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2018-12-01谭睿刘冬梅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青奥会后备教练员

谭睿 刘冬梅

摘 要:21世纪,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引领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促使国际奥委会决定举办冬季青年奥运会,而冬季青年奥运会中我国的优势项目则成为中国取得国际领先排名的战略性基础。本研究从系统科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多角度地对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要素,提出了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竞赛制度、管理体制、保障渠道等方面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才培养途径,从而推动中国冬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冬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5-0019-06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modern Olympic sports culture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which prompted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to decide to hold the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 Now the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 in China′s superior projects have become the strategic basis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ranking.The research has carried on the certain breadth researches from the system science, the pedagogy, the economics and so on, studie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reserve talents in dominant events of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 This paper analyzes on a series of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cultivation of reserve talents in the dominant events of the Winter Youth Olympic Games, and points out the negative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mode of training, the competition system,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guarantee channels and so on. Al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of China Winter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Winter Youth Olympic Committee; Dominant events; Reserve talent; Cultivation

1998年奥地利一名从事工业的经理Johann Rosenzopf向国际奥委会提出青年奥运会的倡议,并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支持,但直到2010年,历经近10多年的酝酿,首届新加坡夏季青奥会才得以实现。时隔两年后的2012年,冬季青奥会的圣火首次在因斯布鲁克点燃,使得这项新赛事的雏形逐渐初现。首届冬季青奥会秉承了夏季青奥会相同的理念与追求,让青少年们为全世界的青少年运动员,组织一个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让青少年们体验运动乐趣,并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在青奥会期间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交流,体验不同国家文化等[1]。这在罗格来看,即是奥林匹克教育功能的回归。

在国际重大赛事当中重复的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被称为优势项目,同时这些项目还有着非常有利的竞争条件。2012年因斯布鲁克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十分优秀的成绩,在奖牌榜上位列第二位居德国之后,获得7金4银4铜。2016年利勒哈默尔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3金5银2铜,在奖牌榜上降为第七位。

根据1980—2017年以来中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国内外各大赛,如冬奥会、青冬奥会、世锦赛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体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冬季项目发展重点和方向,可以确定出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主要为: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冬季两项。为确保中国在冬季运动项目中的国际地位,保障中国冬青奥会优势项目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要素,发现不足,并提出培养途径,以期为推动中国冬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構建提供支持。

1 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全国有11个开展竞技体育的省级单位以及国家队,冬季项目注册运动员总数仅有5 000余人,其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冰壶人数较多,近4 000人,占了冬季项目总数近80%,而从事雪上项目的运动员以及花样滑冰运动员仅为几十至一二百人[2]。冬季项目运动员主要来自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北部地区,其他省份没有涉及[3]。

1.1 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现在的培养模式与以前相比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体育系统独自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的环节有专业体校、专业队伍等,人才从选拨到正规训练的整个过程,均呈现“一条龙”式培养,专业化强,忽略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得青年运动员完全走上了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成长之路,使得青年队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领悟能力较差等共性问题,再加上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较许多夏季项目的成才率低,以致于相当多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提前选择退役,退役后出路并不乐观,这也间接提高了运动员的培养风险(见图1)。

中国的教育、体育两个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与体育系统是很难和其达成共识的,以至于体育系统在吸收优秀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困难重重[4]。

从训练的条件、地理环境和设施等方面来说,中国的教育系统无法保证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果,而中国体校的数量不断减少,以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渐现危机。以冰雪为特色的黑龙江省尽全力去挽救冬季竞技体育,为了保证后备人才的培养,黑龙江省向教育、体育互补结合的方向上发展,将冬季运动项目带进学校,在学校开展 “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将传统项目纳入到一条龙式的培养模式当中。实践后发现,想要实现的互补仅仅是处于政府管理权限这样的外力作用之下形成了一种外在形式上的结合,实质上缺乏内在真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无法做到双方利益的兼顾,所以,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后备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优势并未表现出来。

1.2 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竞赛制度

中国教育系统的冬季项目体育竞赛很少,主要是为了对中国课余体育运动进行推广,不断的丰富中国的校园文化。中国的体育系统主要是负责中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发展了几十年后到了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体系,各省、市可以分别组队参加国家级比赛,市、区也可以分别组队参加省级比赛,并且竞赛的划分也在不断的细化。例如中国很多的省份,已将幼儿比赛分成了7个年龄段的比赛项目,同时参赛者所取得的成绩还与单位的利益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冬季运动项目在一些省市、直辖市或行业中并没有涉及,冬季运动项目后备人才越来越匮乏,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长春、沈阳等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北部地区还在关注着冬季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定期举行小规模的竞技比赛,只限于冰球、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这几个项目的举行,履行着这样的细化竞赛规则,确保冬季运动项目的永存。

