏,即用木偶戏的唱腔,用人来扮演角色。足院戏与马隘戏合流,台上的主角从木偶演变为演员,南路壮戏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变成现在的南路壮剧。

(二)广西壮剧作为民族剧种地位的确立

解放初期,为了配合清匪反霸任务,广西开展了土戏新剧目的创作工作。代表作《宝葫芦》,套用了木偶戏的唱腔。剧中故事梗概是:贾员外欲强占焦大之妻,设计诬陷焦大用柴担压死了他家的“宝猫”,限期三天赔偿巨款,否则要焦大以妻抵偿。焦妻设下“宝葫芦”之计,将葫芦打破挂于门背。贾员外前来索款,踢开大门,掉下葫芦。焦妻称这个葫芦是“宝葫芦”,需以重金偿还,逼使贾员外以“宝葫芦”的赔偿抵消“宝猫”的赔偿。刻画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反映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不畏地主强霸的反抗精神,激发广大群众反封反帝精神。

这个剧目根据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结合当地的表演手法,起到了异常生动的宣传效果。该剧目在北京演出之后,好评如潮。1955年3月《人民日报》中写道:“在这次观摩演出中兴奋地看到了广西壮族戏曲壮戏《宝葫芦》,它讽刺了地主阶级奸猾无耻的诡计被劳动人民拆穿的丑行。这是一出颇有喜剧风味的戏”。[5 ] 至此,壮族民间俗称的 “呀哈戏”“土戏”,不仅正式以“壮剧”的名称走上首都舞台,而且确立了壮剧作为一个民族剧种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成为壮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宝葫芦》也因此成为南路壮剧的经典剧目。

四、壮剧艺术的大融合

(一)壮剧艺术的并蓄兼收和包容发展

纵观壮剧的发展历程,在科技和文明尚不发达的远古,人们只能受自然摆布,他们把内心的恐惧与敬畏幻化成神灵鬼怪,再试图通过祭拜神灵来表达内心的诉求,祭祀仪式以及人神沟通的故事便成了师公戏的创作本源和戏剧因子,并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戏剧主题得以扩展,最终服务于现实。师公戏中有大量优秀的艺术元素值得发掘和运用。在当今大型壮剧的创作过程中吸收运用师公戏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广西风情,师公戏已经成长为民族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与灵感因子。北路壮剧的宗师们敢于创新和融合,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北路壮剧的道路越走越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积累着民族特色艺术,也不断吸收着生活中的灵感和各类艺术营养,表现的题材范围覆盖了人间趣味、生活片段以及歷史传奇。[6 ]民间艺术家们采用源自生活的唱腔,复现动乱的年代,张扬雄健的精神,歌颂正直的英雄。创作者通过戏剧形式,体现了当地民众对官府、对历史的一种揣想和理解,从另一个历史认知角度,把握民族的走向和命运。如今,北路壮剧颂扬太平盛世、抒发生活向往的传统仍在延续。

南路壮剧融合了木偶戏、足院戏与马隘戏、土戏和山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唱腔、衬腔,并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创作,焕发了壮剧发展的勃勃生机。继《宝葫芦》之后,广西壮剧又推出经典剧目——《百鸟衣》。这出戏在尊重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注入了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农民政权的新思想,使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得到了全面升华,彻底摆脱了民间戏剧格局拘紧的窠臼,成为南路壮剧的经典剧目之一。1955年国庆前夜,《百鸟衣》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为国庆祝贺节目,广西壮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经过整理,南路壮剧共有传统剧目一百多个。壮族人民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使得壮剧剧目不断扩展,既有《毛红玉音》这样的民族原生剧本,同样也包括《秦香莲》这样的汉族传统戏剧的改编剧本。

(二)师公戏、南路壮剧、北路壮剧的艺术元素融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风情壮剧”在壮剧戏剧殿堂独树一帜,灵活运用了大量师公戏、南路壮剧、北路壮剧的艺术元素。风情壮剧《歌王》中,讲述了一个古代南征汉军与壮族先民从战争到融合的故事。这一历史进程,并非在血与火中,而是在奇妙的山歌声中完成的。古骆越族的首领勒欢,痴情于山歌,汉军大兵压境,勒欢不求战神求歌神,摆起了山歌阵,唱起了迎客歌,赢取了汉军郡主的芳心,化解武力冲突,换来民族和解与融合。剧中的亮点就是用歌声来化解或者说消弭了一场战争,在世界的戏剧史上也是独特的。[4 ]49剧中的《迎客歌》《哭嫁歌》《怀胎歌》《拦路歌》《情歌》《酒歌》《送客歌》极尽壮民族文化之精华;羽人、铜鼓、花山崖画、傩舞、板鞋舞等,展示壮族历史风俗的画卷。

