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2018-11-30段沛佑

物流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体系

段沛佑,李 俊

(1.青岛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中心,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山东 青岛 266071)

1 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引进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从目前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基础理论框架研究还是企业实践案例支撑,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对供应链的理解还相对浅显,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供应链概念的认识难以统一,部分企业从表面看与供应链有一定关联,但又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企业主体、行业整合、区域聚集、内外融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国内经济主体和生产要素创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体、政府部门、高校科研、行业协会等都重视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14年,APEC北京会议提出通过发展全球供应链实现持续、平衡、增长亚洲经济体系。2015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全球供应链战略改变世界经济治理结构。2017年,国家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相关试点,农业、工业、商贸流通、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行业逐渐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以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供应链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因此,应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引领和顶层设计的作用,推动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与相关平台建设,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消费水平、消费习惯、金融体系、物流体系、信息体系以及交通区位等条件因素,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试点建设起到标杆作用,深入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

但是,供应链在不断迭代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通过对供应链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确定科学的发展体系和正确的建设路径,可以有效地保证供应链体系成功建设。

2 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新经济、新产业和新业态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大量涌现,供应链行业市场规模大幅扩张,行业增长前景广阔,供应链体系建设变得尤为重要,供应链体系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战略思维和实用管理工具,涉及到供应链管理中整个环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等协同整合,强调供应体系、制造体系、渠道体系以及零售体系、终端用户等交互协作关系,同时,不断提升企业效率降低优化企业成本,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演化,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明显增多,供应链体系建设创新势在必行,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

2.1 供应链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亟待优化

供应链体系建设虽然在我国处于萌芽阶段,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培育出海尔、怡亚通、利丰、阿里等供应链行业核心巨头,在多个细分市场获得了一定优势,但是从总体上看,牵扯管理部门过多,很难实现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政府公共治理面临创新需求。

供应链体系建设进展迅速,各级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但在具体建设方面还存在偏差,需要回归供应链体系的价值本位,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规划建设路径和整体架构,可以有效促进供应链体系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农业、工业、商贸、绿色、全球化,乃至税收等诸多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在政策细化执行层面方面仍亟待优化。

2.2 供应链企业主体急需培育引进壮大

作为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体企业来说,我国供应链企业目前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但部分处在供应链的底层位置,无论企业规模、营收利润、核心技术、品牌溢价都呈现“小、散、乱、弱”的局面,缺乏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的核心要素聚集能力不突出,供应链整合能力还处于弱势状态。

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组织结构重构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三大核心,集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要素创新经营模式、革新管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供应链朝数字化方向发展。

2.3 供应链需求变化驱动产业迭代升级

我国的供应链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具备全面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企业相对较少,大部分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没有全面挖掘。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低下、服务意识不强导致问题频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供应链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让企业意识到竞争环境和竞争手段的变化,积极主动融入到供应链体系建设中,通过资源协同共享、价值互利共赢,转变“贪大求全”的传统经营观念,为客户提供更多有益产品及服务。

2.4 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观念相对匮乏

从传统企业管理理念角度来看,企业按照职能划分,如研发、生产、销售、人力等,以平行分块管理职能为主,职能单一不交叉,同时,这种平行分布式管理模式,可以通过企业财务预算进行控制,通过财务资金管理可以对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但是基于财务控制规划的运营严格处于预算控制中,导致企业运行的资金成本缺乏流动性,不利于流动资金的优化配置。

因此,传统企业的管理观念与供应链管理明显不同,缺乏必要的协同能力和链接能力,供应链管理则突破了企业的边界,通过协同加强了企业间的交互关系,建立了关联企业双赢的业务联盟,共同追求价值的最大化。

2.5 供应链基础配套设施相对简单滞后

供应链体系中客户需求个性化特征明显,全程物流环节复杂、时效性相对高,各个环节对物流的需求多样化,为了有效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必须加大供应链基础设施、装备技术尤其是物流基础设施来打造出高度成熟的供应链支撑体系。供应链的信息化协同共享程度低,自动化、智能化供应链设备普及率较低,物流供应链标准化程度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对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物流支撑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导致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成本增加,信息体系的孤岛效应导致了沟通成本和时效成本的增加,资金结算支付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资金成本的增加,加上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的市场利益关系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协同交易成本的增加,难以形成较强聚合的产业集群。