该种竞赛制度一方面既可以推进冬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与中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相背离,它会阻碍后备人才的培养,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主管体育的领导急功近利的心理较强,只是强调运动员要在赛场上出成绩,为国争光。最终使得后备运动员训练的发展目标从打好优质而坚实的基础方面转向了尽早获得优异成绩的方面,导致许多好的优质体育人才“昙花一现”,这对中国体育界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是体育界的重大损失。该种竞赛制度和条件对运动员来说有积极的一方面,不但可以出成绩还可以鼓励运动员的信心,但是对后备力量的培养上却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3 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

一直以来,中国的竞技体育在组织和管理形式上一直奉行的是举国体制的策略,由政府和体育局作为领导者,在冬季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形成了“体育传统学校(中小学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业余运动体校)—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的“三级训练网”体系[5]。

三级训练网中的初中级训练首先是对青少年冬季竞技体育项目人才的培养,该种模式虽然是以学校教育作为主体培养模式,同时各级的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培养教育作为辅助,但是各级的体育主管部门还是会利用行政权利对其进行监管,行使权力进行资源的配置工作。这种方式是属于政府行为的学校体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冬季项目青年后备人才的管理培养体系依旧使用“三级训练网”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业余体校硬件设施亟待升级和生源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读训矛盾的明显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促进改革的因素所在,但是由于缺少比较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计划,对原有的管理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改革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其基本的特点还是维持原样,依旧是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处于主导地位的现象。即使干预不了政府主导型体制,也要从政府着手,从根本着手,去改变或者是重新规划政府主导型体制。

1.4 中国青冬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保障渠道

中國主要是由政府出资进行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家庭及社会投入很少。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人才的逐级输送,培养运动员的单位会承受着较大的培养成本压力,只能象征性的得到少许奖励,导致培养单位逐渐丧失了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除了冰球运动的职业化运作受到部分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和参与外,很大一部分冬季运动项目依旧需要国家的财政拨款进行训练,同时还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中央和地方、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一线与二、三线运动队投资比例失调。这就造成了投资渠道的狭窄、经费的不合理分配等现象的发生,势必会对冬季项目青年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灵活性运用造成不利的影响,自然参与到冬季运动项目中的人群就少,参与基数小,人才的比例也必定减少。

2 中国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2.1 文化课教育

中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体校招生困难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质量良莠不齐,运动员退役后无法安排工作,个人的生活难以保证。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塔底开始不稳;另一方面,国家对整个冬季竞技体育的投入都很有限,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后备人才培养中“重训轻教”的现象十分严重。长期以来中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冰雪运动员培养的“金字塔”结构,缺乏雄厚的“塔基”支撑[6],后备人才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整个后备人才体系配置处于失衡状态。

由于在中国冬季竞技体育运动中,体育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重成绩轻教育现象的产生,相关主管部门不注重对后备人才的培养输出,对其文化课的教育相对滞后,陷入到过于追求早出成绩的泥潭当中不能自拔,而对运动员的文化课的教育完全处于真空,出现“弃文从武”的现象,造成学训矛盾,将青年运动员的时间全部安排进行体育训练,从而忽视了对其文化课的讲授,虽然可能达到了的“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培养目的,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最终的受害者还是青少年运动员,因为最终影响到的是青年运动员将面临的一系列关于二次择业的问题,如果一个运动员缺少基本的文化常識,他又怎么可能去理解教练的战术安排和意图,而使自己的训练水平得到提高呢,当运动生涯结束以后,又将如何融入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7]。中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上也在同国际接轨,对于人才的受教育的高低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参照依据。

2.2 基层教练员水平

中国冬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刻苦训练和孜孜不倦的指导,他们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人员。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完全会影响着运动员的能力和成绩。但是中国的冬季项目教练员主要是由退役运动员简单培训后构成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进修和培训,主要通过自身的训练经验进行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训练的方法逐渐落后,而又缺乏专业的理论学习,对于国际上领先的技战术缺乏了解和运用,缺少创新和改革。

影响中国冬季运动训练队伍发展水平的主要决定条件集中于教练员、运动员、冬季运动科研、随队医生几个方面(见图2)。调查结果显示,要实现中国冬奥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如何提高教练员水平、加强运动员培养力度以及提高冬奥会项目科技攻关的科学化水平[8]。

