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18-12-04阮浩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族谱文化自信博物馆

阮浩衡

摘 要:文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具有的当代价值,理解博物馆搜集、整理、研究族谱的意义。思考在新的时代,如何创新运用,通过陈列展览、社教活动让族谱文化资源更生动、更鲜活,更实际地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人民群众焕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根脉意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族谱;文化自信;博物馆;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1 文化自信与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1.1 文化自信的根源是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入新时代,实现振兴中华民族中国梦的指导思想。这个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故事。

1.2 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日益明显

我国博物馆事业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发展到现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特别是2008年全国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后,社会教育功能日益突出。在《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有利于发挥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博物馆因其拥有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

2 从馆藏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看文化自信

2.1 族谱的定义和内容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对族谱作了精辟的概括:“族谱,或曰家谱,系对诸如家乘、家牒、宗谱、世谱、房谱、支谱等的泛称。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一部完整的族谱主要包含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表、人物传记、家训族规。此外,还包括有收录族人的著述、诗词、奏疏等的艺文,代表家族世代发展顺序名称的字辈、排行和记录族谱印数的领谱字号等内容,能充分反映家族的历史。

①谱名,包括里籍、编修时间、编修次数等,如《东莞大汾何萃涣堂族谱》《民国癸丑年重修西溪家乘》《白马李氏四修族谱》等。

②谱序,对本族的姓氏源流、家族迁徙和族谱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

③凡例,说明族谱宗旨、内容和编纂及体例。

④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每套家谱都详细考证了自己的姓氏源流、真正的出处,都会有详细的记载。

⑤世系表,用以考证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交代清楚祖先、后代每个家族成员名字和辈分的图表。

⑥人物传记,有列传、内传和外传,分别记录的是家族中有功绩男子、家族中有品行女子、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⑦家训族规,家族中有名望的先人制定的同姓族人当遵守的公约,用以约束家族成员。

2.2 博物馆收藏族谱的意义

我国几千年的族谱文化是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而逐步形成,族谱文化在历史的延绵中,不断得到综合、沉淀和升华,日益彰显其特殊的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族谱作为重要的地方历史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族谱的学术文献价值和社会现实价值进行充分的发掘研究利用,也是博物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2.2.1 族谱的学术文献价值

族谱中详尽地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世系来源、家族中著名历史人物及家族中社會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难得的史料价值,为地方志和正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是我们今天研究、整理和开发族谱最主要的目的和出发点。

2.2.2 族谱的社会现实价值

族谱不仅有记载家族历史的功能,还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具有治家齐国、教化子孙的社会现实价值。人们通过对族谱的研究、规范的家族制度,提倡伦理道德,强化了家族观念,形成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2.3 从馆藏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看文化自信

东莞市博物馆现藏族谱多为明清时期及以后的族谱。族谱的人物传记中记载着先辈族人孝敬长辈、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例,是对族人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族谱中包含的家训族规及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总结馆藏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提倡”。

2.3.1 提倡家庭和睦,同舟共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南街邓氏家族是东莞名门望族,涌现出邓蓉镜、邓尔雅、邓祖颉等德才兼备的文化大家,这与邓族良好的家风教育是分不开的。《东莞南街邓氏族谱》记录其二十三世祖邓蓉镜编撰的《家规六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孝友”,即蕴含孝顺父母、夫和妇柔、兄友弟恭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浸校堂刘氏族谱》中广传公家训“敦孝悌、睦亲族”明确了家庭生活中亲人之间和睦友善、互相扶持的基本关系。广传公为刘氏一族入粤始祖,祖上“三代多为官”,南宋时期因逃避战乱携家人入粤定居,开枝散叶,生“二七男儿”,十四房多贤德有才。至良才公时,宁静祥睦的家族生活发生了变故,良才公身患重疾英年早逝。年方廿六的妣母廖氏为谋生计,带着幼子苍吉告别亲人,几经风霜,于清康熙年间,安居落籍浸校塘。稍后,苍吉又诚邀大伯良贤公一族来浸校塘定居,于此,伯侄两家合心同力,开荒垦种,世代繁衍。至清光绪年间,浸校塘人口飞速扩增,发展成为一个300多人的村落。良才公和良贤公共为浸校塘刘氏始祖。至今,浸校塘刘氏族人仍铭记先祖对后人的教诲,保有敦睦友善、同舟共济、不忘本源的宗族情怀。