《赶山》是广西戏剧院成立后创排的第一台壮剧大戏,描写了壮族文化史诗情怀,几乎涵盖了壮民族生存、繁衍、壮大历程中所有生命符号。《赶山》全剧分为 “祈愿”“追云”“化江”“琴诉”“蹈火”“羽殇”“锦绣”等多个篇章,通过寻找壮锦的历程,用布洛陀、壮锦、铜鼓、矮马、马骨胡、驮娘江、干栏和天坑等广西地域独有的文化元素,构成一幅幅地道的壮乡美图,用史诗般的全景画面揭示了坚忍、勇敢、勤劳、向上的壮民族精神。

历史壮剧《冯子材》同样也是一部壮族韵味十足的民族剧作,在把他的故事改编为壮剧前已经有京剧、粤剧、桂剧等多个版本。冯子材是广西的民族英雄,需要用富有广西特色剧种表现和树立人物形象。二度创作的表演风格取材于各路壮剧,吸收南、北路的唱腔与师公舞的身段,并使用了壮剧乐器——木叶为新编剧目增加民族标志性符号。在舞台呈现的形体这方面,充分运用了壮民族和壮剧的表演元素,如花山手势、师爷台步、大王开山手,此类动作不仅能够精确地区分角色,也是壮剧和其他剧种的区别。

(三)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的合流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的成立,标志着南路和北路壮剧的合流。地方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南路和北路壮剧音乐唱腔相互吸收融合,根据新剧目内容的需要创作了新唱腔,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时代感更强。广西壮剧团成立之后,积极寻求主流价值的认可,聘请国内知名导演执导,形成一批形式规整、深具文化内涵的剧目。广西壮剧团作为省级院团,以西南官话,即桂柳话为官方表演语言,广西绝大部分区域的人和南壮北壮都能听懂,扩大了参与群众的范围,丰富了壮剧的表演和表现形式。

壮剧原本有300多个传统剧目,有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如《文龙与肖尼》《百鸟衣》《蛇郎与七姐妹》;有源于各类演义及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杨家将》等;还有从汉族戏曲中移植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秦香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逐渐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如《红铜鼓》《宝葫芦》《金花银花》《梅峰岭》《西山坳》等。[1 ]66这些剧目从内容到艺术表现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四)壮剧艺术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

闭克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剧)代表性传承人。他师从第九代宗师黄福祥。闭克坚通过言传身教,广收学员,培养壮剧传承人才。在传唱中,既继承传统,又进行创新。如把传统唱本《侬智高》改编成现代剧本《侬智高招兵》,在剧中把侬智高由反派人物改变为壮族首领的英雄形象,还原了历史真实面目,符合了壮族人民心理需求。同时,在唱腔中,继承了第四代北路壮剧宗师王颂祥所创造的衬词“乖呀咧”模式,使该剧在当地广为传颂。

在北路壮剧的流传地,如今已是新人辈出。新编壮剧把生活本色上升为舞台艺术创作,现实与戏剧交融后闪现的艺术之光熠熠生辉,动人心脾。例如,田林壮剧团的地方新编曲目《一声鸡鸣》来源于生活琐事,一位忙于公务的乡长下乡归来,没顾得上进家门,先帮年轻漂亮的女邻居修理水管,不曾想被自己以找鸡为借口、循声而来的妻子撞上,引发了一场误会。以日常的工作事例和生活趣事,反映了新时代党员干部优先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道德情操。

2015年广西戏剧院推出的壮剧大戏《冯子材》,讲的是光绪年间法国侵略军南下,早已解甲归田、年届七十的原提督冯子材临危受命,命人抬着为自己打造的棺材,亲自带兵到镇南关奋力抗击,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对于这段发生在广西壮乡的历史故事,用什么手法才能充分表现出壮族特色?用“傩”再合适不过。在戏剧设计中,男主角冯子材与女主角青凤的表演,大量吸取了师公元素的身段造型和动作模式,用师公戏手法来展现杀贼祭天的情景,既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传承了壮乡独特的传统艺术文化,把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一书记》是新编的现代戏,创作团队捕捉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广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每年派三千名干部下基层是自治区党委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西戏剧院成立后,与时俱进,把贴近政策和基层群众生活的现实题材艺术化后呈现在舞台上。

