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领学生习得语言的精髓

2018-11-30王珊珊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1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王珊珊

[摘 要] 品味语言、揣摩语言是学生习得语言精髓的有效形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比较中揣摩、在语境中感悟,为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课堂教学;阅读教学;语言精髓

精髓,即精华,语言的精髓即指语言的精华。文本中有的语言优美,有的蕴含哲理,有的选自名家名作,为学生运用语言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习得文本语言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领略文本语言的精髓。

一、在诵读中品味

教师要改变传统以分析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诵读,反复地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学生才能真正地自主习得文本语言的精髓,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

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教师提示:有一个疑问,多数人在描写小动物的时候都是从头写到脚,这段话中在描写燕子的时候是这样描写吗?作者主要抓住了燕子的哪些方面来描写?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找到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等方面。在学生找出这几点以后,教师就接着说道“老师的疑问就在这里,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燕子的这三方面,而对于眼睛,嘴巴等处为什么没有描写?”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明白了作者抓住燕子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好处,并从中主动习得了文本语言的精髓。

为了使学生明白作者抓住燕子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好处,真正习得文本语言的精髓,教师主要从诵读入手,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领,这样教学,润物无声,真正使学生习得了文本语言的精髓,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在比较中揣摩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在语文教材文本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境,其表达效果自然有很大区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引领学生品味、揣摩,以使学生从中习得语言表达的精髓,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独特之处。

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爷爷,你又看花啦?”这是孩子与竺可桢爷爷对话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把“又”字去掉,反复朗读,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以后,学生发现:去掉“又”字以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孩子在与爷爷平常的打招呼;而“又看花啦?”则不仅仅包含着打招呼的意思,透过“又”字读者仿佛看到了竺可桢爷爷无数次在杏花树前站立的身影,然后,结合下文学习,学生对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才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每个字、每个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读仔细了,一个字也不能放过,才能真正领略文本语言的真谛。根据文本语言中句子的特点,从句子的比较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品味,才能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了文本语言的精髓,习得语言表达之妙。

三、在语境中感悟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语境的意义与价值。要想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的精髓,教师就要善于以文本语言为依托,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让学生去品味、去感悟,以使学生从中真正习得文本的语言表达之妙。

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在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明白“拴”字的内涵,教师应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去感悟。通过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语境,学生从“我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以及“姥姥剪纸可神了……”等从中感悟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表面看,姥姥在盛夏里拴住了“我”向往自由的心,不让“我”出去,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感悟,姥姥是用她灵巧的双手,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关爱与体贴,舍不得出去,因为“我”已经沉醉在这浓浓的亲情里了。

结合上下文语境來引领学生理解感悟的教学方法,因语境而赋予了文本语言特殊的意义,使学生真正习得了文本语言的精髓,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认识。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语言精髓是学生宝贵的学习材料。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真正地品味、揣摩、感悟,从而使学生在细品慢嚼中真正习得语言之精华。(责任编辑:姜波)

参考文献:

[1]李莲.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改革[J].语文建设.2015(33).

[2]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03).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