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思维在有效的情境中生发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析

2018-11-30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摸球轴对称创设

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李 燕

数学材料抽象性与学生认知思维具象性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著名教育学者杜威指出,教学指向经验的产生,而经验源于情境,情境内在孕育着经验的生长。小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亦应发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通过有效的情境打破枯燥乏味的数字化教学,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境,推动学生主动运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的数学思维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由此可知,要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矛盾,必须着眼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性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的情境教学策略应当结合课程导入、课程探究以及课程总结的课堂结构划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程导入是小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本课所授内容进行分析,围绕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旨在为学生增设疑问,使学生在疑问中对本课所教授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与好奇心。依据衔接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性,难度逐层递进,可以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架构新的、复杂的、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一层一层拨开问题情境的面纱,探究最终答案,发展数学思维。

笔者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一开始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抽奖游戏,一个是摸球游戏,这都是在生活中真实且经常发生的事情。当只有1个一等奖时,人们很可能会抢着先抽奖。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前者是目标指向,后者因完成前者而存在,是解决“谁先抽奖”这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于是,“看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的摸球游戏就成了决定两队“谁先抽奖”的共识,强有力地驱动学生去研究摸球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感悟简单随机事件中的不确定性。第二环节,笔者继续以三袋球导入,通过“你们想选择在哪个袋里摸球来定输赢”这一问题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以往的游戏经验,在判断中顺利检测了学生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数学理解;然后以游戏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在“一红一黄”的口袋中进行摸球试验,让学生体会简单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通过球的变化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再通过给男生队、女生队加球、减球、换球等操作,使得摸球比赛不公平,忽而激起男生阵营的不满,忽而激起女生阵营的不满。这种不满也是强劲的学习驱动力,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和运用知识来与教师进行一番理论,如怎样就会改变可能性的大小,哪些是影响摸球结果的因素。从摸球游戏换到摸牌,关注的元素增加了,除了颜色,还有花色和数字,这些都可以用来设计游戏规则。从摸球、摸牌游戏换到转盘游戏,则从离散模型过渡到了面积模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随机事件特征的认识。在这里,摸球、摸牌、转盘,既为学生提供了完成任务的多种操作工具,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设计游戏的能力。

整节课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创设情境,且有一条能够贯穿全课的线索,使得例题、习题浑然一体,学生不再感觉学数学就是在做习题,反而觉得是在不同的游戏中解决问题,从作为手段的摸球、摸牌、转盘游戏最终到作为目的的抽奖游戏,让一节课有了前后呼应的整体感,学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并且知道了摸球、摸牌、转盘游戏可以在什么场合用,为什么这样用等知识。

二、创设游戏情境,逐步探索最优方案

在情境教学中,许多教师会误认为情境教学关键在于导入,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开个好头就行了,接下来不需要过多地创设情境。教学实践证明,简单的情境导入只能在课堂伊始营造良好氛围,随着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主体教学、学生被动听课”的恢复,学生专注力又会转移。实际上,情境导入只是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开始环节,接下来需要教师紧抓学生的求知态度,及时将学生带入课程的探究环节。通过趣味游戏情境的创设,维持学生的专注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步探索,大胆通过猜测、推理、批判、计算、验证等方法自主寻找最优的数学解决方案。

以“平行、旋转与轴对称”教学片段为例,课堂开始教师已经导入了轴对称的基本概念,接下来需要学生学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画法。此时教师可以将本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完成游戏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计算机的画图工具勾勒出基本图形后,可以对已经画出的图形进行调整、旋转等,与自己旁边的同伴做一个游戏,让同伴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哪些不是?并让同伴在轴对称图形上画出对称轴。小组成员依据对方所绘图形,利用所学内容进一步判断轴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不予理会,是轴对称图形则需要确定对称轴,结合计算机提供的画图工具用直线画出对称轴,画完后,需要由原画图者判断小组成员的对错。竞赛的游戏化情境创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的课堂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与学生一起欣赏,小组成员讲解自己和同伴在游戏过程中的解题(画图)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干预学生在游戏情境中的互动,而是让学生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究完成了任务,找到了最优的解题方案。

三、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的第一个环节,课程探究是主体环节,而最后一个环节则是课程的总结,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会这样总结:“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已经全部结束了,你们还记得这节课学了什么吗?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学生面对诸如此类的提问,通常会以敷衍的态度应付了事,不会深入思考并与教师真正探讨本课重难点。这种总结方式与期望效果相悖,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流程。实际上,教师需要在最后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将本课重难点融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以一种亲切、有效的方式点明主题,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目的。

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已经讲完了,现在我需要你们用百分数对这节课的感觉评价一下,让我看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此时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饼状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精彩”“紧张”和“遗憾”,要求学生对这三个词进行百分数打分。一名学生说:“精彩占80%,紧张占15%,遗憾占5%。因为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很精彩,但是老师经常提问,我害怕自己被提问又答错了,所以有一些紧张,遗憾是因为这节课没有主动表现。”此外,在“乘法运算”一课结束前,教师也可以引入一首唐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快速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字,这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总结方式。

数学本身很容易让人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小学生具象化的思维更容易与其出现冲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融入生活情境中,才能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消除形式感,在无形中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做出总结,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知识深化。通过生活情境的升华与总结,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征与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效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灵活调动数学思维,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高效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设计必须遵循自主性、衔接性与实践性原则,情境创设需要贯穿小学数学课堂始终:通过问题情境导入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借助游戏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寻求最优方案,最后融入生活情境总结课程,让学生自觉反思并深化数学知识。在有效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驱动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意义所在,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猜你喜欢

摸球轴对称创设
创设未来
《轴对称》巩固练习
从摸球试验例谈古典概型复习课中例题的选取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游戏中的概率问题研究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轴对称”复习点睛
在游戏中感受可能性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摸球”探究活动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