2.6 缺乏标杆引领性的供应链核心企业

我国供应链企业主体的发展现状,导致了供应链标杆引领性核心企业的匮乏,很多供应链企业意识到了供应链体系有广阔发展潜力,但由于自身的能力所限,只能专注于简单的服务,缺乏可持续的增长。供应链的体系建设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在技术研发、资源整合、产业协同方面发挥带头兵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行业能力。

从供应链体系产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依托标杆引领性核心企业为供应链体系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相关增值服务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不但能够让中小企业在建立较强的品牌意识,还能有效推动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

2.7 供应链体系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我国在企业管理标准化方面投入较多,相关水平不断提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离不开数据标准化的支撑,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共享与交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数据信息缺乏统一标准,结构化数据匮乏,导致严重的“信息孤岛”。在物流标准体系方面,国家出台了众多的物流标准,但是缺乏强制性标准,很多标准落实不到位,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导致各种标准参差不齐,没有实际应用。

以我国当前供应链体系建设发展来看,一方面缺乏对供应链体系标准化的根本认识,另一方面标准化体系的缺失制约了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发展,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成本不断增加。

2.8 供应链管理人才体系不够完善

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体系的支持,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刚起步,涉及跨部门、跨业态、跨职能、跨行业管理,对高端符合型人才要求较高,人才梯队相对匮乏,急需一批既具备供应链管理理论,又具备供应链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推动供应链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互动融合,实现高端供应链人才并轨同育。

通过推进国内外高校之间校际协作,共建供应链理论与实训基地,通过联合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企业间供应链职业经理人专业化建设,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合作、项目咨询等方式,提高供应链理论、科研、应用体系建设。

3 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路径

积极发挥创新驱动引领,确定“企业主体、行业协同、区域集群、内外融合、全球生态”的供应链体系建设路径,逐步形成“企业驱动、行业推进、区域联动、国内整合、国际突破”的供应链体系建设推进步骤。

3.1 供应链企业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主要以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供应链结构优化为重点,以供应链流程再造为手段,以供应链信息交互为依托,以物流标准化体系为支撑,以供应链金融创新为抓手,形成企业级供应链体系建设发展的创新模式。市场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企业内部部门间、职能间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企业要不断提升内外两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综合性竞争优势。企业级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创造是整个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企业级的供应链体系建设可以使具体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加速引导由企业供应链向供应链企业的转变。

3.2 供应链的行业协同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环节的组织结构、增值环节(如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中采购、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市场营销、渠道网络、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具有特定优势的相关交互企业组织起来,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在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关联企业“局部效益”最大化,形成行业协同“多赢”局面。

当前供应链的竞争已经上升到整个产业之间的竞争,供应链行业协同的核心是始终关注行业上下游客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以用户需求驱动供应链发展,通过业务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结构的重构实现行业性整合,通过协同化管理,系统地解决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问题,延展各自的要素资源,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实现协同效应,解决供应链存在的各种约束瓶颈问题,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普惠价值,通过行业资源聚集发展成为行业平台,最终成为产业创新平台。

3.3 供应链产业区域集群是基于多条优势供应链或者优势供应链环节构成的区域产业创新能力集合,通过区域产业一体化建设持续强化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优化供应链产业生态环境,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竞争优势。

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优化了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带动企业主体外溢能力大大提高,使得区域经济内产生众多具备规模的供应链产业集群,推动形成若干区域性供应链产业集群中心,通过协同发展的增量效益来实现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实现产业的跨界融合,多产业集群突破了边界,形成了区域供应链集群“区位品牌”效应,使供应链成为价值集成整合者。

3.4 供应链体系的内外融合主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创建内外贸融合的双向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内外贸协同的供应链网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供应链平台。有关研究报告表明,中国逐步脱离“世界工厂”形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中国企业借助技术升级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布局转变并深刻影响全球价值链,正积极形成具有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内贸融合供应链体系,通过创新驱动使供应链体系建设成为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新方法、促进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3.5 全球供应链生态是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资源配置能力、战略协同能力及服务支撑能力的生态平衡体系,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保障。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正面临着发达经济体和后起经济体两端夹击,全球化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供应链“走出去”战略,加大对供应链标杆企业境外投资的支持,培育一批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企业,支持供应链企业建设海外服务体系、资金结算支付体系和全球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国内供应链企业服务能力向境外延伸,鼓励供应链企业与行业集群式“走出去”,提高供应链服务国际化水平,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网络体系。通过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一批内外贸结合、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供应链平台,实现供应链网络国际化。

