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小石潭记》的诗意现实

2018-11-29林靖葳

文学教育 2018年28期
关键词:游者游鱼小石

林靖葳

虽说柳宗元被贬永州,且“恒惴栗”,但《小石潭记》并没有给人忧愤苦闷之感,相反,倒是快乐的。

出于对自然的喜爱,“其隙也”,柳宗元“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便听到了潺潺流水声,犹如玉环碰击时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环佩之声在古典诗歌和散文中与美好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不仅传递声音之美,而且有品格之美的联想。并且,这水声,是隔着密密的竹林才听到的,这篁竹宛如一道屏障将外界隔开,颇似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障景,使人不能一览无余,有着层次感和纵深感。作者深受感染,“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发掘潭水之美。

接着开门见山,写“水尤清冽”,可谓全文之眼目,具承上启下之功用。“尤”字既回应前文“闻水声”,“心乐之”,曲径通幽;又说明水清之程度,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

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潭中之水本该是主角,但是除了“水尤清例”一句正面描写之外,作者就不再提水了,倒是采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只写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这是全篇极为精彩的关键,历来为人称道。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字,表面看是什么也没有,却恰恰写出了水之美:水透明到好像鱼都浮在空中一般。“炯鱼之成群,闯寒波而游泳,若空行而无依,涵天水之一镜”(《鱼计亭赋》),正是对这一句的改造,涵括了它的意思,但失之浅白,没有了想象空间,因而也就少了丰厚的意蕴。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柳宗元首创,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相关的描写:“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洧水注》)、“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夷水注》)。用鱼的看似翱翔空中来突出水的明净如镜。这显然是柳宗元所师承的。不同的是,郦道元是在正面描述水的基础上,通过鱼的可视效果来强调水的清澈,而柳宗元则对水只字不提便直接写鱼“空游无所依”。

更巧妙的是,柳宗元从潭底的鱼影、鱼儿的游动,将侧面描写的好处提升到了空间变化的层面,写鱼而兼及鱼之影,写鱼影则是为了写水之清,将景物从平面变为立体,从一维转为多维,潭上之日光、水中之游鱼、石上之鱼影,看似有别而实则统一,它们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开篇的“水尤清冽”。日光照到水里,光线不仅没有变暗,石头上反而显现鱼的影子,可见水之清澈。这可以说是柳宗元的一大创新。

鱼儿“怡然不动”,动静相衬,“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自由自在,“似与游者同乐”。柳宗元化入庄子和惠子在壕梁上观鱼的典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鱼和谐的画面,表面看是鱼与人乐,实际是人因鱼乐。这时,自然万物已不再是无情之物,而是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这山含情水含笑知己式的人与物的文学艺术类型,前承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后起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及郑板桥的“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柳宗元也用“心”融入“空游”之鱼的自在快乐中,从而得到了大自然的反馈与相知,引发了创作灵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指的就是这种微妙的审美关系厂。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把真挚的感情投递给自然之物,就会得到自然之物的回应,引发的创作灵感。游鱼是一种象征,小石潭与柳宗元在游鱼这个象征背景下获得了一种自然的交流,游鱼似乎懂得了他的情思,柳宗元于被贬滴的寂寥中也寻求到一所安慰厂。

最后,柳宗元进入了“涵咏”阶段,开始进一步思考与感悟“小石潭”。这时,我们会产生疑问:既然同游者有五人之众,为何作者却说“寂寥无人”?这是柳宗元性格的一个侧面——比较执着于现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清醒后受到凄寒压迫的作者决定离开石潭,他知道,自然环境是美丽的,自身愿望是美好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与“小石潭”意会神领的唯有作者而已,而柳宗元自己又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长期积之于内,必然发之于外,所以感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柳宗元以虚静之心“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突破了六朝以来对自然景物作客观摹写的旧习,融情于景,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使得“写水,便觉有水声;写山,便觉有山色;写树,便觉树干扶疏;写草,便见花叶摇曳。”《小石潭记》全文不过二百余字,读之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犷如嚼槟榔,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游者游鱼小石
王新开
林泉幽致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挡住他
飞鸟和游鱼
捡到一座城堡
飞鸟和游鱼
初游者与重游者差异的系统比较*——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
虚虚实实总是情
接了电话再上楼