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乡村教育

2018-11-29黄丽君

教师·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出路现状

摘 要:办好乡村学校,帮助乡村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实行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的关键环节,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礎。当前的乡村教育及学校,既令人欣喜,也令人担忧。作者调研了15所乡村学校,从乡村教师、乡村学校管理、乡村学生与家长、乡村学校的优势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乡村教育;现状;出路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28

作者简介:黄丽君(1971—),女,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桃花江小学教师,高级教师,本科。

二十九年,三所小学。扎根乡村,让我对乡村有着一份特殊情感,对乡村教育有着一份特殊使命,从而对乡村教育就有了一种独到视角。

一、我眼中的乡村教师

为了让自己更多地、更清楚地了解乡村教师,我调研了15所学校的317位教师,其中男教师有107人,女教师有210人。20~29岁的有31人,30~39岁的有73人,40~49岁的有121人,50~60岁的有92人(占29%)。正式编制教师有259人,代课教师有58人(占18.3%)。

通过这些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坚守在乡村的大部分教师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教师。特别是60年代的教师,他们或多或少有过务工、务农的经历,他们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撑起了乡村教育,他们对乡村教育有一份淳朴的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慢慢缺失了原有的工作激情,虽然保留着原有的工作态度,但是抱怨、责备、无奈、犹豫始终伴随左右,尤其是不愿意接受新课程改革,还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他们的课堂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他们由此也变得越来越倦怠。而70年代的教师,因为人到中年,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机,但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乡村工作,许多乡村教师变得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斗志,只求学生不出现安全问题就行,因此教育教学工作慢慢变成了一项任务,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小家庭,并且享受型的教师越来越多,对于学校的工作只有本份使然,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

而“80后”“90后”的乡村教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让他们变得更加感性,更加吃不了苦。尤其是“90后”的一代,他们来到学校工作往往不是出于热爱,而是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被逼来到教育行业,再加上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一张教师资格证就进入了教育行列。我调查的这些学校,近几年招进来的教师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不到50%。他们不适应教书育人,走进课堂感到困难重重,导致他们对乡村教育产生不了热爱的情感。

我调查的这15所学校当中,代课教师占到了18.3%,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大了,说明当前的乡村教育严重缺编。某学校有10个教师,而代课教师就有4个。乡村地处偏远,公办教师不愿意前往,只好“就地取材”,临聘当地退休教师或者是刚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来任教,这样的教师群体怎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呢?我走进他们的课堂,发现他们连书本上的知识都会搞错,还谈什么教学艺术!校长们纷纷说:“我们这样的学校已经管不了教学质量了,我们只求有人守着学生,保一方平安就行了。”

虽然部分乡村教师因热爱而坚守,并用心教育学生,但是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的教师工作激情逐渐削减。正因为教师激情的削减与教师资源的不足,导致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滑坡,连基础课程都开不齐,而乡村家长纷纷想办法把孩子送进城镇学校就读,导致城镇学校生源爆满,而许多小规模乡村学校濒临关闭。

目前乡村学校的整体概况为:学校缺年轻专业教师,教师业务能力不强,教师的幸福感和存在感缺失。

二、我眼中的乡村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关键在校长。我调研的15所学校,女校长3个,男校长12个;50岁以上的有5个,30岁以下的有3个。

年龄大的校长往往是当地人,并且长期坚守在学校。但是他们很少参加各种校长培训,往往凭经验做事,凭经验管理学校。有学校教师对我说,在他们的眼中,校长就像一个家长,一切都是他说了算。这种专制的管理作风,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让教师们感受不到温暖,更加没有了工作激情。

年轻的校长之所以担任校长,是因为学校地处偏远,学校只有十来个老师、几十个或上百个学生,代课教师多,在无人担任校长的情况下,就把年轻的教师安排到校长岗位。他们还没有充足的经验,更没有对教育深入的理解,因此他们往往只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上面安排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些年轻的校长往往没有长远打算,随时做好走人的准备,导致偏远的乡村学校校长像走马灯似的轮换。有一所学校基本上每年都会换校长。

我调研的校长中,十之一二既不具备知识分子的温文与内敛,更不具备管理者的气度与智慧。他们大多是事务型校长,每天忙于各种事务,很少沉下心来思考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蓝图,上面指东就打东、指西就打西,不能够清楚地描绘学校未来的走势,不能够谈出学校特色。参加过岗位培训的校长不到50%,因而大部分校长不知道自己的职责,不清楚校长的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校长们纷纷表示不愿意担任校长,因为本身能力有限,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校长培训,经常好心办坏事;同时校长责任重大,压力山大,要面对校车的安全问题,学生的各种安全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的问题,家长对学生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类层层、反复的检查等。

