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高海拔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

2018-12-04隋明管永林李建朱克永张崇军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

隋明 管永林 李建 朱克永 张崇军

【摘 要】 我国的贫困区大多处于高海拔地区,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案例,许多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生态扶贫的理念,对生态环境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环境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及高海拔地区生态功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高海拔地区生态扶贫的基本模式和政策建议。

【關键词】 高海拔地区;生态扶贫;政治策略

[Abstract] Poverty areas in China are mostly located in high altitude areas. In view of the poverty cases in different regions, many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resear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on people's life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 altitude areas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thi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attern and the policy suggestion of the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high altitude area.

[Keywords] high altitude area;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tical strategy

高海拔地区在我国是主要的贫困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劣,常年低温高压,各类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种种问题。扶贫政策颁布以来,高海拔地区受到重点关注,在资源的倾斜下,高海拔地区也得到一定发展,但与平原地区相比,两者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仍在不断扩大。随着扶贫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全国贫困人口正在绝对规模的减少,然而高海拔地区人民却仍然贫困。生态环境在诸多贫困因素中越来越突出。本文深入解析了高海拔地区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当前高海拔地区在扶贫时面对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即: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把农业、林业与牧业及其它方面的经济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良性循环。

1 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联系

生态环境恶劣是高海拔地区贫困的直接原因。由于生态环境恶劣,低温高寒高压,不利开发,也不利于治理,而贫困地区人民更依赖当地生态环境,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后,就只能开采一些相对较容易开发的资源,从而使得高海拔地区特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加之生产方式落后,社会经济未能得到良好发展,贫困必然发生。落后的生产力水品对劳动力的需求缓慢增加,人们对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加,使得人们加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愈发恶劣,人们依赖的土地产量下降,更加剧了高海拔地区的贫困,环境与经济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必然联系。据不完全数据显示,全国95%的贫困人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贫瘠的自然资源以及不发达的交通运输是导致高海拔地区贫困的和综合因素,生态环境恶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海拔地区温度远低于平原地区,高压的环境使人和动植物望而生畏,地势不平坦,常年积雪更不利于农耕。恶劣的环境限制了植物的生长,造成植被单一,生态系统脆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2 高海拔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

高海拔地区人口大多分布在条件落后的边远山区。而这些地区频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扶贫行动未能正常进行,返贫率自然居高不下。2008年四川因地震和雪灾 致使贫困人口增加了60.5万,其中有50万人都是由于汶川地震而返贫,导致原本恢复的社会经济再一次受到重创,贫困人口也随着灾难的发生急剧增加。而偏远山区信息不流通、交通不发达,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且高海拔地区经济基础差,扶贫资金有限导致了一直在扶贫,却从未走出贫困的场面。山区人民对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卫生环境差,资金远远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人民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的技能知识训练,劳动力素质低下,脱贫能力弱。

3 生态扶贫的意义与模式

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是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特色。而“生态扶贫”本着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协调发展的原则,对高海拔地区进行生态建设,设立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增加贫困人口就业率,使过度依赖转换为治理保护。既能逐渐改善生态环境,也能使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从而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增加脱贫率。通过生态移民与劳动力输出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对环境的过度依赖。

3.1 开发原地生态扶贫项目

(1)在原地实施退耕还林,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使农民从开发过渡到保护,一方面保护当地文化,把另一方面使他们有生计。(2)增加特色生产扶贫发展,对地方特色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让地方特色成为贫困户致富的资本,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增加产业链,使农户持续获得收益。(3)对村内的各类设施进行优化和改进,进行卫生建设,环境建设,使生活与环境相结合。对贫困集中地,实施整体推进,增加脱贫率。(4)加强教育体制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使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丰富他们的内心和思想,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水平,加大教育设施的改进,努力发展生存技能培训。

3.2 建立离地生态扶贫项目

(1)加大生态移民力度,扩宽生态移民范围,使当地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要为移民找到稳固的工作和住房,坚决杜绝“迁后返贫”和“重返原籍”现象。(2)鼓励贫困人口进城务工,增加收入。政府应积极配合为贫困人口找到合适的工作,增加其收入。在进城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身有一技之长。

4 结论及建议

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与当地居民贫困息息相关,生态环境恶劣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在贫困因素最为突出与明显。同时,劳动力素质低下,对技能知识一无所知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各类资源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根据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扶贫可分两种,即:原地生态扶贫、离地生态扶贫。(1)加强教育投入。贫困地区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教育资源落后,师资力量弱,导致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程度不高,素质水品低下。教育是决定贫困人口能否找到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高教育水平是实现脱贫的基本。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居民思想意识。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居民就业能力。(2)扶贫与环境相结合。针对高海拔地区的地貌特征和植被特征建立生态保护区,开发当地特色,是贫困户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从而进一步脱贫。加大扶贫资金的调用,将资金去向做成表格对外公开,以确保公平公正。建设项目进行公示,定期审核项目进度,确保资金合理利用。(3)发展特色产业链。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特色,打造健康、无污染的生态产业链。为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5 结语

针对四川高海拔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如果能将所提出的建议进行落实实施,那么在四川高海拔地区生态问题上的问题一定会的到很好的处理,并且可以将此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针对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解决高海拔地区的生态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伟.高海拔地区生态策略的研究[J].中国论文网,2017, (4):12-14.

[2] 刘敏.四川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生态网,2016(32):7-9.

[3] 周勇.我国生态扶贫政策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6,(3): 11-15.

猜你喜欢

高海拔地区
西藏高海拔地区初中学生眼病调查分析
高海拔地区夏季银耳栽培技术
适应高海拔地区荞麦高产栽培技术探究
高海拔地区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视精益化研究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高海拔地区玉米栽培技术
高寒地区矮高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