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猎民村里的现代“莫日根”

2018-12-05自治区民委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8年10期
关键词:黑麦鄂温克族鄂温克

“莫日根”是北方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满通古斯语族所共有的语词,集智慧、勇敢、高超技能于一身的人被称为“莫日根”。蒙古语和达斡尔语将“神箭手”称为“莫日根”,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将“好猎手”称为“莫日根”。

土生土长在呼伦贝尔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维古奇猎民村的杜伟军,凭着与生俱来的诚信、勤勉和担当,凭借科学化的管理和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走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成为鄂温克族猎民家庭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成为团结带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农机大户、国家级产粮大户、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垴垴”是鄂温克语对男孩子的爱称,杜伟军是家里第三个孩子,乳名叫“三垴”。1986年三垴参军,5年的军旅生涯中两次荣获“红旗车驾驶员标兵”称号,199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是我人生中成长最快的5年,在那里我放下了生存的猎枪,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钢枪,部队的生活坚韧了我的品质、增强了我的才能、开阔了我的胸襟”,每当回忆起军旅生活,杜伟军总会这样津津道来。

退伍后的杜伟军没有选择回到大山,而是来到了海拉尔市,稳定的工作让他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不期而至,父亲突发重病、卧床不起,大哥经营的农场连年亏损、濒临倒闭。家庭的重大变故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沾沾自喜的三垴,让他在人生的三岔路口重新拾起了那把本以为丢掉了的锄头。

维古奇猎民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全村共78户人家,都是放下猎枪不久的鄂温克族人。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这里早晚温差大、气温低,适宜耕种的作物少,加之从事农业时间短,没有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土地连年歉收,村民生活贫困。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过后,猎民村更是一贫如洗。面对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绿色沃土却过着穷日子的乡亲,面对家中的变故,面对靠爱心而不是靠自己双手建起的“包钢猎民新村”,自尊自强的杜伟军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担当。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儿,杜伟军家的土地和草场面积一点点增加,收入也越来越好。2005年,在扶持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杜伟军自己创业,一个名叫“山垴”的农牧场正式运营了。“山垴”不只是杜伟军乳名“三垴”的谐音,更深的含义是“好小子”,“山(san)”在鄂温克语中是“好”的意思,他要做有出息、能成事的“好小子”;他要成为让大山充满希望、让山里人摆脱贫困的“好小子”。

从此,杜伟军凭借科学化的管理和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走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使农牧场实现了从耕种到收割的机械化、现代化。他钻研科技知识,不断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出适合当地气温条件的早熟高产小麦品种。他带着自家农场加工的黑小麦参加绿博会展销,有机黑麦粉、黑麦米以其优良的品质迅速走俏市场,远销北京、南京、江苏、安徽等地,被称作“古老原始碾坊的味道”,是“大山深处的绿色食品”。

2008年,杜伟军注册了“山垴牌”黑麦米、黑麦面,同时涵盖了农牧场生产的所有农、畜、猎等产品。2009年4月,呼伦贝尔市第一家现代化的鄂温克合作社——阿荣旗山垴黑麦产销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山垴牌”黑麦成为山垴农牧场打开消费市场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现在,山垴农牧场除自有的3000亩耕地外,还流转了2000亩耕地,建起了粮食储藏库、机械修理部、粮食晾晒场、牛羊野猪圈等,固定资产总值已超过千万元,年总产值200万元,年产粮食300万斤。

杜伟军致富不忘乡亲,先后安置了2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年薪保底8000元,额外有奖金,并为他们缴纳了工伤意外保险,全年为雇员及家属免费提供食宿。在物资帮扶的同时,杜伟军更是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肉产业,将自家的草场免费向全村养殖户开放,吸引农民加入自家的合作社,并为农户提供有机黑小麦的优良种子和种植技术,还将自家申请的有机标识无偿提供给社员使用。

谈起“三垴”,残疾人代淑丽急忙打哑语告诉人们:“三垴是好人,是我们的恩人。”代淑丽和丈夫结婚后共养育了5个子女,家里生活极其贫困。2007年,她的二儿子考上了内蒙古财经学院,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温饱都成问题,要供一个大学生真是比登天还难!一家人焦急万分之时,杜伟军主动提出资助他家二儿子上学,每年给付5000元学费。2009年,代淑丽的老伴不幸患上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杜伟军获悉后,定期送去面粉接济,帮助他家解决生活难题。

为了解决人们出行难题,杜伟军个人出资50万元修了两条路,分别为扎兰屯市卧牛河镇新立村到维古奇林场6公里路和维古奇村到山垴农牧场8公里路。“都是鄂温克族,我还是一名党员,自己富起来了就想着拉一拉大伙。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鄂温克族一定能生活得更好。”杜伟军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忘民族情谊。

生活在大山里的鄂温克族有个传统,当“莫日根”带领族人狩猎凯旋时,最好的肉要分给没有劳动力的老弱人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最质朴的善良。杜伟军这些年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面粉20多万斤,救助贫困大学生8名,救助资金近10万元。还把侄子培养成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自己却年近40岁才结婚,儿时的同伴都当上爷爷时他才有了自己的孩子……

无私的付出换来了大大小小的荣誉和红红火火的日子。现在,杜伟军偶尔在朋友圈晒晒儿女绕膝的幸福生活,而最让他自豪的是当地人提起三垴,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三小子不孬!”

猜你喜欢

黑麦鄂温克族鄂温克
黑小麦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的驼鹿
黑麦的历史
鄂温克的驼鹿
黑麦1RS染色体臂Sec-1位点的研究进展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鄂温克姑娘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鄂温克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体育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