2.3.2 提倡社會和谐,人人奋发有为

共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人们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共建美好家园。东莞翟氏始祖翟徽始入莞时,曾语诸子曰:“人之流生裕家者,亦必有道,齐鲁千亩桑,蜀汉千树橘,安邑千树枣,水居千石鱼陂,皆与千户封君等,是富给之资。汝曹可自逸自怠乎?于是日督家人开池养鱼,藩圃种橘,修畦以艺桑麻,凡可以养生之物,靡不蓄之,植之。不数年,家益瞻绕。”从这段话足见翟家上下齐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广东黄氏族谱 东莞谱》记录黄氏祖训四十八字:“官不忘民,民不忘本。贫不失志,富不忘贫。堂正诚实,廉洁清贫。勤劳俭朴,诸事严谨。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强不息,造福子孙。”这则家训思想立足家庭,关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朴素的和谐社会理念。东莞黄姓先祖于南宋、元明时期,从南雄、惠州、五华和博罗等地迁来,在莞地分布广泛。据族谱统计,寮步、万江、高埗、厚街、大朗、东坑等镇区共有黄姓村坊近百个,总十多万人,为东莞之大姓。东莞黄族人生生不息,奋发有为。据载,明清以来涌现出许多名贤,明清进士8人,举人14人。例如,明朝嘉靖举人黄学伊,官至江西抚州通判,是名臣海瑞的同僚挚友;又如清朝嘉庆第一举人黄绍夔,官至两广提督;清朝武解元黄龙韬,官至广州抚台,赐威武将军;近代革命志士黄侠毅,石龙黄家山村人,曾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广州起义,辛亥革命后,就任民国首届东莞县县长。自迁入莞地九百年来,黄族人发扬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精神,创造出许多辉煌的功绩。

2.3.3 提倡重德修身,严于律己

重德修身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体现。《塘尾李氏族谱》中的族约明确指出,族中子孙有敦崇古道、德行冠于乡闾,好学潜修、声华着于邑里者,通族当不时奖誉,公举表扬,风励后人。此举旨在大力推崇奖励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树立族人学习的榜样。据《东莞罗村翟氏史志》记载,创建东莞第一间桂华书院的翟杰不但精研学问,孜孜不倦,还注重潜心修德,常“端居一室,察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反观内证,恍见太极之渊,涵天机之浑穆,自是心常澄澈,无冒非几”。此正是杨时创造的既是“讲学之方”又是“养心之要”的独特修养方法。翟杰为广东理学大家。办学期间,他坚持躬亲讲学,传播理学,注释儒家经典。其宽厚谦逊的性格,使得众学子愿意跟随他安心治学。翟杰去世后,供祭于乡贤祠,东莞县令陈琦也在泽宫之地,创建思贤堂来纪念他。

2.3.4 提倡重教兴学,造福乡梓

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认为读书是治理家庭的基础,是家庭兴旺、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族谱中多劝勉子孙多读书以修德养气,兴办教育,造福乡梓。例如,《东莞雁田邓氏族谱》记载本族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为鼓励族人子弟奋发图强,对族中读书有成就及外出从政之人,必制作匾牌,上刻名字、荣衔,高悬于祠堂,以示光宗耀祖,并要载入族谱,流传后世。据旧谱记载,自明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雁田邓氏家族书香延绵,科名兴盛,贤达辈出。据《东莞罗村翟氏史志》记载,族人中大多秉承家学,科举及第步入仕途,有较高的文化修为。更有潜心于文化教育事业,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培育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先人,尤其以翟杰、翟龛、翟溥福三人最为突出。据统计,宋代东莞中进士及第者20余人,乡贡有75人以上。其中翟氏后人中进士有10人,成为乡贡举人的有19人,被崇祀为东莞乡贤的有2人,科名之鼎盛为东莞名士族之冠,也充分说明了由翟杰创办的桂华书院在当时充分发挥其培育人才的教育职能。

