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8-12-05

金融经济 2018年14期
关键词:财务人员事业单位财务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与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也在随之改革,以满足新时期市场发展需求。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企业内部不断更新财务管理制度,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以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与研究,从而在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简要概述

众所周知,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的社会服务型组织,进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根据财务管理方式不同可分为全额拨款型事业单位、差额拨款型事业单位以及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通常而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业务活动、工作计划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筹集、分配、使用流程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保障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⑴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相对较多,主要有:国家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项目收入、附属单位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这一特点,致使单位内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复杂,不仅需要对不同渠道的资金来源进行差异管理,还要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保证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⑵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性质决定了其财务管理体系。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以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如果事业单位的服务支持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势必会对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⑶事业单位具有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工作特点。事业单位是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组织,不以物质收益与货币形态为各项工作的衡量标准。同时,也因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这一特点,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进而急需在今后的管理中加以完善与解决。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管理观念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事业单位有别与其他企业,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收益,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以及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同时,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致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内部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监督控制的优势作用。此外,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将财务管理工作简单理解为对单位资金收支的记录与统计,管理者观念过程陈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缺乏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有: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几部分,是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在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报告时,要综合与参考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收入增减因素等多项因素,以确保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有序发展。但是,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从业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财务预算的统计与核算,导致预算编制不切实际,预算管理的约束力能力不强。

2.3 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是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得以有效进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当会计核算完相关财务支出后,直接进行财务申报,忽视了会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从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功能与审核作用失效。同时,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通常只是起到了记账、报账的作用,相关从事人员对新时期的财务知识、国家政策、会计核算流程等欠缺了解,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脱节,财务支出的真实性缺失。

2.4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人员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与活动监督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其工作能力与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各项任务是否能够有效完成,以满足社会以及人们的发展需求,提供良好的社会性服务。但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先进的会计理念与财会技能顺势而生,同时也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加以掌握与熟练运用。而在实际财务管理中,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更新周期较长,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比较缺乏,从而导致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存在缺失,制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

3.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3.1 创新管理理念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财政体制也在发生着不断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刻不容缓。首先,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更新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新时代下的财务知识与管理技能,做到以身作则,为财务管理的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实现财务管理的模式转型,由原来的“核算型工作模式”转变为“管理型工作模式”,扩大财务活动的管理范围,落实管理实权,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最后,对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反复分析、整合,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促进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

3.2 增强预算管理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的工作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综合平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管理原则,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真实合理的财务预算,积极运用推广零基数的编制方法,实现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透明化管理。第二,严格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审批、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等各项流程,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第三,健全事业单位的评价体系,对预算编制、监督程序等进行详细审核,从而在有效解决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同时,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3.3 健全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是各项活动顺利开展重要保障,因而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强化监督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加强事业单位的活动监督力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费得到专款专用,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其次,扩大监督渠道,实现财务信息的透明化、可视化,开展全民监督,实时监督,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4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观念应用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当中,不仅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效益,还进一步满足了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以及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同时这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所要具备和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事业单位应重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新知识、新技术教育,保证持证上岗,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完善事业单位的奖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在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的同时,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同时是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基于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有问题与潜在问题,提升相关从事人员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教育,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结构,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在提升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以及人们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我国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财务人员事业单位财务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
守纪律讲规矩是财务人员立身守职之本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水利财务
外派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