目前乡村学校的管理基本上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学生安全第一,教师维稳第二,各项评估第三,教学管理压后。

三、我眼中的乡村学生与家长

我调研的15所学校共有学生6139人,共有138个班,平均班额为44人。留守儿童有3181人,所占比例为52%。其中留守儿童最大比例为93%,最小比例为32%。贫困学生有526人,所占比例为8.5%。

乡村学校最大的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我在调研的过程中,教师们纷纷谈到:目前的乡村教育不好做,因为大面积的留守儿童没人管理,所有的一切靠学校、靠老师,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再加上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在孩子的身边,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性格孤僻,任性、好强、不会宽容、不懂礼节成为了他们的“名片”。因此在乡村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是乡村学校的一块心病。溺水身亡、性侵、校园欺凌等问题时有发生。近几年我们所看到的溺水身亡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乡村,性侵事件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偏远的学校时常发生。

我也是在乡村长大的,乡村孩子也有他们独到的特点,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们经得起磨砺,他们淳朴。虽远离父母但坚毅,虽条件艰苦但快乐。我和一些学生访谈时,他们言语中透露出想好好学习,想考好大学,想好好孝敬父母,想走出乡村。一个九年级的男孩,在他刚步入校园时,因为家里贫穷,帮着家里进行切割,没想到将手指头切掉了4个,但是他从不因为自身有残疾而变得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但这仅仅是个案,这样的学生不多,所占比例不到30%。大部分学生成为网迷、游戏迷、电视迷,他们丢失了乡村那份特殊的情感,也没有那份坚韧与淳朴,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更多的是溺爱与放纵,因此乡村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那份敬畏之心在慢慢丢失,教育质量也跟着在慢慢地滑坡。我调查的学校中,一所学校有40%以上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较差,仅有7%左右的学生有家庭辅导能力;16%左右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在乡村学校,学校与家庭的交流途径几乎闲置,教师与家长的对话渠道几乎阻断。家访这一维系家校情感的纽带在慢慢中断。家长把孩子的成长责任完全交给了学校,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上起不到任何辅助作用,更有甚者,对教师的那份敬重也没有了,动不动就跑到学校找麻烦。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也是阻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

四、我眼中的乡村学校优势

一是優美的自然环境。乡村学校地处美丽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是学校最好的屏障,大自然的一切是自然生态教育最好的素材。远离尘世的喧嚣,能够让学生静心地读书。

二是丰富的乡土资源。在我调查的学校当中,有一所学校就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土资源。湖南省桃江县是楠竹之乡,该校充分利用楠竹的竹根,引导学生们进行根雕。桃江是产粮大县,该校经常就带着学生下到稻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稻谷的生产过程,还利用稻草做了很多手工作品。还有一所学校的后山是一片茶树林,于是该校就利用这片茶树林开展茶文化的教育,开设以茶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以上可知乡土资源是乡村学校最有利的教育素材,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也是乡村教育最大的优势。

三是淳朴的风土人情。农民最大的特点是淳朴,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过他们不懂教育,所以寄希望于学校。如果学校能够与农民结成联盟,利用村委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与学生一道成长,同时教师能够多花一些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尤其是加强家访,我相信淳朴的农民一定会理解教师、理解学校,也一定能够支持学校、敬重教师,尊师重教的风气也会慢慢形成。这也是我在乡村多年工作的体会。

乡村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乡村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谈到,乡村振兴,最迫切要做到“让教育回村,让妈妈回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教育是决定乡村与中国未来的一号工程。面对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改变家长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定向培训,解决好师资力量常年薄弱的问题;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断利用乡村的优势条件,办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不是让农民子弟变书呆子,不是培养考试的机器,而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导向,也是素质教育的理性诉求。通过乡村教育可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情感,培养其综合的素质与能力,让农村学生不至于与城市学生发展产生较大的差距,这必须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郝 杰.乡村教育的复兴之路[J].中

国经济信息,2018(8).

[2]吴德刚.中国义务教育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朱翠兰,李小梅,蒋爱林,等.新时期

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4):

54-56.

[4]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99-

103.

[5]沈有禄.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

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11.

[6]刘志强.关于当前农民思想状况的调

查与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2008

(3):23-25.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出路现状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