第九届广西戏剧展中,广西戏剧院的现代壮剧《第一书记》再次上演。这部壮剧讲述了扶贫攻坚的故事: 2012年起,廣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到国家级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帮扶和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剧中,第一书记、女博士刘萤初出茅庐,到贫困村播撒青春。她锐意改革,用智慧、热情和执着,点燃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最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开发之路。

五、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艺术来源于现实并服务于现实。现代社会中,艺术与文学、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文学作品获得艺术灵感,并转化为戏剧形式也是新时代壮剧的创新性改革,把表面的歌舞性和内涵的文学性结合起来,赋予了壮剧艺术新的面貌。同时,艺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把国家政策和基层群众的题材融入新剧中,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传承和发展壮剧艺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成了艺术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进一步加大对壮剧剧团建设发展的支持

广西壮剧团的成立是保护和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之下,建立一个好的剧团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保障。“戏剧永远是集体性的,要有一个好的集体,才能演出好的戏……现在只有一个好剧团,才能搞出好戏;光有一个好演员,是搞不出好的戏来。提高剧目质量,发展戏曲艺术的关键在于建立好剧团”。[7 ]59剧团的成立意味着壮剧工作更为专业化,更加方便吸收和整合各路剧种优良有效的艺术因子并把它们系统化。在综合的过程中,各地区的壮民族文化内涵相互交流与融合,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壮剧由灿烂的壮文化为支撑点,只有把文化内核整合提升才使得民族戏剧有深度和高度,才值得让人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解读,这也是一门艺术长足发展的条件。通过加强壮剧剧团建设,把支离的艺术因子凝聚整合,有利于壮民族文化的进步,有利于壮民族特质和民族文化生存发展。

(二)创新和发展壮剧艺术表现形式

一是把吸收融合和扬弃革新相结合,突破壮剧固有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瓶頸。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是这些具有自发性、神秘性和区域性的仪式的接受度不高。因为区域和语言的约束,阻碍了原始戏剧的流行,导致戏剧艺术发展进程缓慢,表演水平和题材也具有局限性。[8 ] 就壮族戏剧文化而言却是零散或迥异的,这样不利于壮剧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阻碍壮民族间艺术和文化的交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立广西壮剧团以来,壮剧不断地吸收艺术营养,大胆变革,最后登上全国性的舞台。布景道具的运用,摆脱了写实手法的限制,使舞台表现更自由。灵活地改变与融合各个戏种的表演程式、唱腔,使地区艺术融会贯通集大成。用特殊的舞台语言,艺术化的夸张、强烈的创作手法,在现代戏中努力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同时,还充分发扬了壮民族戏曲艺术的传统特点。

二是多种乐器伴奏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为壮剧艺术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马骨胡是南、北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黄一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骨胡的传承人,为了顺应壮剧伴奏的需求,他在马骨胡制作与改造上独树一帜:琴杆和弦轴采用木质坚硬的铁木制作,把位增加到四个把位,加宽了音域。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得更现代化,在保存和改革传统的主奏乐器马骨胡的同时,适当地吸收了西方弦乐如大、小提琴;打击乐如定音鼓等元素,还有电声乐器如电子琴、电吉他等。同时,舞台场景布置也使用多种现代技术。这说明了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单有独特的民族性,还有极大的包容性,这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要求,也是争取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1 ]107

(三)构建壮剧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

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使命。首先,地方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细化国家将壮剧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可操作可执行的保护制度,这是最坚固最根本的保障。第二,需要充足的经费来支持剧团的运作、壮剧理论的研究、演出和学习以及对外宣传等有利于推进壮剧发展的活动;第三,要加强人才培养,支持民间艺术教育,如刘海德的马骨胡演奏技法,学自马骨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一格,如今他从德保城关镇人大主席的职位上退休,带起了云山小学的少年马骨胡班,用实际行动把这项民族技艺传承下去。第四,加强对外宣传壮剧的意识。壮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值得被更多的人关注与欣赏。第五,建立起系统的壮剧理论,呼吁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和专业学者加入到壮剧理论建设中,让壮剧成为一门独立而不孤立、雅俗共赏的全民艺术。继承和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自信心,为民族艺术和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焕发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 韦苇,向凡. 壮剧艺术研究[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 覃乃昌,潘其旭.壮学论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5.

[3] 蒙光朝. 壮师剧概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 廖明君. 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5] 朱树兰.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N].人民日报,1955-3-27(3).

[6] 韩建军.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北路壮剧的保护与传承[J]. 绥化学院学报,2008(4).

[7] 张庚. 必须改革以角儿为中心的舞台体制[M]//《张庚文录》第五卷.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8] 孙婷.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J]. 戏剧之家,2016(24).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