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的重要一环

2018-12-03李城林蠡李磊

消费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网络乡村振兴创新

李城 林蠡 李磊

摘要: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农民培训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年来,农民培训主要采取了面授和松散管理的方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培训时间不足,学生缺课严重,效果不好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认为: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使新型农民培训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可能。因此,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新型农民培训的模式应依据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个体特点来建立,而“网络为主,面授为辅”的培训模式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民培训 网络 创新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并通过建立乡村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来激发乡村的活力。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措施。因此,要实现这一的伟大构想,就必须找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四大路径,(刘合光:2018:48)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作用,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人才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的一环。培养乡村人才队伍,就是要撒播能够引领乡村发展、促进乡村繁荣的种子。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农民队伍,从而促进乡村全面融入信息化浪潮,并依靠互联网高效接受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和新商机,同时可以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以改造传统农业,借助现代科技以发展现代农业,由此可见,新型农民培训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新型农民培训是指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脫产的途径对乡镇农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是农民为适应就业、发展或其他需要而以一定的方式(包括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一种短期教育和教育投资。(王厚俊,2011:308)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新型农民培训要求我们应根据“农村振兴战略”的特殊需要来培养人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和特点

新型农民培训的对象一般是农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基层干部等,其培养目标是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就业能力和务农技能,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也应突出为乡村战略发展和乡镇科学进步服务的实际应用,培养工业、农业、商管等一体化的大农业“通才”,即:培养实用型、实践性强的具有一定科技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覃广泉,2005:43-45)那样,新型农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相关科技知识,更能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提高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知识服务。由于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不同,其培训模式也应根据农民的个性特点来建立。

1.年龄层次和学习时间。新型农民年龄普遍偏大、记忆力较差、但他们阅历较丰富,具有一定的人文和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另外,他们大都已成家立业,工作和家庭负担繁重,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却无法保证学习时间的连续性。

2.心理特征方面,新型农民一般年龄较为偏大,有相当的自学能力,但是会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羞怯和焦躁,并且会排斥面对面学习,他们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小圈子里,从而对自己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3.自身能力方面,新型农民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知识,但普遍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较低,初中以上学历的占了42.1%,大专以上也只占20.6%,他们缺少系统的素质和知识培训,无法借助理论来分析问题等。根据克里申(Krashen)的输入理论:年龄会严重影响成年人的知识获取和课堂学习,同时也影响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情感过滤包括焦虑程度、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而个人内心情感的变化会促进或阻碍相关知识的传输,也无法正确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的传递。因此,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很低的环境。(杨连瑞,2007:68)这就说明,要培养农村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建立一种适应农村新型农民特点的培训模式,以降低他们的焦虑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准确传授和充分理解的目的。

二、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培训的“面授”方式,就是面对面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和集中“面授”是原来农民培训的主要模式。老师是主角,而乡镇农民大都被动地学习。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新型农民继续教育的观念淡薄,教育方式单一、有些培训教师责任心不强、学生缺课严重等问题的存在,因此培训的教学效果不佳,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我们认为:目前乡镇农民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农村青年继续教育的观念淡薄。在广东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农民和务工人员认为,作为发达地区的农民,赚钱养家,享受富裕生活是第一位的,根本不需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这种方式来求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节假日和务工的空余时间来学习和面对面传授成了他们的负担,因此,相当部分乡村农民要么请假和缺课,使培训的“面授”教育无从谈起。

2.新型农民培训的管理手段存在漏洞。一些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农民面授教育根本不重视,更不愿意精心组织和管理,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缺少严格的管理手段,对于那些缺课的农民不仅不管,而且送分送成绩,任凭农民不上课、不参与实践考查。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不清查人数,不备课,讲些不切农民实际的内容,还有些教师,缺少责任心,由于学生少,因此,得过且过,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忽视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因此,“面授”模式出现了“学生缺课,管理松懈,教师敷衍,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

3.农民培训的内容比较陈旧,无法形成培训的特色。现代新型农民生活阅历不同。工作经历相异,理应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体现新型农民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然而,一些学校和培训部门为了减少教学成本和投入,只注重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监控,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充耳不闻,课程教学多为理论讲授,很少安排实际应用知识的实践环节,与乡镇农民培训教育应用型、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三、“网络为主”的改革的优势

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整顿和规范乡镇农民培训方式势在必行,而改革和创新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和学习模式是提高其教育质量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网络为主”的培训模式为这些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互联网正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综合处理各种信息,以计算机为核心,连接教师、成人学生、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以及網络其他信息,从而创设了一个符合农民实际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它以成人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倡启发式或探究式学习和学生与电脑的互动学习,从而形成了乡镇农民重温已掌握的知识对新的科技信息和现代农业知识的不断同化和适应,使大部分乡镇农民能够通过自学而获取知识。同时网络学习也能充分体现各类教育方式和教学的资源优势,向教师和乡镇农民学生传播新的教育信息和科技知识,开展交互式的双边培训活动。因此,网络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体现出了其他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现代农村几乎每个家里都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每个农民几乎都有手机。通过网络,乡镇农民可以避免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而经常缺课的现象,同时也能保证相对的学习时间。而“网络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网络学习中来,提高网络学习的参与度。

其次,它具有交流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成人和教师之间、成人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进行双边和多边交流,还可以与网络进行直接交流,跟着网络所提供的画面、声音以及内容层次来记忆和练习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能进行分析、对比和推理。这种积极的双向和多向的交流活动,既能促使他们掌握教学内容,又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消除这些成年农民的害羞心理和排斥心理。

