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洛川宋代《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考

2018-12-04杨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5期

杨军

摘 要: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厢寺川林场发现宋代《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碑刻资料未见有关文献资料的记载。通过对宋碑及相关问题的考证,让我们对宋代宝峰寺和开抚古城的相关历史问题有所了解。

关键词:宋淳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维那头;宝峰寺;开抚古城;杨八姐

洛川县厢寺川林场杨八姐山,北纬35°58'38.1",东经109°41'26.2",海拔1060米。2018年4月9日洛川县博物馆业务工作人员亲赴洛川县厢寺川林场杨八姐山,将宋代《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一通征集至洛川县博物馆进行收藏保护。

1 石碑现状与录文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刻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砂石质,无座。石碑通高105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双螭碑首。在石碑正面(碑阳),碑身高75厘米,刻有《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刻经。在石碑文字边缘处,饰波浪形曲线连缀的花朵纹和莲花纹。石碑背面(碑阴),碑首中间刻一圭形龛,龛内雕刻禅定像一尊,像高13厘米,膝宽10.5厘米。造像风化严重,双手禅定,结跏趺坐,碑身刻有发愿文及供养人题名。

石碑虽年代久远,但整体碑文尚清晰可辨。此碑是延安地区洛川首次发现记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现将碑刻录文,并作简略考释。

碑阳:碑身高75厘米,阴刻楷书,竖排14行,满行20字,残存约200余字,碑文局部风化剥落严重(图1)。录文如下: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德①,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相②,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补说,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③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安土地真言曰:南无三满哆,没驮喃□(唵)……」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碑阴:碑身高75厘米,阴刻楷书,竖排15行,满行17字,残存约190字,碑文局部风化剥落严重(图2)。录文如下:

维大宋国淳化叁年(992)岁次□辰九月辛卯」九日己亥朔建立。伏愿:县□官员□□」禄莅(位),国安人泰,稼穑丰登,十雨五风,□□」顺康。维那邑众灾悉□□,二时斋祀,六」圣思临,如一既舒陈而罗□□,俻礼以□,」刻石烈(列)名,永为记耳。」

维那头□□□ 邑人曹□□ 邑人□□□」

邑人裴□□ 邑人□□□ 邑人裴□□ 邑人□□□」

邑人王□□ 邑人阿□ 邑人王全贞 邑人郝□□」

邑人郝□□ 邑人赵□□ 邑人李延□ 邑人□□□」

邑人孙文□ 邑人裴□□ 邑人杨知远 邑人□□□」

邑人郝远 邑人王福□ 邑人魏敬思 邑人□□□」

邑人刘思□ 邑人梁□□ 邑人魏延顺 邑人□□□」

邑人侯进 邑人刘行蒲 邑人耿思□ 邑人□□□」

青石匠人□□□□□」

2 石碑碑文考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它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起源,释迦牟尼佛的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版本也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最多的版本,常被作为念诵的经典。

据碑文题记年代“大宋国淳化叁年”,淳化(990—994)是宋太宗的年号,即公元992年。距今已有1026年的历史。碑文题记内容记载了立碑的时间及内容,题记内容为“伏愿:县□官员□□」禄莅(位),国安人泰,稼穑丰登,十雨五风,□□」顺康”。根据碑文内容说明北宋年间此寺庙香火旺盛,是民众祈求神灵以保护社稷平安的朝拜圣地。至于宝峰寺始建于何年,未有相关资料记载,宋代就已存在。

碑文中提到“维那头”和“邑人”,反应了佛教邑社邑众。唐宋佛教邑社源于中国古代的结社,通常指由信仰佛教的居士组成的一种民间组织,多依附于当地寺院,由寺院僧尼出任主首,开展佛事活动[1]。

“维那头”或称“维那”。“维那”本是寺院中的僧官,从南北朝时起就广泛用作佛教社邑首领的称呼,但其大多都是社邑的副首领[2]。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维那”有三层含义:一是管理僧众事务的官职;二是负责寺院的具体事务;三是民间邑社组织的管理者。此处应是指第三种,即民间邑社组织的管理者。“维那头”是邑社组织的总管理者。此碑刻捐资中约30人以“邑人某某”称呼,题记中有邑人侯进、邑人刘行蒲等邑众显示,表明这是参加了邑社组织活动及捐施修善寺庙的普通民众。

石碑碑首,两螭呈绞盘式下垂造型,身尾盘绕,无空隙。碑阴碑首圭形龛内雕刻禅定造像一尊,结跏趺坐,双手饰禅定印,可辨头戴风帽式造型。根据这种造像形象,学术者一般认为其可能是僧伽或是老者造像。该造像为单尊像,表现为头戴披帽,施禅定印僧形象者。僧伽扮演了护持救度众生的角色,是观音的化身,也是对观音的崇拜。僧伽崇拜在宋金时期在民间信仰中盛行。根据造像内容说明人们期望佛、菩萨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3 其他遗存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出土于宝峰寺寺庙遗址内,寺庙建筑已无存,遗址内现遗存杨八姐庙宇一座,为民间祭祀杨家将杨八姐修筑。现庙宇已塌毁,仅存民国石碑两通,其一石碑为功德碑,已残。另一石碑为“重修宝峰寺碑记”碑,据碑文记载,此寺庙遗址为宋代宝峰寺遗址,且寺北二里有宋开抚古城,这是与历史重要相关的问题,现简易说明。