近年来,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在冬季奥运项目人才培养展现出充分活力和较强的实力,借助教学、科研优势,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冬季项目人才。基层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如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则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同时,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果教练员想在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有所如破,他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技能、敢于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并且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教练员相比较,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高,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教练员不一样,他的工作岗位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而且没有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竞技法还尚未实施,如果教练员的个人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受到影响的冰雪运动员将会是数量庞大的,那么提高成绩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2.3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中国冬季项目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比较艰苦,这点和其他夏季项目运动员训练条件相比是有一定劣势的。尤其是雪上项目,由于雪期时间有限,只能奔赴不同的地区训练,在每年的奔波过程中他们还需要保证不间断自己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成绩,从国家层面来讲,应该通过一定保障制度的建立让运动员有条件的去学习其他的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有良好的医疗条件来保证自身的健康和比赛的安全,同时在运动员退役后能够得到良好的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的问题,确保没有后顾之忧,将身心完全放到体育事业中来,为我国冬季运动项目更好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力量。但是在实际中我国冬季项目的相关主管部门却只是盯着运动员的成绩来和他们的待遇挂钩,造成了“重成绩,轻保障”现象的发生,只是对一线的冰雪项目的运动员提供一定的伤病和医疗保障,但是作为重要后备力量的二、三线运动员以及整个后备人才队伍的训练生活保障却是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使其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后备人才的保障体系建立不完善,达不到后备人才的需求,以致于许多家长不愿意支持孩子从事冬季竞技体育运动。

3 中国冬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冬季竞技体育观和人才观

观念转变,需要对现有的生物潜能开发的挑战性充分认识,我国冬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从体能开发上转移到智能开发上,将运动员的智力和技能充分的进行挖掘,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器材更新换代以及训练方法的改进,加大冬季竞项目的科技投入及智力投入,保证我国的后备人才培养能够从体能型的培养模式转变成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树立运动员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体育观,重视运动员智力及文化的挖掘,确保我国冬季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与此同时要从宣传方面着手,加大力度,改变家长固有的观念,使其认识到冬季运动项目在做到锻炼人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做到了意志的锻炼;再有很多的冬季项目还能够培养美感和乐感。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家长对冬季运动的好处有所了解,从观念上放心孩子参与训练,扩大后备人才队伍的规模。

3.2 摆脱单一培养模式,转向专门院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将很快摆脱国家包办、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逐渐转变成为融入部分市场化因素的专业和业余相结合、体育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它将赋予现在青年冬季后备人才培养一个全新的内涵。体育与教育结合主要是将人作为根本,将人才的培养观充分的发挥出来,坚持业余性的训练,这点是我国从竞技体育较先进的国家借鉴而来的。无论采用“一条龙”的培养体制还是先自费再推进社会的培养体制,培养方式都应坚持后备人才培养的“训教结合”,让青年运动员与年纪相仿的学生能够接受一样的教育,然后将业余时间利用起来进行训练,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技能的形成规律,确保其在提高青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的同时获得优秀的运动技能,这样在运动员结束生涯以后并不会影响其进入另一个竞争机制。实践证明,运动员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员的领悟能力,领悟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运动员潜能的开发。在实现青少年运动员素质全面进步的前提下,做到对其运动的潜能最大程度的挖掘,确保后备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

即使体育和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的保证后备人才的数量,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教育系统并没有得到国家给予的专门投入,高校人才来源不稳定,中小学校冬季运动训练氛围淡薄。由于冬季运动项目资金投入大,导致课内外体育活动仍以夏季项目为主冬季项目为辅,多数学校没有能力组建冬季项目运动队。冬季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依靠体育系统管理下的体校进行培养,整个体制还不是很完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当中对于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给出了要求:人才培养要坚持走体育和教育结合的道路,队伍建设要逐渐的过渡到院校,同时还要求各体育院校发挥出培养人才的作用。

因此,在青年奥运会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后备人才培养逐渐的向着专门院校进行转移。我国各体育院校不管是在师资力量上还是设施建设上都是比较好的,所以可以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用其来进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后备人才的知识,实现教育与体育二者有效结合的目的。

3.3 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我国现有的培养体制当中,多数的教练员都是在运动员岗位上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在训练上他们确实是有着一定的经验,但在科学训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他们只是按照过去的经验进行训练工作,不会区别对待,以一种方法训练全体运动员,根本不考虑运动员的个别体能与素质差异,也不会根据运动员的体能与素质安排适当的运动量,造成很多优秀后备运动员过早的夭折。所以,教练员水平是一个极其严重、必须引起重视、急需进行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竞技人才力量培养的关键点。