再次,它具有独立性。新型农民学生常把自己封闭起来。而网络具有个性化特点,学习环境比较宽松。即使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不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程度。。

最后,它具有共享性。由于新型农民大都经过了初中或者高中学习,有的出外打工多年,虽然年龄偏大,文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却能得以提高,在学习中,他们会凭着自己过去的相关经验在一些网络教学资源里选择一些对他们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新的信息和新的技能知识与旧的知识进行对比,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会从不同目的、不同方向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形成较为理想的获取与吸收。乡镇农民还能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的学习资源,参与共同活动并以此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从“网络”的优势中可以看出,“网络为主”非常符合乡村新型农民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特点,但是,如果缺少有效的对策,其优势依然无法充分发挥。

四、实现“网络为主”培训模式的基本策略

这里所说的“网络为主”区别于课堂内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远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们把网络从“辅助手段”提升为主要的培训模式,是基于新时代新型农民培训的发展和乡镇农民的学习目的和个人特点提出的,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农民培训模式提出了挑战。威尔逊(2000:58)认为:“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境脉络中,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学习”。这就说明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和策略在教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那么,“网络为主”的培训模式应采取相关有效的策略。

(一)确立培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

随着技术驱动下网络培训模式的转变。新型乡镇农民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其学习过程已变成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核心地位也决定了教师不再是培训的主体,而培训过程也由面向课程转为面向学生。我们认为,乡镇新型农民培训依然要遵循“以农民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对他们来说,缺少老师的指导是无法有效地完成其学习任务的。因为在“网络为主”的环境中,老师必须充当一个选择者和帮助者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教材、挑选培训内容,以迎合学习者的需要、兴趣以及学科水平。(Richards:2001:236)同时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要从一开始就给学生说明培训要求、学习内容、方法与进度等,学生碰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联系,师生之间也可在线交流。所以“网络为主”环境下的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强化参与意识。

(二)采取“任务培训”和“任务学习”的方法

所谓“任务培训”旨在把理论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变“让学生学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变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任务学习”是指有目标的或为某种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学生自身必须了解我要做什么。如何做,最终达到什么目标。因为,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它是对即将实施的网络教学具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便可清晰地知道如何利用已设计好的网络课件与网络教学环境。在这里,教师应组织成人学生相互布置任务,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乡镇农民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查找有用资料、选择重要知识点、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与评价所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相互发送电子邮件求得老师和成人学生的帮忙与合作。在任务完成以后,这些成人学生与教师,成人与成人之间仍可通过网络进行争论和思考、创造与创新等工作。从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应用知识的能力、分工协作的能力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成人学生如何管理自己,如何自我学习的能力。乡镇农民大都有家庭,务工和其他经营任务繁重,而集中面授学习的时间很少,如果缺乏较为自觉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新型农民的网络培训也许就是一句空话。而“网络为主”是个体的行为,新型农民可以独立地对教师所选择的内容进行分类,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另外,他们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生活经历,但他们系统性知识不够、水平层次不高,理论知识缺乏,而职业农民培训以“网络为主”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和系统化的特点,互联网能做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相互结合。他们既能在培训中感受到各类知识的集中和系统,同时也会在相互交流中吸收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和新的信息成为自身的显性知识,并经过不断地自我吸收和个人理解,最终形成隐性知识,从而提高成人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实操能力,(李磊,2010:259-261)因此,网络既能培养新型农民独立的学习能力。还能相对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确立有效的学习评价标准

在面对面的培训模式中。对这些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考试和考查成绩,老师在教材里划定范围,学生机械地背诵和答题,因此,有些学生在考试时要么抄袭,要么不回答,根本起不到评价的作用,更提高不了这些乡镇农民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以“网络为主”的面授培育模式要求把学生成绩分成几个部分,包括:网络学习任务、互联网答题,成人学生的动手能力,新型农业的学习态度等,这样就对农民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和评定,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五)变“面授”为网络学习的有效补充

对新型农民的面授培训作为一种固有的培训方式,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面授”不是以往培训中的“面对面传授”,而是以“网络为主”新型农民培育模式的一种补充手段。“面对面传授”可以弥补“网络为主传授”中的缺陷。首先,这种“面对面传授”不能象以往那样的教学常规培训。而是用来集中探讨网络培训所带来的问题,同时讨论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如何加强辅导教师和成人学生之间感情的联系。因为,成人面授和网络学习不仅是辅导教师与成人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授,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輔导老师的个人风格,处事方式,学术水平,做人方式是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所以,“面对面传授”为辅导教师和成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知识传授和心灵理解形成了一条牢固的纽带。其次,“面对面传授”还可以对以“网络为主”培训中所出现的一些共性和特殊的问题进行研讨,辅导老师还可以集中精力指导这些成人学生认识和解决一些工作上、学习上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包括:理论的错误、应用知识方面的错误以及学习工程中的错误和学习方法的错误等;还可以具体地探讨培训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面对面地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等。因此,我们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应采取“网络为主、面授为辅”的培训模式,从而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新型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所探讨的“网络为主,面授为辅”的培训模式,是基于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交流等活动将越来越频繁;因此,新型农民培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广大新型农民也越来越渴望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便要求学校和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寻找新的适合于新型农民培训的学习目标和个性特点的新途径,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实用性、增效性的农村应用性人才,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网络乡村振兴创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