依托运用信息化系统支撑,建立门到门、点对点式全程的供应链体系,通过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将全球范围内的设计研发、供应采购、生产制造、销售渠道、市场分销、末端用户连接起来,实现跨国别、跨区域、跨组织、跨文化的高度融合,信息体系、物流体系和金融体系共同营造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4 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4.1 推进顶层设计规划协同,建立科学合理一体化规划体系

政府治理创新是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供应链整体规划协同,广泛征求各部委意见、省市意见、行业意见(各大协会)、重点企业意见,实现共规共管模式。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研究产业结构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布局等协同问题,促进供应链体系统筹发展,涉及供应链管理规划重要内容调整,实行多部门领导小组与联席研讨会制度,有效保证公共部门的协同治理。

4.2 厘清政商界限共同发展,构建亲清融合新型政商关系

供应链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企深度合作,地方政府不能将供应链体系建设作为争取资金的形象工程,忽略对建设方向、建设内容、建设细节的指导和规范工作,企业作为建设主体也不能仅以经济利益为驱动,不顾及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关于行业性、公益性相关要求,完全经济利益导向来行事,参与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企业应该在企业愿景、产业协同、产业示范、管理输出等方面加大投入,有效承担社会责任,合力共建长期健康的政商关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齐头并进共同推进供应链体系建设。

4.3 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互补共赢供应链产业体系

深化产业发展布局对接合作。结合国家总体经济布局,按照功能互补、产业连动、资源共享、区位协同的原则,以产业、功能、需求的优化配置为主线,明确供应链体系建设定位,分行业、分业态制定供应链体系商业模式总结推广,建立供应链体系建设指导目录,选准供应链产业对接点和切入点,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区域协同的分布式供应链产业体系。

4.4 深化产业政策平台服务,优化招商引资对接产业化体系

结合各条供应链的产业定位,协同做好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对接,增强对接供应链服务产业配套功能,推进认证、手续办理等互认,实现项目和产业资源共享。建立跨国别、跨区域、跨省市、供应链产业转移接续、招商引资异地落户等利益分配共享机制,促进优势产业科学有序分布、合理迭代转型、集群升级发展。全力打造高端供应链产业体系和供应链配套体系,积极开展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之间的分工合作,探索设立产业集群渠道的供应链聚集模式,共享平台经济优势,为供应链体系发展提供支撑服务,打造国家级供应链联动示范区。

4.5 加强企业合作交流对接,促进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体系

深化供应链创新协作机制,发挥政府引领和行业协会参与的优势,协同建立区域供应链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定期轮流召开产学研交流合作,为相关企业提供供应链理论支持,支持供应链企业开展供应链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创新活动。推进供应链专利技术、产权品牌、高端人才、产业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大力推进供应链体系的载体共建、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国际支付等新兴业态,加快供应链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高效化、价值化的转化工作。

4.6 推进国内协同国际互通,构建便捷高效物流网络体系

建设全球化供应链物流合作体系,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分布式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构建由多业态、层级化、分布式的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区域间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货物运输无缝衔接格局,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基本形成了供应链物流支撑大通道。推进新能源物流车辆体系和绿色仓储设施,深化供应链行业数据共享,统筹各部门的相关数据,科学调度实现数字化供应链,有效降低供应链成本,构建高效安全、成本合理的实体物流支撑网络。

4.7 推进区域生态共建共治,构建青山绿水供应链生态体系

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契机,开展供应链体系中的绿色体系建设,加快生态环境领域政府部门与关联企业的对接合作,推进供应链生态协同管理,形成前置环境准入、中期过程追溯和后期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基于供应链模式的循环经济产业协同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加强上下游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建立供应链驱动的环保执法、案件通报和联系会议制度,协同推进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合力共建区域性绿色供应链试点项目,提升绿色供应链整体环境建设水平。

4.8 推进公共服务统筹共享,构建高效互惠互赢的服务体系

深化供应链理论研究与公共培训体系,发挥高校培训机构的科研教育资源优势,联合建设一批供应链理论教育基地,推进教科研联合发展。与国外大学、跨国公司合作,推动供应链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互动融合,实现高端供应链人才并轨同育,推进国内供应链高校之间校际协作和交流,强化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企业间供应链职业经理人专业化建设,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合作、项目咨询等方式,优化供应链应用型人才交流合作,深化供应链高端人才领域国际化对接合作。

猜你喜欢

供应链协同体系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