杨八姐庙宇位于洛川县厢寺川林场东约5千米处的杨八姐山处。庙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长约10米,庙为夯顶砖窑,深6米,宽2.25米,高2.2米,两壁有壁画残片。庙前为献殿,面阔三间,宽5.8米,廊深0.46米,两壁壁画绘制杨家将故事及猛虎下山。现屋顶基本塌毁,柱坊曾经彩绘,饰有如意云纹,中央有砖砌台基一座,佛像无存。两侧各有民国三十五年记事碑两通。

杨八姐庙宇内西侧有重修宝峰寺碑一通,砂石质,圆首方座,碑高150厘米,宽58厘米,厚10厘米。碑阳:额题阴刻篆书“中华”二字,两侧线刻荷花、牡丹花卉、凤凰、大雁,边栏饰瓶插牡丹花卉纹。碑身楷书阴文16行,满行31字,约有378字。录文如下:

重修宝峰寺碑文」

自古忠诚、孝子、烈女、贤妇、有功於国家、能成名於天下,其嘉言懿行可傳於后世者,」皆載之史册,修寺廟以崇奉之赐不能忘也。宋有石(舍)太君、杨八姐等贤女贤妇,为」国勋,勳(勋)其身,范家规,足以师世范俗,前人卜地于开抚村之南山峯崇高之处,为」之修宝峰寺一所,此乃古之遗蹟,功业固然卓著,勿容议也。民自逃荒以来,居是」保者,皆崇拜信仰,民莫不从。于是,见其殿窑破坏、拜殿倒塌,卒至烟没不彰,莊子」明等相商重修,邀集民议,大部募捐,民欢驱之。修寺宇、塑神像、雕梁画壁、焕然一」新,令后人岁时祭奠瞻拜平临,上慰神灵,下悦民众,莊子明等以是功告成,述其」事於予,乃才識卑陋,欲自谢不文。然而,发微闡潛有意不容辞者,竊思寺之宜」修大矣?,南临深壑,北靠山峯,有居高临下之势,登堂远崇山複嶺,俯而视之,」尽观一切而□(金)身宝座,寺貌巍然,以佑民众,以彰功德,凡我墾胞(脃)承心奉之,有求」必應,是为之序。」

河南武陟河南省立第二商业学校毕业生赵法明撰文」

河南省武陟赵庄码头牛德芳浴手书」

总经理庄子明」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歳次丙戌二月上浣 穀旦」

碑阴:捐资人姓名略。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戍二月上浣榖旦,撰文赵法明、浴手书牛德芳”。据碑文记载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836)河南难民所重修宝峰寺,妆绘杨八姐庙宇事宜。

4 相关问题研究

4.1 与开抚古城的关系

开抚古城位于厢寺川,原名厢思川。据“重修宝峰寺碑文”的碑文记载,发现宝峰寺北距2里有开抚古城遗址一座。开抚古城,在宋代时即已形成。城修筑于开府村村北的山峁上,城址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坐北面南,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呈陡坡向上延伸。城址内上部地势较陡,下部经人工平整较平缓,现为农耕地。城址地表及墙体内散见秦汉板瓦遗迹遗物。笔者认为这件石碑与开抚古城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开抚古城遗址内发现有汉代绳纹、麻点纹板瓦残陶片以及宋代残瓷片等,通过墙体内夹杂汉瓦陶片和周边的烽火台遗迹分析,此城应为宋代时期修建。

根据“重修宝峰寺碑”石碑碑文题刻内容,发现有宋代宝峰寺遗址和开抚古城。从中可知宝峰寺在宋代时期寺院已建,为宗教场所,周边群众都曾来寺庙中敬香礼佛。开抚古城是交通、军事重镇,是经过关中至陕北、陇东等区域,接往南北、东西的重要要道,有着重要的地位。

4.2 与杨八姐的传说

相传杨八姐为宋代杨家将中人物,佘老太君女儿,名杨琪,字春花,因排行第八所以称杨八姐。北宋时期抗辽防南侵,令杨八姐镇守,其所在地当时是关中通往陕北边关的交通要道,重点防线就是今天的厢寺川,开抚古城驻扎着军队。杨八姐舍家为国的精神让后人感叹,后人为她建庙立碑。明人张宗介赋诗云:“渺渺平川绕洛城,碧天遥遥两峰青。岸回曲槛鼋鼋坼,潮送暗窗风雨生。”清代洛川县令令狐挺吟诗云:“谁把相思号此河,塞垣车马往来多。祇应自古征人泪,洒向空川作浪波。”关于杨八姐镇守厢寺川及开抚古城传说虽在洛川民间流传已久,但还有待于我们去考证。

5 结语

史书记载延州(今延安)也是北宋抵抗西夏的军事重镇。宝峰寺、开抚古城位于洛川县洛河流域的厢寺河支流,当沿着厢寺河支流进入洛河,与富县葫芦河流域相接沿西走向,可以直接到鄜州(今富县)及甘肃。这一地区常为宋、夏出入的重要通道。宝峰寺和开抚古城的修建与北宋和西夏的战争紧密相连,与人民的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把灾难、痛苦、希望都寄托于宗教的力量,以祈求国泰民安。该寺庙作为一处民间修建的佛教场所,修建者从供养人的信仰需求出发,这也说明在陕北延安地区宋代寺庙的建立,已得到群众的公认,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祭拜场所。

此碑亦不见其他史籍载。从石碑铭文内容、造像风格、题材内容分析,此碑是佛教信徒集资捐资寺庙的石碑。它为我们了解陕北地区宋代佛教的发展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对研究陕北地区的社会史、民间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薇,孙斌.定州塔《李德泽等修塔记》碑考析[J].文物春秋,2013(04):72.

[2]郝春文.东晋南北朝佛社首领考略[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