从国际性的体坛上来看,发达国家对于教练的综合素质都是比较重视的,德国为了提高教练员的素质还专门设立了培养学院。我国为教练员提供进修的机会,主要的负责部门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这些部门会定期的组织专家座谈、经验交流会等。从现在的教材制度改革入手,建立起科学化的选材机构,形成一体化的选材网络。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选是以科学训练为基石的,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知识是保证训练科学化发展的关键。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教练员选拔机制,对于教练员的考核制度要严格制定,充实进学历较高、水平较高、职称较高的训练员队伍,保证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从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理论知识、科研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在冬季项目不断走进南方的同时,还可以和比较有名的外籍教练开展训练工作,同时也可以聘请外籍教练培训我国的教练员,不断的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3.4 发展“北冰南展”策略新思路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体育部门就提出了“北冰南展”这样的概念,目的将是为了将我国北方的运动项目逐渐的推广到南方,这也体现出了我国冬季运动普及的主要方向。但是较长的时期内,这样的观念涉及的并不多,基本上维持在南方举行赛事的现状上,或者是由南方打包北方的一些比较弱的队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南方群众没有欣赏冰上比赛的习惯,同时在运动员的培养方面能力也是比较有限的,这就使得我国在提出这样的概念之后的20多年中发展的一直不是很好,没有任何突破性的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11年底。一则从武汉来的消息打破了这样的现状,为我国一直以来发展不理想的“北冰南展”点燃了新

的火花。在全国著名的“火炉”武汉开设真冰冰场,在以供求关系为主的市场环境之下,武汉的真冰场的出现就使得本来在南方属于“贵族项目”的冬季运动做到了全民普及,所以只要这个冰场的价格能够让群众接受,也必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在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南方城市当中,室内滑冰馆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有些城市还建起了室内的滑雪馆,在基础及条件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所以在南方进行该政策的推广,对于充实后备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如果我国能在大中型城市多建立类似的场所不仅可以丰富文化生活,同时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宣传冬季竞技体育项目的效果。

3.5 完善后备人才的保障体系

在我国,目前冬季竞技体育运动员保障方面,高水平的运动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对于后备人才却是存在着严重的忽视。所以在培养工作当中,要确保保障能够紧跟训练的步伐,要强化人员的保障观念,让保障观念得到高度的重视,让保障机制有效的解决后备人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保障的重点应该想着解决文化教育条件不足、解决医疗、伤残等方面的保险基金问题,确保保险基金的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后备人才提供好就业指导,对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运动员给出更多的保障政策,例如面试入学、安排就业等,充分的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出现的问题,保证其训练的积极性,参与比赛的积极性。

3.6 狠抓科研人才的培养

不管是滑雪板制造技术的进步还是科莱普冰刀的使用,都不难看出现代社会的体育发展与科技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体育大战也就是科技大战。根据体育竞技这样的发展势头,我国应该从科研人才的培养上着手,狠抓科研人才的培养,培养既懂得冰雪项目专业又懂得运用高科技知识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依托高校教育优势,将现有的科研资源和设备充分的利用起来,进行专业教练员、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等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培养,让其以所熟知的运动技术作为基础来学习科技知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高等院校现有的科研人才输送到国外职业联赛、行业协会、运动队、俱乐部、冰雪体育企业进行冰雪项目的专业技术学习,让其以所熟知的科技知识作为基础运用到实际中;建立专业职业联赛的制度,把有条件的冰雪项目推向市场化、职业化,培养竞技科研人才;普及中小学的校园冰雪课程,建立相应地冰雪运动教学大纲及技术考核标准,高考招生冰雪类专业的学生,从小开始培养专门的科研人才的培养。

4 结 语

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我国冬季乃至全部体育取得的成绩所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职业化道路的不断拓宽,举国体制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不足的,冬季青奥会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受培养模式、竞赛制度、管理体制、保障渠道几大要素的影响,具有忽视文化教育、基层教练员水平过低、保障体系不足等培养方式的问题。需要通过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冬季竞技体育观和人才观;摆脱单一培养模式,转向专门院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力度;发展“北冰南展”策略新思路;完善后备人才的保障体系;狠抓科研人才培养的方法。将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这个新的模式来对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给予中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沈玉梅.青奥运会—古典奥运会本质的回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7):151-153.

[2] 马毅, 吕晶红.我国备战2022年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体育科学, 2016, 36 (4):3-10.

[3] 王诚民, 郭晗, 姜雨.申办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 2014(11):53-56.

[4] 刘仁盛,庞立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4):42-47.

[5] 杨国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与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6):17-22.

[6] 王锥鑫.我国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储备与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2-87.

[7] 姚大为,于秋芬,王诚民,等.我國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3):161-163.

[8] 闫育东,赵晶.从“青奥会”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转移[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4-7.

[9] 董大伟.我国冬季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5):34-37.

猜你喜欢

青奥会后备教练员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南京青奥会掠影
世界华人协会主席一行点赞青奥会
青奥会少吸PM2.5让人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