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揠苗助长》之我见

2018-12-03项高学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禾苗农夫庄稼

项高学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是这样讲的: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着急。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如果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那将一事无成。

这个故事不知教育了多少代人,可细细读来,仍觉得这个故事破绽百出,其内容经不起推敲:

第一,拔禾苗的人是农夫,去看禾苗知道禾苗已经枯死了的结果的人是农夫的儿子。试问拔苗的人是农夫,他的儿子都懂得思考问题,懂得去看个究竟,这说明这个农夫已经是一个老农夫。农夫以种庄稼养家糊口为主,他把禾苗拔松,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这等于把庄稼拔了,那一家人吃什么?在班上试问那个学生的家长会这样做,其回答都不会。

第二,这个农夫在哪一种情况下会拔苗?思维正常情况下不会,神志不清及神经有病的情况下会。如果是后者,这个故事就失去了它本身所要讲述的意义。

第三,角色互换,如果换成儿子去拔苗,一切都能令人接受且能理解。记得有句诗曰:“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模仿大人学种庄稼,急切希望自己种的庄稼长得超过大人种的庄稼,坐在田边想办法帮助庄稼长高,想来想去只想到这个办法,一切都那么符合情理,令人好笑,回味儿童的天真无邪好奇。好奇是小孩的天性,模仿大人种庄稼是小孩的一种动手能力。

第四,文章的最后一段说,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所有的庄稼都枯死了。此处也不符合事实,我们可以做做实验,拔松了的禾苗在一天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枯死,只能是枯萎了。

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破绽百出,不是一篇完美的文章,应该重新像这样将农夫和儿子的角色互换来写:

宋国有个孩子,他模仿爸妈种庄稼的样子在田边种了一些禾苗,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着急。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我种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父亲很纳闷,第二天父亲带着他到田里一看,他拔过的禾苗都枯萎了。父亲看着枯萎了的禾苗,长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如果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那将一事无成,就像你拔过的庄稼一样会枯萎了的。”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所以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愿望与热情是难以实現愿望的,同时也会生出相反的效果。所以说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就要从客观发展规律上来进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做好事情。所以说如果只凭主观愿望来做事,那么即便是其有着善良的愿望与动机,其最终结果也是不理想的。但是就今天来说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单一地认为没有用处就放弃的人如同不给禾苗除草的人,妄自帮助其生长则如同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还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发展中就要从遵循自然规律上入手,虽然这一文章比较短,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是比较深的,能够形象地为人们勾勒出揠苗者的形象,且在后续的评论下,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作者的用意,从而实现了叙与议的结合,展示出其深刻的内涵。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且这些规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发生转移的,只有真正地认识与利用好这一规律,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所以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提升自身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在稳步发展中实现自己的愿望。从另一层面上来说,这一故事还告诉了我们欲速则不达。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禾苗农夫庄稼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庄稼”?
小熊的家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禾苗上的露珠
庄稼色彩录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有趣的折纸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