2.3.5 提倡爱民如伤,公正廉洁

族谱中有大量的篇幅书写家族中有声望的名人入仕为官的历史。弘扬他们在仕途经历中如何视民如伤,展现了他们为官清廉、爱民、实干的可贵品质。例如,《东莞罗村翟氏史志》中记载,翟溥福于明正统元年知南康府任职期间做了三件利国利民的大事:释放南康灾民、重修紫阳堤、重建白鹿洞书院。《东莞西门罗氏族谱》中记载了东莞罗氏西门始祖罗亨信,明永乐二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为官清廉、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关于他的故事有水边救人、巧计归田、跑马圈山等。罗亨信是明朝驻守边疆的重要将领之一,《明史》中有专门关于他的传记。罗亨信、翟溥福在东莞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

族谱文化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总的来说是健康向上,要求族人积极进取,追求社会和谐,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3 利用族谱文献资源,推进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1 采取多种形式,实现族谱资源全面对接

博物馆、图书馆、民间均有丰富的地方姓氏族谱资源,但缺乏交流合作。如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族谱资源全面对接,可使族谱文献的挖掘、研究、利用得到有效的整合。

3.1.1 加大对地方姓氏族谱的搜集、征集力度

深入农村搜集及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是丰富馆藏族谱的两个有效途径。针对本馆开展学术研究、策划展览所需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搜集。搜集方式可通过访谈摸线索,对村民讲明搜集工作的重要意义,鼓励他们把所藏族谱以捐赠、寄存、出售或提供复印件等方式交给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族谱,除了利用媒体新闻广泛宣传,还要主动联系族谱收藏家,讲清楚征集的意义、用途,使收藏家主动将族谱捐献出来,也可采取互通有无交换的方式,得到族谱资料。

实践证明,这些方式都是行得通的。经过多年努力,我馆搜集到地方姓氏族谱已达70种,涵盖32个镇区,其中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族谱有十多种,对研究本地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1.2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整合地区各馆族谱资源,共建共享

整合地区各馆族谱资源,对接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系统梳理现藏于各馆的族谱文献,将宋元时期迁入莞地之氏族的族谱中包含的“肇基祖”“堂号”“人物”以及实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网络数据库,开通共享平台。

例如,我馆依托图书馆开发的“藏书网系统”,创建了“博物馆图书资料电子信息化平台”,与图书馆、档案馆及多家博物馆编制联合目录。迄今为止,上传数据信息4957条,开辟族谱专栏,上传馆藏族谱文献电子化信息67条,并编制细分目录,方便检索。开通后受到相关单位高度重视,有效推动了馆际之间族谱信息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

3.2 以族谱为依托,深入开展地方史专题研究

对族谱的搜集整理,为博物馆深入开展地方古代史研究、近现代经济社会研究、历史名人研究、考古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据史书记载,在岭南历史上,自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的移民迁入。秦始皇统一岭南,推动了第一次移民高潮。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与岭南,形成了第二次移民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动乱,形成了历史上第三次移民潮。宋朝北方连年的战火迫使大量北人南逃,形成第四次移民潮。南宋末年,抗元失败,大批军民南逃形成了第五次移民高潮。依据史书统计,宋元时期,自南雄迁入东莞的家族就有41族。41族中,宋代南迁的有39族,元代2族,南雄珠玑巷氏族的南迁主要在宋代。宋代南迁的39族中,南宋、北宋之际南迁的有14族,占35.9%,宋元之际南迁的有10族,占25.64%。两个时期合计占61.54%,几乎是全宋的2/3。迁入东莞的移民,在东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置田兴家,立围建舍,开枝散叶,很多成为了以后的名门望族。据民国《东莞县志》和《琴轩集》所载,在东莞社会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移民家族有张氏、王氏、陈氏、李氏、赵氏、丁氏、翟氏、黎氏、何氏、尹氏、方氏、梁氏、曾氏家族等。这些经南雄而下的移民,对东莞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不仅为东莞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对东莞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藏于东莞市博物馆的各姓氏族谱大都记载其先祖是来自中原的汉族人,他们在唐宋时期经大庾岭通道南下,落户于南雄珠玑巷,宋元时期再迁徙于东莞定居,繁衍生息。族谱对家族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记载之详细在史书中罕见,且具有不间断性,无疑是做地方史研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馆近年来开展了“东莞历史名人调研项目”“东莞古代史研究课题”等专题研究项目,项目涉及莞籍历史名人如袁崇焕、容肇祖、翟溥福等150人。通过梳理族谱及地方志、县志等资料,汇总相关历史人物的图片、生平事迹、主要贡献、历史评价、遗作遗迹、实物等编制档案,并根据掌握的相关线索实地调研等。《东莞历史名人》和《东莞古代史》等书都是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书籍从客观史实出发,运用真实可靠的史料,对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翔实的阐述。既能作为东莞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又能为其他的研究项目提供参考。

3.3 以族谱及其研究成果为纽带,服务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社教活动

博物馆是人民群众参与度很高的教育场所,它的优势是能更好地利用陈列展览直观地对观众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族谱中蕴含的爱国守礼、诚信正义、清正廉洁的名人事迹,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例如,在策划《东莞文化名人文物展览》时,采用大量的文物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展现本地历史名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诸方面的成就。利用族谱中记载的世系图说明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展览内容更加详实,更有说服力。引用族谱中名人所写诗文著作、书信来函,将经籍、书法碑文、人物画、祠堂图等运用到展览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存在较高的文化欣赏价值。又如,独辟蹊径,策划举办《地方姓氏族谱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族谱文献资源吸引人民群众到博物馆来参观、考察、读谱、寻根与学术交流。族谱文化中的根意识,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上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再如,策划举办《地方科举文化展》,中国科举文化历史悠久,族谱中与科举制度相关内容均可向观众展示,生员数量,该地区隋唐至明清出了多少秀才举人进士等,并将文武生员以上人员详列,这样的展览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教育情况。

依托展览内容策划主题明确、内容新颖的社教活动,是让更多人在博物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工作的重心。鼓励观众参与体验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教活动,通过互动形势,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寓教于乐,不仅能为博物馆增添活力,还能加深观众对展览的理解。

创新社教活动的形式,在专题展览的大背景下,迎合观众兴趣,注重文化实践和艺术体验。比如“动手”活动,可举办“学习拓碑”“临摹历史名人书画作品”“学习篆刻艺术”等实践性强的活动;“动脑”活动可开展“族谱文化知多少”有奖竞答活动、“我所知道的东莞历史名人”“讲故事大赛”等主题鲜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相关活动;“动脚”活动可开展专题考察、实地参观等体验性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策划体现了博物馆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在这种或生动、或震撼、或奇妙的互动体验中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4 结语

族谱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极大流动和迁徙,世代血脉相连的农村社区在衰落甚至解体,传统民风维系的人际关系也逐渐淡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族谱便成了离乡人们,特别是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及有识之士心中乡愁情结的特殊符号和载体,是连接他们乡梓情感和精神寄托的纽带。

作为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资源优势的博物馆,在新的时代,如何创新运用,让丰富的馆藏优秀族谱文化资源更生动、更鲜活,更实际的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人民群众焕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根脉意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承傳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鹤鸣.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J].图书馆杂志,2007(2).

[2]东莞南街邓氏族谱旧谱(稿本).

[3]刘必忠.浸校塘刘氏族谱(稿本).东莞,2006.

[4]翟俊.东莞罗村翟氏史志(稿本).东莞,2006.

[5]黄惠光.广东黄氏族谱 东莞谱(稿本).东莞,2015.

[6]陈学伟.塘尾李氏族谱(稿本).东莞,2006.

[7]翟俊.东莞罗村翟氏史志(稿本).东莞,2006.

[8]邓耀辉.东莞雁田邓氏族谱(稿本).东莞,2003.

[9]翟俊.东莞罗村翟氏史志(稿本).东莞,2006.

[10]杨宝霖.珠玑巷氏族的南迁及其对东莞的开发[J].东莞文史资料选辑,1990(17).

[11](明)陈琏.琴轩集.杨宝霖整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族谱文化自信博物馆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博物馆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吴有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